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教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等教育学
  • 杨德广,谢安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310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科23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4

一、古代的高等教育24

二、中世纪的高等教育26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30

四、当代高等教育33

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科34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35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37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与发展42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47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48

一、高等教育概念的丰富性48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5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大学的关系55

一、传统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56

二、“现代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57

三、多元化巨型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59

四、“前瞻性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6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3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3

二、高等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67

三、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70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77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78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78

二、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作用83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87

一、高等教育价值与高等教育目的87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方向93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9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97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97

二、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98

三、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102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107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108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108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110

三、高等教育基本制度112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114

一、国外学位制度概况115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和授予条件117

三、我国学位授权体系和标准120

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125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129

一、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和现状129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132

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发展133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就业制度136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136

二、市场经济下对高校就业制度的要求138

三、深化改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140

第五章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143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44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144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46

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154

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161

五、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67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172

一、高等教育结构概述172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和特点分析175

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184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191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和特质192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192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特质194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200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201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203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与聘任212

一、资格212

二、聘任216

第四节 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224

一、教师发展225

二、教师队伍建设231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239

第一节 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240

一、生理发展特征240

二、心理发展特征241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248

一、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48

二、价值观取向多样化249

三、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和分散性250

四、参与意识强烈251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特征252

一、参与社会活动的特点252

二、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特点253

三、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256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259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260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261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264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66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上)267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268

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概述268

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依据272

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275

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286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290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程结构290

二、高等学校课程设计298

三、高等学校课程评价311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下)323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324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324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330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335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335

二、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349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355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355

二、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影响357

三、教学媒体及其应用359

第十章 高等学校德育369

第一节 高校学生德育面临的形势370

一、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370

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371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挑战371

四、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372

五、青年学生的现状对德育的挑战373

第二节 高校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374

一、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374

二、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376

第三节 高校德育的原则379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379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原则380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81

四、德育理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81

五、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82

六、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382

第四节 高校德育的方法383

一、说服法384

二、示范法385

三、锻炼法385

四、陶冶法386

五、自我教育法387

六、奖惩法387

第五节 高校德育的途径388

一、树立高校德育新理念,增强现代化意识388

二、适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389

三、开发德育新资源,开辟德育新渠道390

四、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394

第十一章 研究生教育397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概论398

一、研究生教育的含义398

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398

三、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400

四、研究生的特点401

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403

六、研究生教育的原则404

第二节 研究生招生制度407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407

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生招生制度407

三、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408

第三节 研究生就业制度410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研究生毕业实行统一分配制度410

二、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就业制度411

三、我国研究生就业制度的未来发展思路413

第四节 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413

一、培养目标414

二、培养层次414

三、培养类型415

四、培养方式416

五、培养方案417

第五节 研究生导师制418

一、导师及导师制的含义418

二、研究生导师管理的意义420

三、导师管理的原则421

四、导师管理的主要内容422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423

一、国家职能管理部门423

二、省级管理部门424

三、基层培养单位425

第七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425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426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类型426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427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429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内涵与特征430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空背景430

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嬗变434

三、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结构436

四、社会人才类型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437

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441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447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447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449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451

一、办学定位:从附属走向独立452

二、办学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452

三、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走向职业素质本位或人格本位453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发展454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454

二、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依赖路径458

第五节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基地)建设463

一、实训中心(基地)建设内容与原则463

二、实训中心(基地)项目建设步骤与滚动式发展467

第十三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471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472

一、西方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472

二、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476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481

一、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481

二、高校科学研究的类型484

三、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486

四、高校科学研究的原则488

五、高校主要科研基金的类型与申报490

六、科研评价与科技奖励491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科技开发494

一、高校科技开发的特性与内容494

二、高校科技开发的作用497

三、高校科技开发的现状与问题499

四、高校科技开发的措施与对策501

第十四章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505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沿革507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沿革507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沿革509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516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征、功能与现状516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525

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原则与国家的鼓励政策533

第十五章 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539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540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540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543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与形式545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和要求548

五、两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550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554

一、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概念554

二、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构成557

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功能560

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564

参考文献5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