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理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理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刘正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60279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理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非范畴化与语言和认知创新1

1.2 非范畴化理论产生的动因3

1.2.1 语言范畴化理论对非范畴化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4

1.2.2 语法化研究对非范畴化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4

1.2.3 原型范畴化理论尚未充分解决的问题6

1.3 非范畴化是与范畴化同样重要的认知原则7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9

2.1 范畴化: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9

2.2 范畴化理论发展中的三个代表性理论12

2.2.1 经典范畴化理论12

2.2.2 原型范畴化理论15

2.2.3 三种理论的异同20

2.3 原型范畴化理论与多义性研究22

2.3.1 原型范畴化理论与词汇多义性研究23

2.3.2 原型范畴化理论与构式多义性研究24

2.4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优势33

2.4.1 原型范畴化理论作为理论描写工具33

2.4.2 原型范畴化理论作为解释模型33

2.5 原型范畴化理论存在的不足35

2.5.1 理论系统有待研究的问题35

2.5.2 实际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37

2.5.3 功能多义性问题39

2.6 范畴属性特征假设:本书的工作假设41

2.7 研究方法44

2.7.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关系44

2.7.2 研究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45

2.7.3 整体性考察47

2.7.4 溯因推理50

第三章 语言非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56

3.1 范畴与语义、句法和功能的对应联系56

3.2 范畴属性的动态性57

3.2.1 相对性58

3.2.2 可变性59

3.2.3 语篇性59

3.3 非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61

3.3.1 非范畴化的含义61

3.3.2 非范畴化的特征64

3.4 非范畴化——从语法化原则到一般认知机制68

3.5 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69

3.5.1 建立简单的原则,求同存异70

3.5.2 增强理论解释的可信度71

3.5.3 增强理论解释的概括力73

3.5.4 增强理论解释的动态性75

3.5.5 拓宽理论解释的视野77

第四章 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81

4.1 多义性——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81

4.1.1 经典理论对多义性的处理途径82

4.1.2 原型范畴化理论对多义性的处理84

4.2 功能多义性87

4.3 语法功能多义性的主要表现形式91

4.3.1 词类层次的功能多义性92

4.3.2 构式层次的功能多义性92

4.4 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95

4.5 多义性反映人类认知的组织结构与普遍原则98

4.6 功能多义性理论的实践意义102

第五章 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106

5.1 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语义特征106

5.1.1 指称与陈述的相互转换106

5.1.2 意义的主观化109

5.2 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111

5.3 非范畴化过程中的隐喻机制113

5.3.1 概念的二元性113

5.3.2 语义抽象的三种方式115

5.3.3 范畴隐喻118

5.3.4 范畴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122

5.3.5 时间距离与情态距离123

5.3.6 转喻和隐喻联合作用126

第六章 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129

6.1 名词的范畴属性特征129

6.2 丧失形态句法分布特征131

6.3 丧失指称意义132

6.3.1 名词并入132

6.3.2 概念合成名词137

6.3.3 谓语性名词139

6.3.4 否定范围内的名词140

6.3.5 叠合结构里的名词141

6.4 语义抽象与泛化142

6.5 丧失语篇功能145

6.5.1 回指名词145

6.5.2 身体部位的名词147

6.6 功能与范畴转移148

6.7 对Neal Whitman观点的批评152

6.8 名词语法化的路径155

6.8.1 名词语法化为量词156

6.8.2 名词转化为关系名词或连接性名词158

6.8.3 其他变化160

第七章 非范畴化与N+N合成名词意义的创造性164

7.1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164

7.2 N+N概念合成名词的创造性167

7.2.1 创造性167

7.2.2 新颖性(novelty)与词汇化169

7.3 N1的非范畴化与N+N的创造性170

7.4 认知方式与创造性174

7.4.1 识解与语义抽象175

7.4.2 表征识解176

7.4.3 特征映射识解177

7.4.4 隐喻识解179

7.5 识解过程中的非范畴化182

7.5.1 语义抽象182

7.5.2 分布特征的变化182

7.5.3 功能与范畴地位的变化183

7.6 余论:中心词为什么会不在右边183

第八章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构式188

8.1 非范畴化:名词由指称向陈述转化的认知机制188

8.2 概念结构的二元性:指称与陈述相互转换的内在条件191

8.3 转喻的视角化(孤立抽象)与语义提取194

8.4 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与可接受性差异196

8.5 从非范畴化角度研究“副词+名词”构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99

8.5.1 “副词+名词”反映出人类认识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方式199

8.5.2 “副词+名词”反映出语篇的信息组织原则与动机201

8.5.3 实践意义:免除分析技术上的麻烦202

第九章 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205

9.1 动词非范畴化的语义与句法特征205

9.1.1 由表示行为事件的发生转变为表示状态205

9.1.2 丧失指称意义208

9.1.3 动词非范畴化的句法特征209

9.2 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主要因素210

9.2.1 句法结构210

9.2.2 语篇情态227

9.3 功能与范畴的转移233

9.4 动词语法化的路径236

9.4.1 V→RES→VD→TAM237

9.4.2 动词语法化为介词238

9.4.3 其他趋势239

第十章 非范畴化与汉语V-V构式中V2的完成体意义243

10.1 关于V-V构式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243

10.2 V-V构式中V2的语义与句法特征247

10.2.1 V2的语义特征247

10.2.2 V-V构式的句法特征249

10.3 V2的非范畴化252

10.4 V2的完成体意义257

10.4.1 V2与完成体意义的关联点257

10.4.2 体的意义程度差别与表达的多样化260

10.4.3 V2的完成体意义262

第十一章 非范畴化与“动宾结构+宾语”268

11.1 “动宾结构+宾语”:一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268

11.2 “动宾结构+宾语”的使用趋势271

11.3 非范畴化为动宾结构的词汇化铺平道路273

11.3.1 名词宾语的非范畴化273

11.3.2 动词的非范畴化277

11.4 动宾结构的二重性与动宾结构的构式灵活性278

11.5 词汇化程度与后接宾语的可接受性282

11.6 “动宾结构+宾语”的外在动因284

11.6.1 事件概念原型与及物构式的经济性285

11.6.2 及物构式与语篇信息的显性度288

11.6.3 韵律的影响289

11.7 两种构式差异的认知解释289

第十二章 非范畴化与Vi+NP294

12.1 及物构式的连续体特征294

12.1.1 语法原型294

12.1.2 及物性的连续体意义296

12.2 非范畴化与Vi+NP构式向Vt+NP构式靠拢303

12.3 非范畴化与句法限制305

12.4 “逆对关系”理论对意义差别的解释307

12.5 Vi+NP构式的能产性以及生产合格句子的条件309

12.6 语义并入、认知显性度与经济性311

第十三章 非范畴化与“同义反复”构式中的特征与态度意义13.1 NP+(will)BE+NP的语义特征314

13.2 非范畴化理论的解释317

13.2.1 NP1与NP2的语义差异317

13.2.2 NP1与NP2的句法特征318

13.2.3 NP1与NP2的功能特征319

13.2.4 NP1与NP2语义差异的来源320

13.2.5 ICM与该构式意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21

13.2.6 转喻产生语用含义、建立话语关联323

13.3 汉英两种语言中该构式意义的比较325

第十四章 非范畴化与话语标记语330

14.1 话语标记语330

14.2 语用学与语法化的研究331

14.3 非范畴化与话语标记语的形成335

14.3.1 语义抽象与话语标记语的认识意义336

14.3.2 形态分布特征的消失与话语标记语的固化338

14.3.3 句法限制条件的消失与话语标记语的语义、句法地位341

14.3.4 承担新的功能与话语标记语地位的形成342

14.4 “第一人称+心理动词”充当话语标记语是一种跨语言的共性特征345

14.5 插入性话语标记语的多功能性及其相互关系346

第十五章 结论349

参考文献355

术语索引378

后记3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