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 梅荣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702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9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91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分期9

第三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原则和方法21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前提(1840—1921年)第一章 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7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37

一 工业革命37

二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自由竞争到垄断4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45

一 自由竞争阶段的殖民争霸与殖民扩张46

二 垄断阶段的殖民争霸与殖民扩张46

三 殖民扩张的后果47

第三节 十月革命与世界历史的新时代48

一 十月革命的历史评价48

二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50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53

第一节 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53

一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53

二 封建势力的政治压制和经济盘剥56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57

四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面临的历史任务59

第二节 早期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及失败60

一 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战争及失败后的民族觉醒60

二 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及其局限62

三 清王朝的自强运动及其衰败67

四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68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中国对出路的新探索71

第一节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71

一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71

二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73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终结74

一 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兴起74

二 三民主义学说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75

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77

四 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78

五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80

第三节 伟大的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1

一 十月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与认识81

二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86

三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89

第四节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92

一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震动92

二 走俄式道路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方向选择96

本篇小结100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1—1949年)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05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宣传105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思潮的认识105

二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108

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16

四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工人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131

第二节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及其活动134

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134

二 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13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63

一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特点163

二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166

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174

四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77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79

一 共产国际关于殖民地的思想和理论179

二 中国共产党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82

第五章 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探索186

第一节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和政策的影响186

一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思想187

二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191

三 共产国际与大革命的失败195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论成果197

一 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揭示197

二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初步分析202

三 对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208

四 对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认识212

第三节 毛泽东在大革命期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217

一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性质和欧美革命性质的比较217

二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动力的认识218

三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222

第六章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开拓和理论概括225

第一节 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225

一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社会和政局225

二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思考229

第二节 在农村环境下建党建军的探索242

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242

二 从思想上建党244

三 从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245

四 在农民占多数的条件下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24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学说的初步实践——革命根据地建设252

一 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与实践252

二 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256

三 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60

第四节 《反对本本主义》的问世及其地位261

一 《反对本本主义》的问世及主要内容262

二 《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初步论证265

第五节 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268

一 共产国际对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269

二 共产国际与瞿秋白的“左”倾错误270

三 共产国际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271

四 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错误273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遵义会议274

一 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条件274

二 遵义会议的主要成果276

第七节 关于中国革命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280

一 解决党的政治路线的标志性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81

二 解决党的军事路线的标志性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285

三 解决党的思想路线的标志性著作——《实践论》、《矛盾论》289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30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300

一 抗日战争重大历史转折的理论要求300

二 新启蒙运动对理论创新的促进303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30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贡献307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08

二 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313

三 关于中国革命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思想316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20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324

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333

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353

第三节 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356

一 延安整风运动的缘起356

二 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内容358

三 延安整风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作用361

第四节 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365

一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高度评价365

二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地位367

第八章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推进374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374

一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美苏对华政策374

二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各阶级对中国前途的主张37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377

一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方针和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的策略377

二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79

三 十大军事原则383

四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384

第三节 整党运动385

一 整党运动的背景385

二 整党运动的内容和步骤387

三 整党运动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388

第四节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及其重大意义390

第五节 《论人民民主专政》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393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393

二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思想395

三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398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重大意义400

本篇小结402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完成(1949—1976年)——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第九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411

第一节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412

一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413

二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415

三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418

四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4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422

一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22

二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25

三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27

四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28

五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4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制度的确立434

一 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改造434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437

三 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制度的确立439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初期探索441

第一节 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背景441

一 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际背景441

二 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内背景444

三 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直接事因446

第二节 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448

一 开创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49

二 保持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450

三 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451

第三节 初步探索“第二次结合”的基本过程452

第四节 探索“第二次结合”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55

第五节 初步探索“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地位457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61

第一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重大关系的初步阐述461

一 《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初步总结的成果462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重大关系的初步阐述465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把握471

一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471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473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476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79

五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483

第三节 党的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485

一 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会议486

二 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针政策487

三 党的八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的地位49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及其初步实践494

一 “赶超构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95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初步实践499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曲折506

第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509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509

一 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509

二 独立自主与“向外国学习”同时并举511

三 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同时并举5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指导方针513

一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13

二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516

三 从实际出发,在调查和总结中掌握经济建设的主动权517

四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21

五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经济管理方针523

第三节 造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26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527

二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528

三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530

四 坚持人民民主,使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532

五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设想533

第四节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方针538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38

二 思想文化领域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39

三 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541

四 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542

五 提出要向科学进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544

第十三章 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理论5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546

一 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完善546

二 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部署548

三 实行“技术革命”的战略选择5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553

一 在总结经验中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553

二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558

三 发展生产力,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560

第三节 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562

一 增强党的团结563

二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564

三 正确把握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的政治标准568

第四节 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569

一 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569

二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573

第五节 维护国家的独立,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576

一 现代化的国防战略和人民军队的建设576

二 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584

三 “三个世界”的理论587

本篇小结591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6年至今)第十四章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背景、准备与开启597

第一节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起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597

一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598

二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600

三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601

四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602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中的理论准备603

一 全面整顿603

二 1977年到1978年的拨乱反正604

三 真理标准大讨论607

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609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612

一 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612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614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617

第十五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决定性回答620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620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620

二 毛泽东关于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623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再提出和论证627

一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任务的提出627

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628

三 要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630

四 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631

第三节 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续推进634

第四节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新成果638

第十六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回答64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开辟645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命题的提出64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轮廓初现647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65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652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653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656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659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661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66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66

一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基础666

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668

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思想670

四 邓小平对两种错误思潮的批判675

五 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发展677

六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理论的发展68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运用684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684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继续发展和创新688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明确690

四 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693

第五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发展694

一 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任务的提出694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696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703

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705

第十七章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708

第一节 执政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新考验708

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708

二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自身状态及执政基础的变化710

三 世纪之交国际格局变化的现实挑战71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715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715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717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论证和形成体系719

第三节 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721

一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21

二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723

三 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731

第四节 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拓展735

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735

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736

三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737

四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738

第十八章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回答74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我国科学发展的理论思考741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741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744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747

一 战略机遇期的世情、国情和党情747

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748

三 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化75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752

一 科学发展观的初步酝酿752

二 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753

三 科学发展观的不断丰富754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意义756

一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756

二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759

三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760

第五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762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762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764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意义769

第六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771

一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771

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72

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773

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775

第十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778

第一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经验778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778

二 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780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78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特点784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784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785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787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78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79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79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本质联系794

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97

本篇小结798

结论 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806

一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核心806

二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811

三 正确把握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情基础816

四 坚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825

五 善于吸收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支撑828

六 批判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证835

七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保证843

八 调查研究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850

九 党的政策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运用形式854

十 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859

参考文献864

后记8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