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清伟主编;李瑞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22291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22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法理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法学导论3
第一节 法学及其研究对象3
一、法学的概念3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4
第二节 法学体系6
一、法学体系与法学分支学科6
二、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7
第三节 法学与其他学科8
一、法学与哲学8
二、法学与社会学8
三、法学与经济学9
四、法学与政治学9
五、法学与历史学10
六、法学与逻辑学10
第二章 法理学及其使命12
第一节 法理学的概念与范围12
一、法理学的概念12
二、法理学的范围17
第二节 法理学的功能18
一、法理学的分析功能18
二、法理学的规范功能19
三、法理学的经验功能19
第三节 法理学的历史20
一、西方法理学的历史沿革20
二、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21
第四节 法理学的使命23
一、引领并回应社会变迁23
二、公平正义的助推器24
第二编 法的本体论29
第三章 法的概念29
第一节 法的词源29
一、中国历史上法的用语29
二、西方语言中法的用语30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31
第二节 法的释义32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32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33
第三节 法的特征34
一、行为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34
二、国家创制性: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35
三、权利义务性: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36
四、国家强制性: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37
第四节 法的本质38
一、法的本质的不同理论38
二、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39
第四章 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45
第一节 法的渊源45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45
二、法的渊源的类别47
三、当代中国法的渊源49
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55
第二节 法的分类56
一、法的一般分类57
二、法的特殊分类58
第三节 法的效力59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59
二、法的效力范围60
三、法的效力等级63
第五章 法的要素65
第一节 法的要素概述65
一、法的要素的概念65
二、法的要素的主要学说66
第二节 法律概念68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和特征68
二、法律概念的地位和功能68
三、法律概念的分类69
第三节 法律规则70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70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71
三、法律规则的分类73
第四节 法律原则75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75
二、法律原则的种类76
三、法律原则的功能77
第六章 法的作用78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和分类78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78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79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80
一、指引作用80
二、评价作用81
三、预测作用82
四、教育作用82
五、强制作用82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83
一、法的社会作用的一般分析83
二、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84
第四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85
一、法的作用受其地位制约85
二、法的作用受制于其自身的特性85
三、法的作用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86
四、法的作用受运行成本制约87
第七章 法律体系88
第一节 法律体系概述88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88
二、法律体系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异同90
第二节 法律体系的构成91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91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92
三、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93
四、公法、私法与社会法9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96
一、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96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96
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101
第一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101
一、权利和义务概念的重要性101
二、权利和义务的概念102
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08
一、抽象权利义务和具体权利义务108
二、基本权利义务和普通权利义务108
三、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109
四、第一性权利义务和第二性权利义务109
五、应有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现实权利义务109
六、公权利义务和私权利义务110
七、专属权利义务和可转移权利义务110
八、行动权与消极义务和接受权与积极义务110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11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111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111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112
四、价值上的主次关系112
第四节 权利和义务的界限与权利滥用113
一、权利和义务的界限113
二、权利滥用113
第九章 法律行为115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115
一、法律行为界定115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117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118
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118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119
三、法律行为的确认120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121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121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所作的分类121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类123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所作的分类123
第十章 法律关系124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124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124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126
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28
第二节 法律关系主体128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种类128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129
第三节 法律关系客体131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131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31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演变133
一、法律关系的演变及其条件133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134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136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136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136
二、法律责任的本质138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139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构成141
一、责任主体141
二、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141
三、损害结果142
四、因果关系142
五、主观过错142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143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143
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143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与减免145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145
二、法律责任的减免147
第三编 法的运行论151
第十二章 法的运行概论151
第一节 法律运行的概念与特征151
一、法律运行的概念151
二、法律运行的特征151
第二节 法的实效153
一、法的实效的概念153
二、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155
第三节 法的实现156
一、法的实现的概念156
二、法的实现的特点157
三、法的实现的一般过程157
四、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158
第十三章 立法160
第一节 立法与立法权160
一、立法的概念与特征160
二、立法的外延161
三、立法权162
第二节 立法的原则164
一、立法原则界说164
二、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65
第三节 立法体制168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构成168
二、立法权限的划分169
三、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特点170
四、当代中国立法权限划分171
第四节 立法过程与立法程序173
一、立法过程173
二、立法程序174
三、立法技术177
第十四章 守法179
第一节 守法的概念与构成要素179
一、守法的概念179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180
第二节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182
一、守法是法的要求182
二、守法是人基于利益和信用的考虑183
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183
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183
五、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183
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184
第三节 守法的主客观条件185
一、守法的主观条件185
二、守法的客观条件186
第十五章 执法187
第一节 执法的概念与特征187
一、执法的概念187
二、执法的特征188
第二节 执法的种类190
一、抽象执法行为与具体执法行为190
二、羁束裁量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190
三、依职权的执法行为和依申请的执法行为191
四、单方的执法行为和双方的执法行为191
五、要式的执法行为和非要式的执法行为191
六、作为的执法行为和不作为的执法行为192
第三节 执法体系192
一、执法体系的概念192
二、政府的执法192
三、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193
四、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94
五、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94
第四节 执法的原则194
一、合法性原则195
二、合理性原则195
三、效率原则196
四、民主原则196
第十六章 司法198
第一节 司法的概念与特征198
一、司法的概念198
二、司法的特征199
第二节 司法的构成要素200
一、司法主体200
二、司法体系201
三、司法职权203
四、司法机关之间的体制关联204
第三节 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04
一、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要求204
二、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原则205
第十七章 法律监督209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述209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209
二、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210
三、法律监督的分类210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212
一、法律监督的法律功能212
二、法律监督的政治功能212
第三节 法律监督的原则214
一、合法性原则214
二、民主性原则214
三、程序性原则215
四、系统性原则215
第四节 法律监督体系215
一、国家监督215
二、社会监督219
第四编 法律发展论223
第十八章 法的起源223
第一节 法的起源概述223
一、法的起源的历史背景223
二、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224
第二节 法律继承226
一、法律继承的概念226
二、法律继承的根据227
三、法律继承的内容229
第三节 法律移植230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230
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231
三、法律移植的可行性232
四、法律移植的方式234
第十九章 法系235
第一节 法系概述235
一、法系的概念235
二、法系的分类236
第二节 当今世界主要法系236
一、民法法系及其分布236
二、普通法法系及其分布237
三、两大法系的比较238
第五编 法的价值论243
第二十章 法的价值243
第一节 法的价值概述243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243
二、法的价值的属性244
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245
一、法的目的价值系统245
二、法的评价标准系统246
三、法的形式价值系统247
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功能及其冲突与解决247
一、法的价值的功能247
二、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248
第二十一章 法与秩序250
第一节 法与秩序概述250
一、秩序的概念与分类250
二、法律秩序的概念250
三、秩序对于社会存在的意义251
第二节 法律与秩序的关系253
一、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253
二、法律与自然秩序254
三、守法与秩序254
四、良法与秩序256
第二十二章 法律与正义258
第一节 正义概述258
一、正义的概念258
二、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260
第二节 正义的分类264
一、分配正义264
二、矫正正义或补偿性正义264
三、交换正义264
四、程序正义264
第三节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266
一、法是一种正义的事业266
二、国家法律与正义的关系268
第二十三章 法与利益272
第一节 利益与利益法学272
一、利益的概念和分类272
二、利益法学及其发展272
三、正义与利益274
第二节 财产权与利益275
一、财产权的重要性275
二、财产权的界定275
三、当今中国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利的重要性276
第二十四章 法与平等280
第一节 平等概述280
一、平等的含义280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281
第二节 法与平等的关系282
一、法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和可行手段282
二、平等是法的价值目标282
第三节 平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283
一、平等、歧视与合理的区别对待283
二、平等、平均与特权285
三、平等和公平286
第二十五章 法与自由289
第一节 自由的含义与自由思想的发展289
一、自由的含义289
二、自由思想的发展290
三、自由的价值291
第二节 自由的分类293
一、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293
二、政治自由、思想文化自由与经济自由294
第三节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296
一、自由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296
二、法律对自由的保障297
第四节 自由在当代中国的意义297
一、契约自由298
二、结社自由299
三、经济领域内自由的意义300
四、承诺必须履行301
第二十六章 法与人权303
第一节 人权的起源与发展303
一、人权的概念与特征303
二、人权思想的发展304
三、人权立法的演变306
第二节 人权的分类308
一、基本人权和非基本人权308
二、消极人权和积极人权309
三、应然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309
四、一般主体人权和特殊主体人权310
五、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310
六、三代人权的划分310
第三节 人权与法律的关系311
一、人权与法治311
二、法律对人权的保障31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人权事业313
一、宪法对人权的规定313
二、当代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就与挑战314
三、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316
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近期目标318
第六编 法律社会论321
第二十七章 法律与社会的一般理论321
第一节 法律与社会的一般关系321
一、社会与社会变迁321
二、法律与社会的关系323
第二节 法与和谐社会325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325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26
三、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328
第二十八章 法与经济330
第一节 法与生产方式330
一、法与生产力330
二、法与生产关系331
三、法与经济331
第二节 法与市场经济333
一、对市场经济的理解333
二、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334
第三节 法与经济全球化335
一、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336
二、当代中国法律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336
三、知识经济与法治文明的关系337
第二十九章 法与政治339
第一节 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339
一、“政治”的含义339
二、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339
第二节 法与国家341
一、国家的概念341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342
第三节 法与政党及其政策343
一、政党与政策的概念343
二、法与政策的关系345
三、正确处理法与政策的关系346
第三十章 法与文化348
第一节 法与传统348
一、中国法律传统的主要内容348
二、法律传统的功能350
三、法与传统关系的调适350
第二节 法与宗教351
一、宗教的含义352
二、法与宗教的异同352
三、法与宗教的关系353
第三节 法与法律文化354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354
二、法与法律文化的关系354
第三十一章 法与道德357
第一节 道德的含义与属性357
一、道德的含义357
二、道德的属性357
第二节 法与道德的关系358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358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359
第三节 法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360
一、法与道德的冲突之一:合法不合理360
二、法与道德的冲突之二:合理不合法361
三、法与道德的冲突的解决362
第三十二章 法与科学技术363
第一节 科学技术概述363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363
二、对科学技术的认识364
第二节 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64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364
二、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365
第三十三章 法与生态文明367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367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367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367
第二节 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368
一、生态文明对法提出了新挑战368
二、法对生态文明的作用369
第七编 法律方法论373
第三十四章 法律方法概述373
第一节 法律方法的概念及特征373
一、“法律方法”用语辨析373
二、法律方法的概念374
三、法律方法的特征376
第二节 法律方法的内容和意义377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377
二、法律方法论的意义379
第三十五章 法律解释382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定位382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界定382
二、对法律解释概念的进一步解读384
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385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387
一、法律解释的原则387
二、法律解释的具体方法388
三、法律解释的分类393
第三节 我国法律解释体制395
一、关于解释体制的法律规定395
二、我国法律解释的权限划分395
三、现行法律解释体制的特点397
第三十六章 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400
第一节 法律推理400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及特征400
二、形式推理401
三、辩证推理404
第二节 法律论证407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407
二、法律论证的必要性408
三、法律论证的结构410
四、法律论证的基本方法412
参考文献416
后记420
热门推荐
- 2244652.html
- 1105515.html
- 285690.html
- 1726635.html
- 713664.html
- 961576.html
- 2414568.html
- 1175669.html
- 1162717.html
- 1342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8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38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1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5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6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2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3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9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