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
  • 张芳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5335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斯金纳,B.F.(1904~1990)-政治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缘起2

一 选题依据2

二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4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与不足4

一 研究现状概述及文献综述4

二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1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6

一 研究方法17

二 研究视角与结构设计18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23

一 创新23

二 难点和不足24

第二章 “斯金纳革命”——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创新26

第一节 斯金纳的生平及其著作26

一 昆廷·斯金纳简介26

二 斯金纳著作及其学术地位29

第二节 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理论渊源30

一 柯林伍德30

二 约翰·波考克32

三 彼得·拉斯莱特33

四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34

五 托马斯·霍布斯35

六 后现代主义39

第三节 历史语境主义43

一 剑桥学派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43

二 斯金纳与历史语境主义46

第四节 以概念史替代思想史65

一 “思想”与“观念”65

二 从“观念史”到“概念史”66

第三章 斯金纳的公民理论72

第一节 当代公民理论的复兴73

一 当代公民理论复兴的语境73

二 当代公民理论探索的两种误导性倾向76

第二节 公民身份77

一 公民身份的条件78

二 斯金纳公民身份理论的特点80

第三节 公民美德81

一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美德观83

二 美德与自由89

第四节 公民与修辞91

一 修辞的政治功能93

二 公民修辞的技巧97

第四章 斯金纳的国家理论102

第一节 斯金纳对国家概念的考察104

一 国家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106

二 国家概念的演进史109

第二节 国家与公民112

一 自由国家相对于公民的优先性113

二 自治共和国与公民116

第三节 混合与均衡119

一 政体的均衡121

二 共和均衡的前提123

第四节 宪政与法治125

一 共和国与宪政127

二 法律之于共和国的价值128

第五章 斯金纳的自由理论133

第一节 自由的二元界分134

一 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二元划分134

二 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140

第二节 斯金纳的消极自由观143

一 共和主义的目的是消极自由143

二 共和国是个人自由的前提146

三 个人自由的基础14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无依附自由”152

一 自由不仅是“无干涉”更应是“无依附”153

二 “第三种自由”:“无支配”还是“无依附”155

第四节 斯金纳自由观的理论困境166

一 难以超越的二元划分166

二 共和主义的典范之争169

第六章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177

第一节 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177

一 共和主义在当代复兴的背景178

二 斯金纳在共和主义复兴中的作用184

第二节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与修正186

一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186

二 “后自由主义”的政治言说189

第七章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其启示200

第一节 理论贡献与不足200

一 理论贡献200

二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不足206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镜鉴208

一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宪政建设210

二 重新审视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关系,推进市民社会建设213

三 加大公民精神建设,培养积极的个体公民216

参考文献224

后记2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