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心理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佛教心理学 上
  • 陈兵著 著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ISBN:978756136077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佛教-宗教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心理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2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2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2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2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4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6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7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8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8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12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13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14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18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19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20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21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22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25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26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27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29

第一节 “心”的名义29

一、心、意、识29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30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32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32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34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36

四、识蕴——心王37

五、四蕴的运作38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39

一、前五识的分工39

二、前五识的特点41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42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43

一、意识的作用44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47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49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51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52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53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55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55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57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58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59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60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62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63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64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65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69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73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73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74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76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76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78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79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80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84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84

一、遍行心所法84

二、别境心所法86

三、不定心所法88

第二节 善心所法90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91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93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99

一、六大根本烦恼99

二、随烦恼104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108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111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113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117

一、善心118

二、不善心119

二、异熟心120

四、唯作心122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123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123

二、八十性妄127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132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132

一、诸识之四分132

二、“量”——认识134

三、现量135

四、比量137

五、非量138

第二节 分别与思惟139

一、三种分别139

二、其他诸种分别140

三、审虑与寻思142

第三节 梦143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144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145

三、梦兆与占梦147

四、梦与修行149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153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153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157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159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164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167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167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167

二、眼等五根168

三、意根169

四、七、八二识之根173

五、二十二根175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176

一、八识所缘境176

二、与根、境和合的识179

三、四缘生识179

四、九缘、二十四缘生识181

五、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184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184

一、九心轮185

二、十七心刹那188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189

四、五心轮与四运心191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193

一、何谓种子193

二、种子的特性194

三、种子的种类195

四、关于无漏种子的讨论197

五、种子与熏习200

六、种现互生202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205

一、业的名义与种类205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208

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209

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212

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215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218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218

一、心身不二219

二、心境不二225

三、心色不二228

四、依正不二232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235

一、唯心之“唯”235

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236

三、随心所变的唯心239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241

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243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246

一、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246

二、台、贤、禅诸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249

三、万法唯心说的贯摄251

四、超越唯心的唯心252

第四节 心气不二254

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254

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257

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259

第七章 心之体性264

第一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264

一、《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264

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争265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269

一、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净说269

二、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觉276

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285

四、禅宗的心性论288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292

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292

二、父、母二续光明论297

三、大手印法心性论305

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309

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311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317

第一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317

一、相、名、分别318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319

三、假名非实323

四、妄想分别之虚妄325

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327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330

一、现量的真似与直觉330

二、比量的真似与逻辑思维333

第三节 正智与如如338

一、真实与真如339

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344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348

第一节 何谓“我”348

一、“我”的语义349

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350

第二节 五蕴非我355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356

二、五蕴缘起故非我357

三、五蕴无常故非我359

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361

第三节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364

一、五蕴中无我365

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366

第四节 假我、无我与真我368

一、假我非无369

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370

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372

四、真我、大我373

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377

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377

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380

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387

第六节 人格的形成及分类391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391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394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396

第七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402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402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4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