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
  • 袁其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6644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及新医药模式1

导言1

第一节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2

一、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似性2

二、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异性5

三、纪元后中西医学先驱们的代表性观点6

四、中西文明观差异的原因7

五、纪元后西方医学发展大事记9

六、纪元后中国医学发展大事记11

七、小结12

第二节 中西医学的结合趋势及新医药模式13

一、古代的中西医学交流汇通13

二、传统中医学的历史低谷15

三、中西医汇通和结合的重大事件16

四、毛泽东的医学思想简介18

五、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之路19

六、医学模式及其转变20

七、小结23

第二章 “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之四统新医药模式的基础与应用25

导言25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的自然观及生物学基础26

一、传统中医学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26

二、自然与生命起源27

三、生命与细胞28

四、生物信息传递与调节31

五、传统中医学的“气”理论之现代剖析31

六、传统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之现代剖析36

七、人体生命节律医学38

八、人与自然的和谐39

九、小结41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42

一、传统中医学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42

二、中国古代对脑的相关认识43

三、现代心理学的一般认识45

四、心理学与疾病46

五、古代中医学的心理治疗47

六、心理疾病的现代治疗48

七、社会性疾病与疾病谱52

八、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53

九、《黄帝内经》的社会主张和认识55

十、小结55

第三章 新医药模式的经络特色及科学拓展57

导言57

第一节 经络的古今认识与实质揭示58

一、世界文明古国的经络认识及中国特色58

二、《黄帝内经》对经络理论的总结及意义60

三、关于经络理论的古籍论述61

四、中国对经络实质的科学研究63

五、特别视角下的经络科学实质67

六、小结68

第二节 经络的属性阐释和理论剖析68

一、经络实质“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学术基础6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科学认识70

三、经络科学实质是物质观中主要的物质基础73

四、经络科学实质是运动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75

五、经络科学实质是整体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77

六、小结79

第三节 经络科学实质在现代中医针灸中的核心作用79

一、经络科学实质的核心作用及应用79

二、针灸之一般性(反射性)调节规律81

三、针灸之防御性(兴奋性)调节规律83

四、针灸之交感抑制性(抑制性)调节规律84

五、从生理应激概念到生理应激理论85

六、针灸针麻原理及其指导作用86

七、生理应激系统的组成87

八、小结88

第四章 新医药模式的生理应激调节系统90

导言90

第一节 血管系统90

一、中国古代典籍对血脉的认识90

二、解剖生理学的血管系统92

三、血管系统的神经支配问题93

四、血管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95

五、血管在诊治中的作用及意义97

六、附二级子系统:淋巴系统100

七、小结101

第二节 交感神经系统102

一、古今对交感神经系统的认识102

二、交感神经系统在新医药模式中的独到作用104

三、交感性神经的进化与特点107

四、交感性神经的分布和传入108

五、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109

六、交感神经系统属性的临床应用111

七、附二级子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112

八、小结114

第三节 血液系统114

一、《黄帝内经》关于血液的认识114

二、血液系统的当代认识115

三、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6

四、血浆的理化特性119

五、血细胞的理化特性120

六、关于血液病的古今中外认识121

七、血液指标在临床检测中的作用及意义124

八、附二级子系统:津液系统126

九、小结127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128

一、具有中医特点的内分泌学认识128

二、内分泌与激素129

三、肾上腺130

四、甲状腺132

五、甲状旁腺133

六、胰腺133

七、性腺135

八、下丘脑137

九、垂体139

十、其他内分泌腺体140

十一、各种激素的联合作用或抗衡作用141

十二、中医对激素的调节和应用142

十三、附二级子系统:递质和调质142

十四、小结142

第五节 免疫系统143

一、中医学在免疫方面的认知与实践143

二、免疫力的进化145

三、主要的免疫器官介绍146

四、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148

五、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149

六、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举例151

七、中医学中的免疫功效152

八、附二级子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系统153

九、小结155

第六节 内脏系统156

一、内脏系统的古今认识156

二、心脏158

三、肺脏159

四、肝脏、胆囊161

五、胰脏162

六、胃肠163

七、脾脏165

八、肾、膀胱165

九、各脏器接受神经-体液的系统性调节166

十、附二级子系统:非特定器官性网络组167

十一、小结168

第七节 痛觉调制神经系统169

一、传统中医学对脑的认识169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170

三、新医药模式对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释义172

四、人体感觉系统的新认识173

五、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77

六、附二级子系统:大脑新皮质、躯肢感觉和运动182

七、小结184

第五章 新医药模式的整体生理病理学及其应用186

导言186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应激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187

一、《黄帝内经》对感应变化的论述187

二、应激及应激理论187

三、细胞-组织调节微系统189

四、经络调节小系统190

五、防御应激调节中系统193

六、生理应激调节大系统197

七、生命应激调节特大系统199

八、小结201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平衡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202

一、《黄帝内经》对平衡调节的论述202

二、平衡性调节学说的提出203

三、近代以来平衡理论源流204

四、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枢纽方面的解读205

五、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主导方面的解读207

六、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系统性调节方面的解读209

七、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机体内、外平衡方面的解读214

八、小结215

第三节 新医药模式:生命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216

一、《黄帝内经》对生命医学的论述216

二、关于生命医学的定义216

三、脑的调节网络组与生命力217

四、生命医学的平衡状态分类221

五、平衡状态分类阐释222

六、先病和后病与自身调节性失衡224

七、生命力的管理中枢226

八、小结228

第六章新医药模式:个体化医学之新诊治法则和方法230

导言230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的功能诊断新标准与新五诊法231

一、《黄帝内经》对辨证施治的论述231

二、传统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启迪231

三、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问题232

四、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标准235

五、新医药模式的复合诊断法239

六、新医药模式中的望、问、切、按、检五诊法240

七、新医药模式五诊法的内容一览表244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新治则和新治法245

一、《黄帝内经》对治则治法的论述245

二、古代治则治法的启迪246

三、新医药模式中生理应激原理的指导作用246

四、一般性调节治则及逆反治法和顺应治法247

五、防御性调节治则及复兴治法和防疫治法248

六、交感抑制性治则及抑衡治法和通激治法250

七、新医药模式的复合治疗问题251

八、新医药模式的临床特点254

第七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非药物疗法257

导言257

第一节 现代针灸学的现代穴位分类与临床258

一、穴位实质分类概说258

二、皮神经穴259

三、血管神经穴260

四、淋巴管(结)神经穴261

五、混合神经穴261

六、压敏穴262

七、痛敏穴262

八、一般穴263

九、复合针灸疗法263

第二节 现代针灸学常用穴位及主治介绍265

一、现代针灸学的新式取穴法265

二、头面穴段266

三、颈肩穴段267

四、上肢后侧穴段268

五、手穴段268

六、上肢前侧穴段268

七、胸穴段269

八、上背穴段269

九、上腹穴段270

十、中腹穴段270

十一、下背穴段271

十二、下肢外侧穴段271

十三、足穴段272

十四、下肢内后侧穴段272

十五、下腹穴段273

十六、腰骶穴段273

第八章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药物疗法275

导言275

第一节 中药学的来龙去脉与新药理学276

一、中药学的过去276

二、中药学的现在278

三、中药学的将来280

四、中药学的现代化问题282

五、新医药模式的药理基础283

六、新药药理学的新分类标准及应用285

七、关于中西药新分类的小结287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药物疗法典型示例288

一、新分类标准下的单味中药药理作用(示例)288

二、新分类标准下的中药制剂药理作用(示例)293

三、新医药模式观点下的中成药——口炎清296

四、药物治疗须知299

第三节 新医药模式的常用中西药物新分类300

一、新医药模式对药物新分类的说明300

二、具有防御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301

三、具有交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304

四、具有一般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308

第九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疾病诊治示例314

导言314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和面神经麻痹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15

一、支气管哮喘病因315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315

三、诊断要点316

四、施治方法与新医药治疗317

五、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说明319

六、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320

七、新医药模式的治疗机制及措施322

八、新医药模式施治方法323

九、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说明325

第二节 增生性脊椎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25

一、增生性脊椎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325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及措施326

三、诊断要点327

四、新医药模式施治办法329

五、关于增生性脊椎炎的说明331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古代认识与治疗332

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认识333

八、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333

九、新医药模式治疗方案336

第三节 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36

一、艾滋病概述336

二、传统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337

三、新医药模式治疗艾滋病的科学认识和方法338

四、针灸及复合治疗艾滋病的典型资料341

五、白血病概述343

六、疾病诊断343

七、西医学治疗344

八、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辨证认识345

九、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治疗345

第十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临床常见病症概述348

导言348

第一节 内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49

一、呼吸系统病症349

二、心血管系统病症352

三、消化系统病症355

四、泌尿系统病症360

五、血液系统病症361

第二节 神经精神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61

一、中枢神经系统病症361

二、周围神经系统病症363

第三节 外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64

一、肌肉和骨骼病症364

二、其他外科病症366

第四节 五官科及热门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370

一、五官科病症370

二、热门病症374

附录A世界医药学发展进程的分类概述376

一、医药学内容分类376

二、医药学地域分类378

参考文献381

后记3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