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体与性体 (上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心体与性体 (上册)
  • 牟宗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体与性体 (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出版前言1

序1

第一部 综论1

第一章 宋、明儒学之课题1

第一节 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1

第二节 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9

第三节 宋、明儒之课题16

第四节 宋、明儒之分系36

第二章 别异与简滥53

第一节 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53

第二节 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66

第三节 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76

第四节 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之区别87

第三章 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98

第一节 论道德理性三义98

第二节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119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148

第四章 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163

第一节 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互用与不互用168

第二节 孔子后言超越意义之性之传统背景——《诗》《书》中所表现之道德总规与政规177

第三节 孔子所以不常言“性与天道”以及子贡所以言“不可得而闻”之故185

第五章 对于叶水心《总述讲学大旨》之衡定192

第一节 尧与舜:以器知天与人心道心193

第二节 禹与皋陶:《皋陶谟》之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天聪明、天明畏198

第三节 汤与伊尹:《汤诰》“降衷、恒性”与《中庸》“天命之谓性”199

第四节 文王与“无声无臭”203

第五节 周公与原始的综和构造208

第六节 孔子与仁教209

第七节 曾子与“孔子之传统”兼论忠恕一贯220

第八节 孟子之开德与言治238

第九节 《易传》与周、张、二程254

第二部 分论一濂溪与横渠274

第一章 周濂溪对于道体之体悟274

第一节 濂溪《通书》(《易通》)选章疏解276

第一段 以诚体合释乾道276

第二段 诚体与寂感真几282

第三段 圣道、师道(变化气质)与圣功286

第四段 诚体之神与太极之理295

第五段 结语:濂溪之造诣与不足304

第二节 关于《太极图说》305

第一段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解305

第二段 “太极动而生阳”之确义311

第三段 朱子理会“太极之理”之偏差315

第四段 对于评斥朱子理气为二者之衡定333

第五段 象山疑《太极图说》之非是346

第二章 张横渠对于“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展示357

第一节 《正蒙》“《太和篇》第一”疏解:道体义疏解374

第一段 “太和所谓道”:气与神374

第二段 太虚与气380

第三段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并论“兼体无累”义382

第四段 太虚即气:体用不二之圆融论并辨佛老之“体用”义392

第五段 体用不二下之“无非教也”399

第六段 离明得施不得施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400

第七段 “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与清气之质性之分别402

第八段 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之不同409

第二节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性体义疏解416

第一段 言虚言道皆结穴于性416

第二段 性之名之所以立418

第三段 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具体内容421

第四段 由“兼体”与“合两”以明性体寂感之神423

第五段 性善命正:“义命合一存乎理”430

第六段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433

第七段 化气继善以成性438

第八段 “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448

第三节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体义疏解454

第一段 心之名之所以立454

第二段 “心能尽性”之总纲456

第三段 仁心体物而不遗:天无外、性无外、心亦无外457

第四段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465

第五段 虚明纯一之心与“存象之心”469

第六段 “合内外于耳目之外”470

第七段 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及耳目不为累而为心知之发窍471

第八段 “以性成身”与“因身发智”475

第九段 辨佛477

第四节 综论心性合一(是一)之模型478

附录:佛家体用义之衡定490

一、佛家言“空”之意义:空与缘生非体用义491

二、《起信论》之大义498

三、体用义之检查515

四、圆教下究竟体用义之确定530

五、道德意识之豁醒,内在道德性之性理、实理、天理之挺立5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