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世欣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2141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1
第一章 引论1
一、研究动因1
二、研究视角4
三、研究视点8
四、研究价值11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14
一、多少伟人的苦苦思索:人的思想从何而来?14
二、接受问题的现实凸现:受体主体性意识的高扬20
三、信息时代的杰作:接受方式的一场革命25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缺陷:接受规律,一个被忽视的角落30
第三章 历史曾有过的沉思35
一、哲学家的呼唤:教育者不过是精神“助产士”35
二、教育家的提示:“点化不如解化”38
三、政治家的认定:“和而不同”是接受最高境界40
四、文学家的思索:“有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42
五、史学家的发现:学术思想传承中的接受变量44
六、生活中的启迪:任何接受都附上自己的想象与理解46
第四章 相关学科理论的启迪49
一、解释学的启示:解释的基点是解释者的精神世界49
二、传播学的启示:传播效果对受众的依赖53
三、接受美学的启示:审美接受的实质是美的再创造过程57
四、行为学的启示: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的存在62
五、学习理论的启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3
第五章 “接受”的科学内涵67
一、“接受”的界定67
二、接受的基本矛盾70
三、接受的基本要素71
四、接受分类76
五、接受模式82
六、接受界别84
七、对接受的误解90
第六章 中国传统四种思想接受观的分析92
一、因教而受说(教育决定论)92
二、因思而化说(自我教育决定论)95
三、因威而从说(威慑决定论)98
四、因习而成说(实践决定论)102
第七章 接受的基本特征105
一、非线性105
二、为我性108
三、开放性110
四、受非终点性112
五、多形态性113
六、自整合性114
第八章 接受机理116
一、接受机能结构116
二、接受运行机理118
三、接受运行图式121
第九章 接受者125
一、接受者的角色特征126
二、接受者的角色定位137
三、对受教者的认识误区139
第十章 接受磁场142
一、需要内驱运动场:内在需要是接受的基本动力143
二、情感参与运动场: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148
三、已知作用运动场:接受是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合过程156
四、环境影响运动场:思想接受是人与环境的互动160
一、思想接受是一个过程166
第十一章 接受链166
二、接受链问题的历史思考167
三、接受链问题的国外思考170
四、接受链的构成172
第十二章 接受值179
一、接受值的界定179
二、对接受值理解上的错觉181
三、接受值的不同类型184
四、接受值的特点188
五、个体接受值191
第十三章 接受参量196
一、教育者的可信度参量196
二、教育方法的适应性参量200
三、接受衡量的比照系参量202
四、接受成本参量204
五、社会整体感受认可度参量207
六、信息互证性参量209
第十四章 接受形态211
一、接受中的常态211
二、接受中的理想状态213
三、接受中的非常形态215
四、接受中的冲突219
第十五章 接受个性222
一、人的道德意识与思想接受222
二、人的心理素质与思想接受225
三、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接受232
第十六章 接受依赖237
一、经验依赖237
二、宗教依赖241
三、舆论依赖246
四、权威依赖250
五、物质依赖252
六、美感依赖254
第十七章 不同群体的接受特点258
一、大学生群的联动性特征258
二、知识分子群的真善美平衡追求261
三、工农群的务实性需要264
四、企业家群的功利性色彩267
五、军人群的使命感气质270
六、干部群的政治人格权衡273
七、认识不同群体接受特点的意义275
第十八章 历史上四种思想接受作用力的甄别277
一、宗教神圣性作用的甄别277
二、列宁灌输论作用的甄别281
三、古代专制性作用的甄别288
四、现代信息化作用的甄别290
第十九章 教育者的自身接受294
一、“闻道在先”是教育者的基本条件294
二、由受而授的良性转化298
三、教育者接受的特点300
四、战胜自己比说服他人更重要302
第二十章 余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重新创设307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受者服务的本质307
二、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09
三、坚持弹性创设,给受者以思维空间312
四、切忌教育对人性的抑制314
五、冷静面对教育优势的丧失316
六、再领新潮,营建新的张力320
后记323
热门推荐
- 1950607.html
- 3712026.html
- 1374965.html
- 38622.html
- 422087.html
- 3747785.html
- 2880203.html
- 2375444.html
- 2984025.html
- 2860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0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9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5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7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2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4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39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1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