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医学史略
  • 贾得道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0634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春秋时代以前的医学1

前 言1

第一节 我国医学的起源4

第二节 医学知识的初步积累7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12

第二章 战国时代的医学15

第一节 实践医学的进步16

第三节 医家和医著19

第二节 思想基础的奠定21

一、关于气的学说21

二、关于阴阳学说24

三、关于五行学说26

八、叶桂、薛冒、吴沟通、章摘、王士雄及其著作28

四、关于天人相应思想31

第三节 中医理论的形成33

一、生理学说的形成34

二、病理学说的形成38

三.诊断和治疗40

四、预防思想40

第四节 医家和医学著作42

第三章 《黄帝内经》47

(一)生命物质—精神气血和律液49

一、生理学说49

第一节 《内经》的基本理论49

(二)脏腑器官52

(三)经络58

(四)阴阳学说与生理60

二、病理学说61

(一)病因和发病61

(二)病机和病变63

(三)疾病的传变和预后64

一、按系统认识的疾病65

第二节 《内经》对疾病的认识65

二、按病因认识的疾病67

三、按疾病特点命名的疾病68

第三节 《内经》的诊法69

一、问诊、闻诊和望诊69

二、脉诊70

第四节 《内经》的治疗73

一、治法、治则和药理73

二、针灸75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医学78

第一节 医学发展的一般情况80

一、药物和方剂的进步81

二、对疾病认识的进步83

三、针灸的进步84

四、基本理论及其它85

五、医事制度87

第二节 张机及其著作88

一、生平事迹88

二、医学著作及其影响94

三、张机的学术贡献101

第五章 两亚至隋唐五代的医学114

第一节 医学发展概况117

一、疾病认识的进步118

二、诊疗方法120

三、药物方面的进步123

四、服石和炼丹125

五、基本理论和医学教育127

一、王叔和及其《脉经》129

第二节 医家和医著129

二、皇甫谧及其《甲乙经》132

三、葛洪及其《肘后方》134

四、陶弘景及其著作135

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38

六、孙思速及其《各急于金要方》142

七、王煮《外台我要》147

八、《中藏经》及《褚氏遗书》149

九、其它医家、医著151

(一)范汪151

(二)法支存152

(三)案承祖152

(四)徐文伯152

(五)徐嗣伯153

(六)徐之才153

(七)陈延之154

(九)杨上善155

(八)姚僧垣155

(十一)甄权、甄立言156

(十二)孟洗156

(十)崔知保156

(十三)张文仲157

(十四)徐仁则157

(十五)徐引宗157

(十九)李殉158

(十八)雷 敩158

〔十六)苏敬158

(十七)陈藏器158

(二十)刘泪子159

(二十二)《颅囱经》159

(二十一)咎殷159

(二十三)龙树眼论160

(二十四)全元起160

(二十五)王冰160

第六章 宋金兄时代的医学162

第一节 医学发展的基本情况165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178

一、《伤寒论》的研究179

二、运气学说的盛行182

三、医学流派的出现185

四、医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和影响187

二、庞安时、朱肢、许叙微及其著作194

三、成无已及其著作198

(五)释住想200

四、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及其他有关儿科著作200

五、陈言、王硕、严用和及其著作203

六、陈自明及其著作206

七、张元素、辛呆、王好古、罗天益及其著作208

八、刘完素、张从政及其著作214

九、朱震亨、戴思恭、王履及其著作217

其著作220

第七章 明清时代的医学224

第一节 医学发展概述226

第二节 实践医学的进步229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232

一、命门与相火学说的形成232

二、关于三焦问题的争论237

三、沈派论争的继续239

四、解剖学方面的成就245

一、新的病原学说247

第四节 传染病学的进步247

二、天花接种的发明与推广250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253

第五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255

第六节 医家和医著259

一、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其他有关本草方剂物善作260

二、楼英、虞持、徐春甫、龚廷贤及其著作266

三、迂机、孙一查、李中柞及其著作269

四、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及其著作271

五、王肯党《证治准绳》及其他综合性著作274

六、张碘、兵谦、沈金整及其著作277

七、吴有性、周扬俊、余师愚及其著作279

九、徐大椿、程钟今、陈念祖及其著作284

家医著289

十一、《傅青主女科》及其它妇科著作292

十二、陈复正《幼幼集成》及其他儿科著述293

十三、《内经》及《伤寒论》注家294

(二)杨继洲299

(一)高 武299

十四、其它医家及医著299

(三)江瓘300

(四)傅允科300

(六)王清任301

医学303

第一节 西医的传入305

一、西医发展史概述305

二、西医传入的经过316

第二节 中医的继续发展318

(一)中医学校的创办319

一、中医事业方面的发展319

(二)学术团体的成立320

(三)中医药刊物的创办322

二、中医学术的发展324

第三节 中西医的论争328

一、废止中医派的主张329

二、反废止派的理由332

三、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335

四、总结和展望339

第四节 医家和医著346

一、陆思修、曹领甫、包识生347

二、王奉林、费伯雄、陆定园、朱沛文348

三、唐宗海、何廉臣、张锡纯、曹炳章350

四、丁甘仁、丁福保、谢 观、裘吉生353

五、挥铁桶、杨则民、祝味菊、陆渊雷355

六、张山雷、时逸人、秦伯味、余无言357

七、施今墨、肖戈友、孔伯华、黄竹奇359

八、伍连德、王吉民、陈邦贤、李 涛360

命云岫362

十、医学丛书的大量出版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