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及其范式转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繁亮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609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及其范式转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人类发展史的转折与发展观的转换1
一、人类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非线性转向2
(一)人类发展史的线性描述2
(二)人类发展史的最大拐点:工业化发展7
确定最大发展拐点的事实原则与价值原则7
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实质内涵11
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逻辑必然12
(三)工业化发展转向的双重效应15
工业化转向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正负效应15
工业化转向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正负效应17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地位与发展观转换24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发展观的最重要转换24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题转换25
(三)当代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走向全面发展27
(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1
(五)科学发展的十大理论基石及其范式转换35
第一章 科学发展的自然观基础: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41
一、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42
(一)当代自然观的自然概念42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念43
系统的自然观念45
生态的自然观念47
(二)人对自然的永恒依附50
人性发展问题51
人与自然谁依赖谁、谁服从谁、谁战胜谁的问题55
二、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61
(一)人与自然间的价值定向61
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地位61
人与自然的价值地位62
(二)自然世界与价值世界的统一63
人的需要与自然属性的天然合一64
自然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分化整合65
三、人与自然的张力关系67
(一)人与自然张力关系的基本规定性67
人与自然关系的张力点、张力源、张力性68
人与自然张力关系的四种走向69
(二)人与自然间中心与非中心的张力关系70
人与自然:谁为中心?70
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说前提71
(三)人与自然间有限与无限的张力关系72
人与自然:谁有限,谁又无限?72
人与自然间有限与无限的四重张力关系73
人与自然间有限与无限张力关系的均衡要求74
(四)人与自然间服从与超越的张力关系77
人与自然:谁服从谁,谁超越谁?77
人与自然间服从与超越张力关系的均衡要求78
第二章 科学发展的社会观基础:人与人关系再认识81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合作82
(一)分化与合作是人与人关系发展史的主线82
(二)社会分化的基本特性85
(三)社会分化的动力、根源87
人的需要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原始动力、终极根源87
人的能力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直接根据、重要根源88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分化的强大动力、重要根源88
(四)社会分化的历史形式89
社会分工89
社会分层90
产业分化91
权益分化91
(五)社会分化要求社会合作93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94
(一)社会整合的对象95
社会差别问题95
社会分工问题96
社会冲突问题96
(二)社会整合的原则96
差别合理化原则96
分化合作化原则97
冲突妥协化原则98
(三)社会整合的机制101
社会化的整合机制101
组织化的整合机制102
规范化的整合机制105
市场化的整合机制108
保障化的整合机制108
第三章 科学发展的和谐观基础:效率公平再认识110
一、和谐地位: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111
(一)终极存在:和谐观是一种世界观112
(二)终极价值:和谐观是一种价值观113
(三)终极建构:和谐观是一种社会观114
二、和谐标准:效率与公平117
(一)效率实质:人与自然的利用关系问题117
(二)公平实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问题120
三、和谐取向:效率与公平并举并重122
(一)效率与公平界限分明、互不取代123
效率非公平,公平非效率123
划分效率与公平界限中的误区126
(二)效率与公平同向变动、互不对冲128
效率与公平紧密相关129
效率与公平互不对冲129
效率与公平同向变动133
(三)效率与公平相互依存、互为前提134
效率与公平关系中的四种价值取向134
唯一正确的价值取向:效率公平并举并重135
第四章 科学发展的经济观基础:供需关系再认识139
一、供需关系的价值论基础140
需要者:人141
需要的满足:生产及其产品供给141
满足需要的代价:稀缺资源的消耗144
满足需要的效率:最小化与最大化145
二、供需关系的全面性界定146
(一)全面需要观146
需要的全面性与片面性146
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150
需要的递升性与节制性151
(二)全面生产观152
生产的全面性与片面性153
生产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157
生产与需要的互动性158
(三)全面资源观159
资源管理论160
资源稀缺论161
资源结构论163
(四)全面效率观166
效率的根源:资源有限性与需要无限性166
效率的取向: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168
效率的地位169
效率的误区171
第五章 科学发展的政治观基础:公私关系再认识173
一、政治轴心:公私关系174
(一)不同政治观的共同走向174
理想生活政治观174
超越政治观175
权力政治观175
决策政治观176
国家政治观177
管理政治观177
团体政治观177
阶级斗争政治观178
权力有限政治观178
(二)公与私的本体论地位180
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182
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183
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184
私人权力与公共权力185
(三)对传统政治轴心观的反思187
二、政治文明:公权论、代表论、法制论190
(一)公共权力论194
公共权力的本质规定194
中国公共权力建设的特殊任务197
(二)公权代表论199
权力代表的一般特征199
中国公权代表制建设的特殊任务202
(三)民主法治论205
民主的法治化方向206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三大原则208
第六章 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基础:人化方式再认识210
一、文化回归论211
(一)天然与人化212
文化即人化212
天然与人化的关系214
(二)文化结构217
物质文化218
行为文化219
制度文化220
精神文化221
(三)文化与文明223
多元文化与一元文明问题223
先进文化问题228
文明冲突问题230
二、文化战略论234
(一)文化地位的新发现234
文化发现的两条路径235
文化开始主导全球重大事件236
世界经济凸现文化地图237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战略239
文化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文化战略是首要的发展战略239
文化战略是一项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竞争战略,文化战略之间的竞争也是最后一轮竞争239
文化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240
文化战略思潮将席卷全球242
(三)“三个代表”顺应了文化战略的世界潮流243
“三个代表”首次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凸现文化战略243
“三个代表”洞察到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是文化唱主角的时代245
“三个代表”构筑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战略高地247
第七章 科学发展的代价观基础:价值关系再认识249
一、发展关系与价值关系双向同构250
(一)价值与发展同构250
价值观凸现的历史与逻辑250
价值的实质251
发展的实质252
(二)价值的双向性及其意义253
价值的双向性规定254
价值双向性理论的重大意义255
(三)代价的性质与类型256
代价的性质及其要求256
必然性代价与可能性代价的划分及其意义258
二、当代风险观的基础建构262
(一)当代广义风险界说264
(二)风险要素理论探索267
风险源267
风险客体267
风险主体268
风险标准268
风险评价268
风险走向269
(三)风险特性理论探索269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269
风险具有属人性271
风险具有价值性271
风险具有客观性272
(四)风险层级划分272
风险与非风险272
人为风险与自然风险273
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274
经济风险与非经济风险274
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275
第八章 科学发展的人本观基础:发展目的再认识276
一、发展目的论277
(一)人本发展观中的四大关系277
人与自然:谁为中心?278
人与社会:谁为中心?280
人与物:谁为中心?283
人与神:谁为中心?285
(二)“人为发展目的”之终极思考286
人为发展目的,应该是人为发展的终极目的286
作为发展终极目的的人,应该是“个人”288
作为发展终极目的的个人,应该是“每一个人”290
每一个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表现为“每一个人的发展”291
作为发展终极目的的每一个人的发展,表现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91
二、发展标准论293
(一)发展标准的属人性293
发展以人为标准293
发展以人的客观需要为标准294
发展以人的合理需要为标准298
(二)发展标准的指标化300
反映性或客观性、同一性301
价值性或适用性301
规范性或指导性302
具体性303
可操作性303
局限性303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305
(一)人的权利规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地位与权利保障305
人权的前提:人的地位与人的价值306
人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构309
(二)人的需要本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与丰富内涵314
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之源314
根据人的需要建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体系317
(三)人的素质结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互动323
人的素质状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标志及综合性指标323
人的素质提高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统一过程328
主要参考书目331
热门推荐
- 1099842.html
- 3546120.html
- 2854531.html
- 2490992.html
- 1666570.html
- 1362710.html
- 148251.html
- 3421053.html
- 1302166.html
- 3496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5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15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6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2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2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4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0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0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1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