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
  • 杨维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123897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佛教-宗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引论:“心”、“性”与“心性问题”1

第一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背景15

第一节 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16

一、由无我论到实相论16

二、心性本净与心性本不净23

三、如来藏义与阿赖耶识29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心学传统33

一、先秦心、性范畴的历史形成34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37

三、尽心知性与心知“道”论43

第三节 道家、玄学与般若中观45

一、道家道体论与玄学本体论46

二、格义生解与六家七宗54

三、《肇论》与玄佛互释59

四、法性·法身·涅槃64

第二章 本净与本觉69

第一节 当现二常与南北两道70

一、理体与顿悟71

二、本体与修为75

三、本净与本不净80

第二节 真识与妄识85

一、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86

二、真心与妄心92

三、理体与心体97

第三节 一心二门与本净本觉101

一、一心·二门·三大101

二、本觉与本不觉107

三、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112

第三章 理体与心体117

第一节 理超四句与中道佛性118

一、诸法实相与名言戏论119

二、理超四句与四种四句122

三、四重二谛与中道佛性128

第二节 一念心与性具善恶134

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134

二、善恶释义与三因互具139

三、染净不二与理毒性恶146

第三节 心意识与离言真如152

一、心体与心意识153

二、离言真如与四重二谛157

三、三性与相名五法161

第四节 自性清净圆明体与真妄交彻167

一、一心与自性清净圆明体167

二、真妄交彻与性具善恶172

三、心体心用与迷染悟净176

第五节 本寂真心与本觉自心181

一、本寂真心与守本归真181

二、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188

三、空寂之知与性在作用196

第四章 生佛与佛性203

第一节 识体理体与生佛两界204

一、种姓与种子205

二、佛性与无漏种子210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215

第二节 生佛互具与无情有性219

一、生佛互具与三法无差219

二、十界互具与一念十界223

三、真如遍在与无情有性229

第三节 五教佛性与即生即佛235

一、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235

二、因果圆融与即生即佛241

三、海印三昧与华严境界249

第四节 无心合道与即心即佛253

一、即事而真与无心合道254

二、无情无性与无情说法263

三、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267

第五章 唯心与唯识273

第一节 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275

一、性具实相与一念三千275

二、色心不二与内外不二279

三、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284

第二节 心意识与唯识无境288

一、三能变与名言熏习288

二、四分与三类境298

三、唯识无境与唯识九难304

第三节 一真法界与法界圆融310

一、三性同异与染净缘起311

二、四种法界与法界圆融319

三、相即相入与唯心回转323

第六章 心性与解脱333

第一节 止观并重与妄尽还源334

一、贪欲即道与止观双修335

二、妄尽还源与华严三昧340

三、妄心观与真心观347

第二节 染净善恶与转识成智353

一、善恶三性与五位百法353

二、转识成智与四缘具足359

三、五重唯识与修行五位368

第三节 顿悟成佛与语境显性374

一、不立文字与言下便悟375

二、语境显性与言语机锋383

三、公案颂古与借言悟禅390

第七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发展路向及其基本特征399

第一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历史形成400

一、一个方法论原则:哲学诠释学401

二、儒家、道家、玄学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403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历史形成41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415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416

二、法相唯识宗的藏识范式419

三、华严宗的性起范式422

四、禅宗的自心范式424

五、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比较42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基本特征439

一、“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439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的人本化特征444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的人心化、伦理化特征449

四、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而上特征455

第八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儒道心性论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467

第一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468

一、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与宋明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469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473

三、中国佛教心性解脱论与儒家道德修养论48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483

一、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484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道体论489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道性论494

四、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内丹心性论500

第三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地位507

一、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批判佛教”507

二、如来藏思想与本觉思想的底蕴511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地位517

附录:主要参考资料521

(一)印度佛教典籍521

(二)中国佛教典籍522

(三)研究著作525

(四)研究论文529

后记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