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
  • 雷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775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柳海民1

导言1

一 问题指向:教育知识的困境1

二 解题方案:对“知识”的重新理解3

三 解题路径: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解读5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8

一 基本概念9

(一)“知识”的研究取向9

(二)可靠与可信的教育知识12

(三)“社会镜像”的意蕴17

二 基本问题18

(一)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18

(二)教育知识如何可能23

三 已有解答25

(一)“科学—实证”范式25

(二)“逻辑—分析”范式27

(三)“经验—叙事”范式28

(四)“文化—理解”范式29

四 分析框架31

(一)已有范式的简要评论31

(二)分析框架的反思与建构33

第二章 “间际—开放”框架的理论勾勒37

一 研究主题:“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社会学解答38

(一)“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性质38

(二)社会学解答的可能性40

(三)社会学解答的合法性43

二 本体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思维认识45

(一)相对论与唯物论45

(二)限制性相对论47

(三)社会存在决定思维50

三 方法论启发:知识社会学理论基质的汲取52

(一)知识社会学的早期萌芽52

(二)知识社会学的“文化—认识”研究55

(三)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实验”研究57

(四)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文本”研究60

(五)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启示62

四 分析思路:“形式—内容”的理论路径64

(一)“分析思路”的分析64

(二)教育知识的形式66

(三)教育知识的内容67

(四)形式与内容的耦合68

第三章 教育知识的形式分析71

一 教育概念的社会之根71

(一)教育概念的引进与内涵的争端71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变更与社会发展74

(三)教育概念的创造与社会状态77

二 教育命题的类型与交流80

(一)教育命题的类型80

(二)生产性交流:教育观点与教育观念83

(三)群体性交流:教育观念与教育口号85

(四)边缘性交流:教育意见与教育常识87

(五)教育交流的知识论后果88

三 表层形式的生产90

(一)教育知识的表述结构91

(二)教育观点的论证邀请92

(三)教育观念的论证本质95

(四)表层形式生产与教育知识的进步方向97

四 深层形式的演进100

(一)深层形式的理论意蕴与分析路径100

(二)亲属社会的深层形式103

(三)依附社会的深层形式105

(四)民主社会的深层形式108

第四章 教育知识的内容分析111

一 教育知识的内容是什么111

(一)现实事实与可能事实111

(二)理论空间与意义空间113

(三)意义空间的特性115

二 意义空间的生产(一):措辞117

(一)“我”的隐退与重现117

(二)“是”与“应是”的对峙与融合119

(三)“似”与“或许”的断裂122

(四)寻求“友声”与“异音”124

三 意义空间的生产(二):范式126

(一)重复与意义硬核126

(二)叠加与意义扩展128

(三)自我重叠129

(四)群体重叠131

四 意义空间的争夺133

(一)争夺与争论133

(二)争夺的缘起135

(三)争夺的策略137

第五章 形式与内容的耦合条件与过程140

一 教育学者的蜕变140

(一)从常人到教育学者141

(二)教育学者的学术共同体143

(三)教育学者的“学术代”144

二 背景知识的产生146

(一)背景知识的意义147

(二)背景知识的筛选149

(三)背景知识的演变151

三 教育问题与知识生产152

(一)重新理解“教育问题”153

(二)教育问题的社会建构155

(三)教育问题的解答特性156

四 教育知识的耦合过程158

(一)教育知识耦合与教育问题解答158

(二)问题的“立体化”160

(三)问题的“填充”与理论的“成形”163

(四)命题的“黑箱化”164

第六章 超越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167

一 当代教育知识困境探源167

(一)深层形式的未确定167

(二)意义空间的平面化170

(三)教育理想的缺失172

二 走出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174

(一)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与机遇174

(二)时代教育知识生产的“建基”176

(三)知识主体的“群体介入”177

三 克服教育知识的价值困境180

(一)意义空间的生产180

(二)意义空间的再生产182

(三)意义空间的传播184

四 摆脱教育知识的功能困境186

(一)何为教育理想186

(二)教育理想从何而来188

(三)教育理想如何创建191

结语:以社会为镜聚焦时代教育理想194

参考文献198

索引213

后记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