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为中医五十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我为中医五十年
  • 唐祖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652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043页
  • 文件大小:233MB
  • 文件页数:10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为中医五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医的历史与现状3

第一章 回顾历史 中医从辉煌中走来3

第二章 历经磨难 中医道路坎坷5

第三章 继承发展 中医任重而道远10

第四章 全面振兴 中医的春天真正到来15

第二编 多层面改革 全方位推进23

第一章 改变高位截瘫 健全各级机构23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沿革、问题与建议23

第二节 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7

第三节 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6

第四节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成立38

第五节 南阳市中医管理局的成立39

第六节 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县级中医药管理局——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41

第二章 促中医早日立法 为发展保驾护航42

第一节 中医药立法势在必行42

第二节 中医药立法抓到了点子上45

第三节 中医药立法刻不容缓48

第四节 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信51

第五节 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信53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出台55

第七节 为促进中医药立法而努力58

第八节 依法解决医疗纠纷60

第九节 《民法通则》应完善医疗纠纷的有关条款62

第十节 尽快制定《传统医药法》64

第三章 加大投入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66

第一节 为加大中医药投入而努力66

第二节 要重视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69

第三节 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投入力度70

第四节 发改委和财政部应加大投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71

第五节 应加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经费投入77

第四章 保护中药资源迫在眉睫78

第一节 中药管理混乱 问题亟待解决78

第二节 利用地域优势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84

第三编 关注医改 总理批示87

第一章 呼吁扶持、促进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87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沿革、问题与建议87

第二节 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91

第三节 推动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93

第二章 参加医改方案和中医药国情调研座谈会95

第一节 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专家座谈会95

第二节 2009年中医药国情调研座谈会105

第三节 社科院医改方案座谈会116

第四节 河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座谈会121

第三章 关注医改 总理批示124

第一节 致信总理124

第二节 总理作出批示130

第四章 突出中医药特色 恢复制剂室建设132

第一节 中医院要突出中医药特色132

第二节 恢复中医医院制剂室建设143

第四编 振兴中医靠共识 谋求支持图发展第一章 让领导知情 重视中医药事业157

第一节 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信157

第二节 致邓小平等18位中央领导的信161

第三节 向温总理建言164

第四节 向万里委员长建言168

第五节 李长春关心中医药事业170

第六节 王兆国副委员长的关怀173

第七节 向吴官正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现状175

第八节 李德生支持中医药事业178

第九节 贾春旺关心中医药事业179

第十节 我与华老谈中医180

第十一节 抢话筒183

第十二节 赵东宛关心中医药事业185

第十三节 “中医药的事情我也管!”186

第十四节 领导鼓励我著书立说188

第十五节 书记的中医情怀190

第十六节 宣传中医是我的职责192

第十七节 菊香杏林染 梅傲寒风尽194

第二章 与名人交往 宣传中医196

第一节 穆老榻前话中医196

第二节 中医药为我们架起了友谊的桥梁200

第三节 国学大师激励我扬中医之威203

第四节 杏林春意浓 二月河流暖204

第五节 伟人后代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209

第六节 挥洒丹青为歧黄210

第七节 浓浓中医情211

第八节 我与逄老的中医情结213

第九节 关注中医药事业的社科院领导215

第三章 向国医大师学习216

第一节 杂病圣手——路志正216

第二节 中医光明使者——唐由之220

第三节 悬壶六旬尽天职——李振华221

第四节 德术并重诊急症——张学文222

第五节 药到起沉疴——李辅仁223

第六节 仁心仁术济人民——张琪224

第七节 高屋建瓴说中医——陆广莘225

第八节 毕其一生育英才——颜德馨226

第九节 针灸泰斗——程莘农227

第十节 《金匮要略》的探索者——何任228

第十一节 首创中医方剂学——王绵之229

第十二节 小城里的国医大师——朱良春230

第十三节 精术济民、传医授道——周仲瑛231

第十四节 医文并茂研中医——张灿玾232

第十五节 谦和为人 精诚为医——方和谦233

第四章 与名家交流 博采众长234

《伤寒论》大家——刘渡舟234

中医内科大家——董建华235

中医儿科奠基人——刘弼臣236

中医药文献学家——孙光荣237

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王琦238

中医内科专家——王永炎239

三次相聚的中药“大家”240

《伤寒论译释》主编——陈亦人241

中医教育家——吴考磐242

中西医结合领军人物——陈可冀院士243

肝胆病首席专家——傅士垣244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主编——曹洪欣245

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姚乃礼246

中医药教育家——张大宁246

正骨专家——冯天友247

中药药理专家——李连达248

脾胃病专家——李乾构249

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孙塑伦250

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始人——赵清理251

“药王”杨毓书252

针灸专家——石学敏253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254

杏林全才——李今庸255

我敬仰的中医教授——柯雪帆256

中医界全国人大代表——陈蔚文256

方剂学教授——高体三257

正骨专家——郭维淮258

中西医结合专家——李晏龄259

精于疑难杂症的——吕靖中260

治痹史上的五个“第一”——娄多峰261

擅治顽疾闻名中州的——乔保钧262

脉络宁的研制者——顾亚夫263

周围血管病专家——王书桂264

周围血管病科教授——尚德俊264

周围血管病资深名医——王嘉桔265

首创脉管病新诊治法的教授——奚九一266

我的良师益友——崔公让267

中医全才——郑启仲268

著名中医学家——张磊269

医、教、研收效俱丰的院长——邱保国270

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冯友贤271

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院士——钟南山272

中药学家——侯士良273

百岁名医——杨友鹤274

中医大家 医刊大笔——费开扬275

第五章 杏林政坛多奇葩276

新中国卫生部首任党组书记——徐运北276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获得者——陈敏章277

我所知道的张文康部长278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高强部长279

第一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胡熙明280

深入基层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28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位女局长——佘靖282

不忘中医振兴的老局长——田景福283

生于仲景故里的老局长——房书亭284

对民族医药执着追求的诸国本局长285

为中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张洪魁局长286

人生旅途中的一盏航灯——韩俊钦286

雪中送炭——庞春生288

使河南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夏祖昌288

对我关怀备至的陈珞珈290

第五编 振兴中医药 人才是关键293

第一章 中医药管理干部应从专业人士中选拔293

第一节 中医管理干部应由专业人士担任293

第二节 专业性强的部门专家应该兼任领导296

第二章 教育·培训·传承298

第一节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长盛不衰的保障298

第二节 应当恢复张仲景国医大学301

第三节 中医带徒是缓解中医后继人才匮乏的一条重要途径304

第四节 举办河南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308

第五节 传承祖国医学 做好带徒工作311

第六节 建立张仲景展览馆315

第三章 做好基层职称评审 遴选中医高级人才318

第一节 职称评审意义重大318

第二节 我的职称晋升坎坷路320

第三节 肩负高评委20年324

第四节 充分利用人大平台 为完善职称改革造舆论331

第五节 为中医药工作者职称改革上书338

第六节 致领导的两封信341

第六编 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第一章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345

第一节 农村中医药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345

第二节 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中医工作350

第三节 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354

第四节 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360

第五节 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364

第二章 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370

第一节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370

第二节 我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72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绩喜人379

第三章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386

第一节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386

第二节 争创全国示范中医医院388

第三节 争取立项 筹建医院391

第四节 参加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大检查392

第五节 办好县级中医院 人才与管理是关键393

第四章 医圣故里 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398

第一节 把握新机遇 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强市398

第二节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405

第三节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的应用408

第四节 构建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411

第七编 中医药会议论振兴439

第一章 钓鱼台·金秋明月映杏林439

第二章 衡阳·中医峰会写新篇442

第三章 与世界医药接轨 向自身“加压充电”450

第四章 情真意切专家联谊会458

第五章 关键时刻的重要会议462

第六章 医德滑坡 治理整顿是关键465

第七章 治理整顿 深化卫生改革470

第八章 贯彻“八五”计划的北京会议474

第九章 学习军队中医药管理经验478

第十章 卫生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大检查485

第十一章 参加高层论坛会487

第十二章 特殊津贴暖人心488

第十三章 规范中医药管理 强化中医药监督492

第十四章 中医工作总结表彰会议498

第十五章 中医药科技进步工作会议500

第十六章 中医立法重庆调研的体会504

第十七章 全国中医药立法监督管理工作研讨会513

第八编 探索中医理论 传承仲景学说第一章 我的成长之路521

第一节 我与恩师周连三的师徒之缘521

第二节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医学文集》524

第二章 参加学术交流 践行仲景学说535

第一节 美国明尼苏达州中医学院讲学535

第二节 1991年张仲景国际学术研讨会538

第三节 中国首届张仲景医药节539

第四节 张仲景学术思想暨中医药文化研讨会544

第五节 纪念张仲景诞辰18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548

第六节 纪念张仲景诞辰1858周年祭拜会551

第七节 上海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555

第八节 全国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论坛556

第三章 疗效是最好的中医药宣传562

第一节 为了解除28名少年痛苦562

第二节 四十年后的相会563

第三节 初五客自远方来564

第四节 为北京专家治病566

第五节 肖科长考核记567

第六节 为日本友人诊病571

第四章 阐微古籍文献 整理临床经验572

第一节 挖掘整理古籍文献 临床践行经典理论——《唐祖宣医学六书》出版573

第二节 《唐祖宣医学新五书》待付梓579

第三节 《中国式养生》和《谈古今名人养生》两书出版583

第四节 代表履职和从医生涯纪实584

第五节 书序集锦587

第九编 人代会上提建议、献良策601

第一章 关于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601

第二章 关于中医药立法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631

第三章 关于加大农村中医药投入的议案建议及其答复函674

第四章 关于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科研和传承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786

第五章 关于加强基层中医医院建设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840

第六章 其它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877

第七章 议案建议及答复函一览表892

第十编 借助媒体 反映民生 舆论支持 医海拾零第一章 医德、医风、医术、爱心907

第二章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946

第三章 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畅所欲言984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984

第二节 中医药立法1003

第三节 中医药投入1010

第四节 中医药改革1014

第四章 为农民享受健康生活建言1027

后记10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