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作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巽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922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头语1
第一章 农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
第一节 农作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3
一、国际上农作制研究蓬勃发展3
二、中华大地呼唤农作学5
三、农作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8
四、农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第二节 农作制的内涵、功能与研究内容15
一、内涵15
二、组成17
三、特性18
四、功能19
五、农作制研究内容20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农作制基本原理26
第一节 人工开放系统原理26
一、农作制是一种人工开放系统26
二、农作制的人工生态系统原理28
三、农作制的经济系统原理30
四、农作制的技术系统原理32
五、能量加速散逸原理32
六、物质非闭合流动原理35
七、系统调控原则36
参考文献38
第二节 多重适应性原理39
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39
二、自然生态适应性40
三、人工生态适应性42
四、非生态适应性43
参考文献45
第三节 结构协调与升级升值原理46
一、什么是农作制合理结构46
二、结构调整原则47
三、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农林牧渔合理布局49
四、农作制的升级升值50
参考文献54
第四节 农作制地域分异原理56
一、自然与人文地理分异规律56
二、农作制地域分异规律57
三、中国地域与农作制分异突出58
四、因地制宜多元分类(区)运作59
参考文献62
第五节 农作制演进与可持续发展原理63
一、历史上农作制演变进程63
二、发达国家实行现代农作制64
三、发展中国家推行高产集约农作制(“绿色革命”)67
四、自然农作思潮的正负效应68
五、探寻农作制的可持续发展75
六、农作制演进规律81
参考文献83
第六节 集约持续农作原理87
一、从粗放到集约——历史的必然87
二、集约农作与环境88
三、集约农作与经济效益90
四、集约与持续的双向反馈关系93
五、三个持续性结合原则94
六、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作96
参考文献98
一、农作制调控的关键——投入101
第七节 投入原理101
二、当今世界流行的反投入思潮分析104
三、增加投入推进农作制现代化109
参考文献111
第三章 农作制类型112
第一节 农作制分类112
一、国际地理学会的分类112
二、东西结合的农作制分类114
第二节 世界农作制类型与特征115
一、世界各地区农作制主要类型115
二、原始生态型农作制118
三、传统自给粗放型农作制121
四、传统半自给半商品集约型农作制123
五、现代化商品型农作制127
第三节 中国农作制类型与分区(简介)133
一、农作制历史演变进程133
二、中国农作制主要类型与分区133
三、全国一级区农作制特征比较137
四、东部沿海、中部平原与西部农作制特征比较143
五、全国各大行政区农作制发展战略153
参考文献162
第四章 中国农作制发展战略164
第一节 推进传统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转变战略164
一、新中国农作制的进展与特征164
二、推进传统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转变166
三、未来中国式现代农作制的框架设想167
参考文献169
第二节 坚持粮食安全与高产优质高效战略170
一、粮食安全——中国农业永恒的主题与难题170
二、高产优质高效战略171
三、农业“新阶段论”的分析171
四、高产的潜力与支柱172
五、高产与高效的同步和背离173
参考文献174
第三节 多熟种植战略175
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175
二、半壁江山177
三、互补与竞争179
四、传统技术现代化的前景181
参考文献182
第四节 农牧结合战略184
一、农牧联系是农作制内最重要的联系184
二、农牧结合的基本途径185
三、功能186
四、农牧结合模式187
五、农牧结合是中国当前农作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7
第五节 资源高效利用与养育战略189
一、资源与产量的有限性189
参考文献189
二、中国人均水土资源少190
三、土地开拓空间有限192
四、客观评估生态欠账193
五、扬长避短贵在自强195
六、资源高效利用与养育结合195
参考文献197
第六节 农田晋级战略197
一、农田——宝中宝198
二、惩治腐败保护耕地199
三、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201
四、保护性耕作204
五、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环境与作物产量影响212
参考文献236
第七节 草原森林正位战略239
一、建设我国的主要生态屏障——草原239
二、科学定位营造多功能的森林体系242
参考文献246
第八节 节水型农作制战略247
一、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247
二、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248
三、治水、调水、节水、合理用水249
四、作物的水生态适应性250
五、建设节水型农作制254
参考文献255
第九节 现代农作经营战略256
一、逐步向现代经营体制转变257
二、农作经营非农化259
三、健全市场化经营260
四、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61
五、专业化、多样化与兼业化264
六、劳动集约经营265
七、农作经营社会化、组织化267
参考文献269
第十节 科技推动农作制升级战略270
一、泛学科学研究——现代国际科技新动向270
二、我国亟待加强泛学科性的农作学研究271
三、求真务实、加强农作制科技体系建设273
参考文献274
第十一节 以工哺农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74
一、区域间农业协调发展275
二、工农、城乡协调发展276
三、彻底转变“多取少予”为“多予少取”政策278
四、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279
五、农业保护空间大281
六、走以工哺农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之路282
第十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农作制战略284
一、全国不同区域农作制协调发展总体框架284
参考文献284
二、东部沿海地区农作制发展战略294
三、东北地区农作制特征及其发展战略302
四、黄淮海平原农作制发展战略——以山东省为例309
五、长江中下游农作制发展战略——以江西省为例316
六、长江中下游集约型高效农作制——以湖南省为例331
七、西北地区农作制发展战略335
参考文献349
第五章 农作学研究方法351
第一节 农作制分析(FSA)351
一、FSA的原则、方法与步骤351
二、FSA典例一——平原产粮区:河南省浚县354
三、FSA典例二——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357
第二节 农作制试验研究与调查设计方法(FSRD)365
一、FSRD的方法特点366
二、FSRD的试验方法368
三、FSRD的调查方法370
四、结果分析与效果评价方法373
第三节 宏观分析方法在农作制研究中的应用375
一、总体(整体)分析与证伪376
二、定位分析378
三、历史分析379
四、类型分析381
五、多元分析382
六、逻辑分析383
第四节 农作制优化方法385
一、农作制优化原理385
二、资源评价方法389
三、比较优势分析方法389
四、生态适应性评价方法391
五、种植业结构分析方法与典例392
六、效益分析方法400
七、能量分析法401
八、规划设计方法402
九、系统分析方法404
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406
参考文献410
热门推荐
- 2826191.html
- 1055602.html
- 167069.html
- 3631443.html
- 3709647.html
- 2557506.html
- 1742147.html
- 2359780.html
- 3391348.html
- 1627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5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8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31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8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9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9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9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3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