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简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肖海涛,张法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26490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简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1
一、研究对象1
二、学科内容和体系3
三、学科性质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8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9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6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1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24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4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26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28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28
一、自然界28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29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31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34
一、物质系统34
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35
三、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38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0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0
二、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41
三、层次结构的因果链44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45
一、物质系统的稳定性45
二、物质系统的可变性47
第二章 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发展52
第一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52
一、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及恩格斯的演化思想52
二、演化与自组织55
三、自组织演化理论的几对基本范畴57
第二节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方向性60
一、可逆与不可逆60
二、进化与退化64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规律性66
一、矛盾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66
二、自然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67
三、自然物质系统发展的周期性69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中的人类70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70
二、人类与自然物质系统的依存与对立72
第三章 科学技术认识活动的起点75
第一节 科学技术认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75
一、科学技术认识发展简述75
二、科学技术认识系统78
第二节 问题和选题81
一、科学问题81
二、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84
三、科学技术问题的来源85
四、科研选题86
第三节 观察与实验91
一、科学事实92
二、观察与实验94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99
第四章 科学思维104
第一节 科学抽象104
一、科学抽象的过程及科学概念的形成104
二、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106
第二节 形象思维107
一、想象的特点和作用107
二、科学想象的系统构成110
三、形象思维的改进112
第三节 逻辑思维113
一、比较和分类114
二、类比116
三、归纳和演绎119
第四节 直觉(灵感)思维121
一、直觉(灵感)思维及其特点121
二、直觉(灵感)思维的方法论意义123
三、直觉(灵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125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127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本质128
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129
三、创造性思维的形式131
四、创造性思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131
第五章 横断方法133
第一节 数学方法133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133
二、数学方法的应用135
第二节 模型方法139
一、模型方法及其特点139
二、模型的建立及认识论功能141
三、模型方法的应用144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146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146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过程148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153
第六章 假说与理论163
第一节 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163
一、假说及其特征163
二、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65
第二节 形成假说的方法167
一、形成假说的三个阶段167
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169
第三节 科学假说向理论的转化171
一、检验假说的原则与方法171
二、假说发展的趋势与条件174
第四节 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176
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结构176
二、公理化方法178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80
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182
第五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183
一、理论评价的意义及内涵183
二、理论评价的标准185
第七章 科学理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88
第一节 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188
一、科学理论的生产力属性与技术创新188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191
三、技术创新过程模式193
第二节 技术发明197
一、技术发明活动及其一般程序197
二、技术预测200
三、技术评估202
四、技术原理构思204
五、工程设计206
第三节 科技成果与专利208
一、科技成果208
二、专利与专利制度209
三、专利战略212
第四节 科技成果产业化216
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与回报216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219
三、高技术产业化222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228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228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和特点228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3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234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235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24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243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243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249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52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53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255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25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258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58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60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62
四、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63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70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270
二、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272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73
四、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275
五、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77
六、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278
第三节 科学技术政策与发展战略279
一、科学技术政策279
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281
第十章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86
第一节 人工自然的扩展与自然界的平衡286
一、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286
二、自然界的平衡290
第二节 人类困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92
一、人类的困境292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95
第三节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298
一、思想前提299
二、科学技术前提302
三、社会前提305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未来30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309
二、人类未来312
参考文献313
热门推荐
- 1528298.html
- 2735649.html
- 2890630.html
- 2696234.html
- 3807582.html
- 3103544.html
- 2634400.html
- 2867220.html
- 1283493.html
- 2467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1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4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77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8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0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8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1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3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