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 戏曲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艺术史 戏曲卷
  • 史仲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500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47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1531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戏剧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 戏曲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隋唐五代戏曲史3

第一章 概述3

第二章 原始戏剧形态5

第一节 仪式拟态5

一、交感巫仪模仿6

二、图腾拟态7

三、驱傩仿生9

第二节 人化拟神12

一、巫祭12

二、雩祭13

三、蜡祭13

四、葛天氏之乐15

五、《九歌》祭仪15

第三节 史诗型祭祀乐舞19

一、部族乐舞19

二、《大武》20

三、宴飨乐舞20

第四节 戏剧形成机理21

一、史诗文学背景22

二、中国的礼制规范23

三、中国人神距离24

四、中国早期潜在戏剧因素的覆灭25

五、戏剧发展的两个阶段25

第三章 初级戏剧雏形:秦汉六朝百戏形态27

第一节 倡优与优戏27

一、倡优来源27

二、优戏状况29

第二节 宴乐百戏结构31

一、百戏内容结构32

二、宴乐32

三、百戏演出33

第三节 角抵戏的戏剧性展开35

一、角抵戏来源35

二、角抵戏与百戏35

三、角抵戏的戏剧性展开37

四、《东海黄公》38

五、歌舞小戏38

第四节 优戏的演进39

一、历代增修百戏39

二、优戏演进40

第五节 优人与社会生活42

一、优人活动42

二、优人状况44

第四章 初级戏剧的大盛:唐、五代优戏和歌舞戏45

第一节 戏剧的温床:宫廷乐部机构45

一、唐初宫廷乐部机构45

二、教坊与梨园46

三、地方与民间的演出活动47

第二节 优戏大成48

一、弄参军49

二、弄假官(假吏)49

三、弄孔子50

四、弄假妇人51

五、弄婆罗门52

六、弄神鬼52

七、弄三教53

八、弄痴大54

九、余说55

第三节 歌舞戏盛貌56

一、《大面》(《兰陵王》)56

二、《苏莫遮》57

三、《秦王破阵乐》58

四、《钵头》58

五、《苏中郎》59

六、《樊哙排君难》60

七、《踏摇娘》60

第四节 优戏与歌舞戏结合的体现:陆参军62

一、参军戏62

二、陆参军64

第五节 五代优戏的承启65

一、后唐66

二、南唐67

三、吴越68

四、西蜀68

五、歌舞戏69

六、结语69

第六节 优人与社会生活70

一、唐代70

二、五代71

三、余论73

第五章 西域戏剧文化吸收74

第一节 西域表演艺术东传74

第二节 印度梵剧东渐76

一、梵文剧本76

二、吐火罗文剧本77

三、回鹘(突厥)文剧本77

四、梵剧东渐三极跳78

第三节 西域乐舞涌入中原79

一、唐前状况79

二、唐朝对西域乐舞的汲引80

三、俗讲的兴起81

第四节 西域艺术对于戏曲的影响82

第六章 剧场的起源85

第一节 无剧场意识期85

一、自然地形85

二、初级设施86

第二节 戏台起始87

一、露台87

二、舞台88

第三节 汉魏百戏演出场地89

一、厅堂式演出90

二、殿庭式演出91

三、广场式演出93

第四节 晋唐戏剧场地的变迁95

一、六朝寺院百戏95

二、唐代戏场96

三、唐代剧场设施100

四、唐代堂会演出场所102

第七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缘起103

第一节 傩仪及其戏剧性转化103

一、周傩104

二、汉傩104

三、隋傩105

四、唐傩106

五、民间傩106

第二节 木偶戏的兴起与成熟107

一、起源二说107

二、源起108

三、从丧葬乐到宴乐110

四、唐代木偶戏111

第三节 目连戏的缘起112

一、印度目连传说东来112

二、盂兰盆会113

三、俗讲目连救母114

宋辽金戏曲史119

第一章 概述119

第二章 初级戏剧的最后阶段:北宋杂剧122

第一节 杂剧的出现122

一、杂剧名称122

二、汴京杂剧的兴起124

第二节 商业戏剧环境的形成126

一、瓦舍勾栏的兴起126

二、汴京市井通俗文艺的繁兴127

第三节 汴京杂剧的繁盛129

一、汴京市肆杂剧活动129

二、汴京杂剧的传播132

三、汴京杂剧的转移135

第四节 北宋杂剧的内容136

一、剧目记载136

二、演出记录138

第五节 北宋杂剧的体制140

一、演出结构141

二、角色行当142

三、音乐伴奏143

四、表演144

五、与歌舞联姻的趋向146

六、剧本产生146

第三章 初级戏剧的潴留物:南宋杂剧148

第一节 临安戏剧环境的重新安排148

一、临安瓦舍的重建148

二、宫廷杂剧机构的调整150

第二节 临安杂剧的复兴151

第三节 南宋杂剧的扩布154

一、东南杂剧154

二、川杂剧155

第四节 南宋杂剧的内容157

一、剧目记载157

二、演出记录159

第五节 南宋杂剧的体制160

一、演出结构161

二、音乐结构163

三、与歌舞的联姻166

四、角色行当167

五、戏班设置168

六、结语169

第四章 北方的戏剧新机:辽、金杂剧171

第一节 中原杂剧中心北移171

一、源自中原的辽朝杂剧171

二、杂剧中心的北移173

第二节 河东杂剧的繁兴177

一、社会文化背景177

二、河东杂剧的特点178

三、金代杂剧的沉潜180

第三节 金代杂剧的内容181

一、作品辨析181

二、作品类别183

第四节 金代杂剧的体制185

一、演出结构185

二、体制类型186

三、音乐结构188

四、表演189

第五章 宋金杂剧的舞台特征191

第一节 角色表演191

一、末泥191

二、引戏193

三、副净194

四、副末195

五、装孤195

六、装旦196

七、附录:参军色196

八、男女扮演197

第二节 服饰化装199

一、戏衣199

二、簪戴与诨裹200

三、面部化妆202

四、道具203

第六章 成熟戏曲形态的形成:宋代南戏205

第一节 南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兴起205

一、兴起时间205

二、形成过程207

三、兴起地域209

四、方言、曲调基础210

第二节 南戏的发展211

第三节 南戏的内容214

第四节 南戏的演出结构218

一、开场219

二、线性结构219

三、人物上下场221

四、其他221

第五节 南戏的音乐形式222

一、来源222

二、音乐结构224

三、歌唱225

第六节 南戏的角色行当226

一、生、外226

二、旦、贴226

三、净、末、丑228

四、分工与职能229

第七节 南戏的舞台特征230

一、时空转移手法230

二、假定性手段231

三、程式化的雏形233

四、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233

五、化装与装扮234

第八节 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235

第七章 艺人的活动239

第一节 辽、北宋、金艺人239

第二节 南宋艺人241

第八章 正式演剧场所的形成244

第一节 庙宇剧场244

一、渊源244

二、神庙结构246

第二节 从露台到舞亭247

一、露台248

二、舞亭类建筑249

第三节 正式商业剧场:勾栏棚252

一、勾栏含义252

二、勾栏设置253

三、瓦舍勾栏活动255

四、勾栏演出257

五、结语257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进展259

第一节 傩戏的成型259

一、傩戏雏形出现259

二、军傩260

第二节 木偶戏的繁盛261

一、市井与宫廷演出261

二、分类262

三、余说265

第三节 影戏的产生266

一、形成266

二、分类268

三、演出268

四、剧本269

第四节 目连戏的出现270

一、目连戏剧270

二、故事发展271

元代戏曲史275

第一章 概述275

第二章 北杂剧的形成281

第一节 北曲体系281

一、北曲缘起281

二、北曲成形284

三、北曲联套286

四、北杂剧形成289

第二节 北杂剧形成的时间289

一、北曲的形成时间289

二、文人介入杂剧创作的时间292

三、北杂剧在民间的兴起294

第三节 前后期发展295

一、勃兴期(1234~1279年)295

二、扩布期(1279~1324年)298

三、衰竭期(1324年~明代)300

第三章 北杂剧体制302

第一节 音乐结构302

一、四大套的音乐体制302

二、北曲杂剧所用宫调303

三、调性与戏剧性306

四、北杂剧音乐的程式化特征308

第二节 演出结构309

一、开场与散场309

二、人物上下场311

三、一人歌唱的体制312

四、与其他伎艺的穿插演出314

五、角色分工315

第三节 北杂剧的分类316

一、表演分类316

二、内容分类318

第四章 院本的发展320

一、概貌320

二、演出322

三、剧目323

四、附录324

第五章 南戏的演进328

第一节 概述328

第二节 南北交融331

一、南北调合腔331

二、南北调合腔在南戏里的发生332

三、南北调合腔的定型334

第三节 南戏与北杂剧的比较335

一、音乐体制335

二、表演体制337

第六章 舞台艺术的成熟339

第一节 表演的进展339

一、表演的定型339

二、时空处理手法340

三、乐队伴奏343

第二节 服饰化装概貌344

一、服装与砌末344

二、面部化妆347

第七章 艺人状况349

第一节 女艺人极盛349

第二节 男艺人特色351

第三节 艺人的社会角色353

第八章 创演活动356

第一节 书会与才人356

一、书会组织356

二、才人职能358

第二节 戏班活动359

一、戏班组织359

二、流动作场360

第九章 剧场的繁盛363

第一节 庙宇戏台形制的变迁363

一、庙宇戏台的普及363

二、庙宇戏台形制364

三、舞亭的区分前后台366

第二节 庙戏活动368

一、神庙演出368

二、庙宇剧场的经营369

第三节 勾栏的繁盛371

一、勾栏分布371

二、勾栏结构373

三、勾栏演出376

第十章 元杂剧:时代的激愤380

第一节 元杂剧的创作380

第二节 贫困的文字382

一、儒人进身之阶的丧失382

二、知识者的贫困384

三、生活的馈赠386

第三节 作者内心二极388

一、退隐无路389

二、放浪形骸390

三、政治使命感392

四、文化心理构成393

五、结语395

第四节 宣泄的直白395

一、创作心态的躁烈396

二、彻底的精神反叛398

三、虚无与宿命399

四、结语402

第十一章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403

第一节 生平与作品403

一、生平403

二、著述407

第二节 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408

一、激情的奔涌408

二、激情的源泉410

三、激情的变格411

第三节 惊天动地《窦娥冤》413

第四节 戏剧冲突的明确二极415

一、冲突中的正义力量416

二、冲突中的邪恶力量418

第五节 不朽的丰碑419

一、题材与风格的广泛420

二、致密的戏剧组织421

三、高超的语言艺术423

第十二章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425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425

一、生平425

二、著述426

第二节 千古传颂《西厢记》427

一、本事流变428

二、作者与版本429

三、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430

第三节 《西厢记》的形象画廊433

一、崔莺莺433

二、张生435

三、红娘436

四、老夫人438

第四节 王实甫的艺术造诣439

一、温润的风格439

二、精细的结构439

三、华美自然的语言440

四、千古垂范442

第十三章 马、白、郑三大家444

第一节 马致远的慨叹444

一、生平与创作444

二、失意的逃避446

三、民族悲声《汉宫秋》449

四、清新的语言风格450

第二节 白朴的怨愤452

一、生平与著述452

二、怀旧意绪454

三、悲凉的《梧桐雨》455

四、怨愤的《墙头马上》456

第三节 郑光祖的自强458

一、方正人格与创作458

二、《玉粲登楼》的自信459

三、灵肉之分《倩女离魂》461

四、一缕劲风463

第十四章 一些特色剧作家466

第一节 公案剧:孟汉卿的《魔合罗》466

第二节 李逵戏:康进之的《李逵负荆》469

第三节 伦理剧:秦简夫的《东堂老》471

第四节 杨梓的忠臣义士剧474

第十五章 一些剧作家的倾向479

第一节 社会意识:张国宾与李潜夫479

一、张国宾479

二、李潜夫481

第二节 幽默:郑廷玉与孔文卿482

一、郑廷玉482

二、孔文卿484

第三节 女性视角:杨显之、石君宝与尚仲贤486

一、杨显之486

二、石君宝488

三、尚仲贤489

第四节 以道德医世的纪君祥、宫天挺490

一、纪君祥490

二、宫天挺492

第五节 特例:李直夫的《虎头牌》494

第十六章 南戏:人生伦常497

第一节 主旋律:悲欢离合497

一、剧目与作者497

二、时代变迁的投影498

三、家庭伦常的咏叹调500

四、朴素的面貌501

第二节 《荆钗记》502

一、背景502

二、人物形象503

三、艺术技巧504

第三节 《刘知远白兔记》505

一、背景505

二、人物形象506

三、艺术特色507

第四节 《拜月亭记》509

一、背景509

二、立意509

三、艺术特征511

四、影响512

第五节 《杀狗记》513

一、伦理主题513

二、艺术特点514

第十七章 高明与《琵琶记》517

第一节 高则诚其人517

第二节 《琵琶记》的立意520

一、立意之争521

二、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523

三、伦理楷模524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527

一、结构特色527

二、语言成就528

三、影响530

第十八章 戏曲理论的奠基532

第一节 溯源532

第二节 元代曲论概述534

一、芝庵《唱论》535

二、钟嗣成《录鬼簿》536

三、夏庭芝《青楼集》537

四、周德清《中原音韵》538

第三节 胡祗遹论表演539

明代戏曲史545

第一章 概述545

第二章 北杂剧的余音548

第一节 北杂剧在明代的状况548

一、发展概况548

二、宫廷杂剧活动550

三、市肆杂剧演出552

第二节 北杂剧的衰亡及其原因555

一、北杂剧的衰亡555

二、北曲衰微的原因556

第三章 南戏诸声腔的兴起558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558

第二节 南戏变体产生562

一、南戏变体562

二、地域及方言基础563

三、南戏变体的声腔特点564

第三节 成化、正德间形成的腔调567

一、概貌567

二、海盐腔570

三、弋阳腔571

四、昆山腔575

第四节 嘉靖、隆庆年间形成的腔调578

一、杭州腔578

二、乐平腔578

三、徽州腔579

四、青阳腔(池州调)580

五、太平腔582

六、义乌腔583

七、潮腔、泉腔583

八、四平腔586

九、石台腔588

十、调腔588

第五节 附论590

一、弋阳腔与其他南戏声腔的关系590

二、关于宜黄腔592

第四章 南戏体制的演进595

第一节 演出体制595

一、登场规制595

二、角色体制599

第二节 音乐体制600

一、联套方式600

二、犯调601

三、引子、过曲、尾声602

四、宫调603

五、滚调605

第三节 剧本体制606

一、传奇概念的确立606

二、分出607

三、家门问答608

四、题目、首场下场诗609

五、剧中下场诗610

六、曲韵611

第四节 折子戏的出现612

一、产生原因612

二、形成时间613

三、艺术上的独立614

四、意义615

第五章 北方弦索腔种的萌芽617

一、北方弦索小曲617

二、西调619

三、弦索腔的形成620

第六章 舞台艺术的进展623

第一节 装扮与服饰的发展623

一、脸谱623

二、服饰624

三、扮相谱625

第二节 舞台艺术的提高625

一、表演技能的深化625

二、对道具的灵活运用627

三、舞台效果的注重628

第七章 演员与戏班630

第一节 职业演员状况630

第二节 串客的活跃634

第三节 商业戏班概览636

第四节 家班的繁盛639

第八章 演出场所的随形转移644

第一节 各种演出场所644

一、堂会演戏644

二、酒楼演戏646

三、会馆演戏647

四、搭台演戏648

五、船戏649

六、随处作场650

第二节 神庙剧场的变迁650

一、剧场环境的改观650

二、戏台结构的变化651

三、寺庙演出653

四、庙台建设654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变化656

第一节 傩戏、目连戏656

一、傩戏的转型656

二、目连戏的大盛657

第二节 木偶、皮影戏660

一、木偶戏的低潮660

二、皮影戏的繁衍661

第十章 明代戏曲创作总说663

一、前叶到中叶的创作转变663

二、万历传奇创作高峰665

三、明末传奇及其他666

第十一章 明代前期戏曲创作668

第一节 明初杂剧创作668

一、贾仲明及其作品669

二、杨景贤《西游记》670

三、朱权的杂剧作品671

第二节 朱有燉的杂剧672

一、其人其事672

二、创作状况673

三、主要贡献675

第三节 明代前期传奇创作676

一、邱浚和他的《五伦全备记》676

二、《香囊记》和作者邵灿678

第四节 明代前期盛演传奇剧目680

第十二章 嘉靖时期的戏曲创作684

第一节 康海、王九思的杂剧684

一、康海和他的拟人剧《中山狼》684

二、王九思和他的杂剧作品686

第二节 时代主题688

第三节 李开先与《宝剑记》690

一、生平与创作690

二、《宝剑记》的意义691

第四节 王世贞和《鸣凤记》693

一、作者及其创作693

二、《鸣凤记》的特色695

第五节 《玉玦记》、《南西厢记》、《明珠记》696

一、郑若庸和他的《玉玦记》697

二、《西厢记》的南曲改编者们698

三、陆采和他的《明珠记》700

第六节 徐霖及其《绣襦记》702

一、作者与背景702

二、《绣襦记》的魅力703

第十三章 嘉、隆、万过渡时期的传奇创作706

第一节 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706

一、作者的历史地位706

二、《浣纱记》的概括力707

三、影响708

第二节 张凤翼的创作709

一、作者与《红拂记》709

二、历史地位711

第三节 高濂和他的《玉簪记》712

一、作者与《玉簪记》712

二、《玉簪记》的成就714

第四节 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记》715

一、作者及其创作715

二、历史地位716

第十四章 万历戏曲创作(一)718

第一节 万历戏剧思潮718

一、肯定欲望718

二、任性而行720

三、冲决藩篱721

四、沉重的思考722

第二节 前驱徐渭723

一、旷世奇才723

二、奇绝文字725

三、激愤的宣泄726

四、将人世颠倒了看728

第三节 卫道者沈璟730

一、创作的尴尬730

二、以道统自任731

三、“心怀忠义”的武松733

四、情短而“道”长734

第十五章 执纛者汤显祖737

第一节 生命的奋争737

第二节 为情作使740

一、“人”的命题740

二、生死“至情”741

三、暮年初信梦中长743

四、大彻大悟者744

第三节 人性绝唱《牡丹亭》745

一、一生爱好是天然745

二、生生死死随人愿746

第四节 “情”与“理”的冲突748

一、内在的压抑748

二、双重形象749

三、永恒的生命主题750

第十六章 万历戏曲创作(二)752

第一节 梅鼎祚和他的剧作752

一、杂剧《昆仑奴》753

二、传奇《玉合记》754

第二节 屠隆和他的《彩毫记》755

一、才干与品行755

二、《彩毫记》756

三、余论757

第三节 周朝俊《红梅记》758

一、寓意与人物758

二、艺术成就760

第四节 叶宪祖和他的《鸾鎞记》764

一、生平与创作764

二、时代奇气765

三、技巧特点766

第五节 其他作家767

一、徐复祚及其创作767

二、愤世嫉俗的陈与郊769

三、王衡和他的《郁轮袍》770

四、王玉峰《焚香记》771

五、汪廷讷和他的《狮吼记》773

第十七章 晚明传奇作家775

第一节 概述775

第二节 《粲花斋五种曲》的主人吴炳777

一、才子才女的代言人777

二、步汤显祖后尘779

三、技巧的成熟与纤化780

第三节 孟称舜《娇红记》781

一、生平与创作781

二、新的思想亮点782

三、艺术成就783

第四节 阮大铖的传奇创作785

一、投机政治785

二、结撰传奇785

三、艺术造诣787

第十八章 南戏诸声腔作品790

第一节 概述790

第二节 南戏诸声腔盛演剧目792

第十九章 戏曲理论的发展795

第一节 概述795

第二节 万历以前的戏曲理论著作797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797

二、魏良辅《曲律》798

三、何良俊《曲论》799

四、李开先《词谑》800

五、王世贞《曲藻》800

六、徐渭《南词叙录》802

第三节 万历戏曲理论高潮的兴起803

一、潘之恒的表演理论803

二、品天成《曲品》805

三、沈德符《顾曲杂言》806

四、徐复祚《曲论》806

第四节 汤沈之争807

一、沈璟的曲律观808

二、汤沈的辩难809

三、汤沈之争评价811

第五节 王骥德和他的《曲律》813

一、其人其著813

二、《曲律》的整体架构813

三、理论思维特点815

四、结语819

第六节 晚明的戏曲论著820

一、凌濛初《谭曲杂札》820

二、张琦《衡曲麈谈》821

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821

四、沈宠绥《弦索辨讹》、《度曲须知》822

第七节 各类札记、序跋、评点等823

一、李贽的文艺观824

二、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824

三、臧懋循的戏曲观826

四、孟称舜的曲识827

第八节明 代曲谱评述828

一、曲谱概述828

二、明代曲谱述例829

清代戏曲史835

第一章 概述835

第二章 清初四大声腔概貌838

第一节 弦索腔838

一、女儿腔839

二、山东姑娘腔839

三、柳子腔841

四、罗罗腔842

五、其他843

第二节 西秦腔845

第三节 高腔855

第四节 昆腔862

第三章 南北复合腔种的形成866

第一节 吹腔866

一、枞阳腔868

二、襄阳腔869

三、吹腔871

第二节 梆子腔874

一、梆子秧腔875

二、梆子乱弹腔876

第三节 复合腔种形成的历史情形879

第四节 二黄腔882

第五节 西皮腔890

第四章 地方小戏的普遍兴起896

第一节 花鼓戏897

第二节 采茶戏901

第三节 花灯戏903

第四节 秧歌戏905

第五节 摊簧戏907

第五章 花雅之争910

第一节 花雅二部的分途910

一、雅部与花部910

二、花部的魅力911

第二节 清廷对于花部的禁抑913

一、清廷的审查戏曲之举913

二、清廷的禁演花部914

第六章 戏班与艺人917

第一节 戏班的组织917

一、戏班的活跃状况917

二、戏班的组建919

三、戏班的规矩921

第二节 艺人概貌923

一、昆腔艺人924

二、京腔艺人925

三、秦腔艺人927

四、乱弹艺人928

五、徽班艺人929

六、皮黄艺人929

第三节 艺人来源与地位930

第七章 舞台艺术的发展933

第一节 音乐与舞台体制的变革933

一、板式变化体音乐体制的形成933

二、舞台体制的相应变革936

第二节 表演艺术的精进938

一、“江湖十二角色”的确立938

二、角色分工的变化940

三、舞台演技的精进942

第三节 扮相艺术的提高946

一、脸谱与面具946

二、服饰装扮的演进947

三、戏班行头的内容948

第八章 商业剧场的繁盛950

第一节 各种剧场形式950

一、神庙戏台950

二、水畔戏台951

三、堂会剧场952

四、宫廷演戏场所953

第二节 清前期的酒馆戏园955

一、酒馆戏园的盛衰955

二、酒馆戏园的构造与经营957

第三节 茶园的兴盛958

一、茶园的兴起958

二、茶园的构造960

三、茶园的经营961

第九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极盛963

第一节 傩戏的衍流963

一、傩与巫的结合963

二、傩的分类964

三、从傩祭到傩戏964

四、傩神系统965

第二节 目连戏的遍布966

一、目连戏的向前世扩张966

二、目连戏的向后世及横向扩张968

三、目连戏生生繁衍的文化意蕴969

第三节 木偶戏的发展970

第四节 皮影戏的繁盛972

第十章 传奇的繁荣975

第一节 历史轨迹975

第二节 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978

第十一章 杂剧简介987

第十二章 李玉994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994

第二节 《清忠谱》1000

第十三章 洪昇1005

第一节 生平与《长生殿》的思想内容1005

第二节 艺术成就1011

第十四章 孔尚任1015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1015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1018

第十五章 蒋士铨1026

第十六章 清代戏曲理论1033

第十七章 清代地方戏剧目简介1038

民国戏曲史1043

第一章 概述1043

第一节 本书之重点1043

第二节 中国戏曲之特征1044

第三节 本历史时期戏曲活动概况1045

第二章 社会的变革与戏曲的发展1048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戏曲改良1048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京剧改良运动1050

二、粤剧改良运动的中坚——“志士班”1056

三、滇剧改良运动在云南1059

四、其他地区的戏曲改良活动1061

五、戏曲改良运动的意义1063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旧剧危机”1065

一、论争的背景1065

二、论争的倾向1066

三、论争的收获1068

四、论争的影响1071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后的潮起潮落1072

一、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的上海1072

二、大后方的戏曲活动1073

三、其他地区的戏曲活动1076

四、抗日战争结束1076

第三章 “旧剧危机”引来的“京剧盛世”1078

第一节 引子1078

第二节 “生”角雄风依旧在1082

一、谭鑫培与承上启下的“谭派”1083

二、余叔岩与韧峭纯净的“余派”1085

三、言菊朋与细腻婉约的“言派”1087

四、高庆奎与高亢激越的“高派”1088

五、周信芳与苍醇刚健的“麒派”1089

六、马连良与潇洒飘逸的“马派”1091

七、杨小楼与武戏文唱的“杨派”1092

第三节 “四大名旦”群崛起1095

一、梅兰芳与博大精深的“梅派”1097

二、程砚秋与凝厚颈峭的“程派”1101

三、荀慧生与妩媚俏丽的“荀派”1105

四、尚小云与刚劲矫捷的“尚派”1108

第四节 “净”角、老旦拔头筹1112

一、“净角”三大流派——金少山 郝寿臣 侯喜瑞1112

二、“老旦”两位先贤——龚云甫 李多奎1115

第四章 地方戏剧种的发展与腾飞1118

第一节 引子1118

第二节 越剧的后来居上1120

一、“绍兴文戏”时期与魏梅朵1120

二、“女子文戏”与施银花1121

三、“改革越剧”与袁雪芬1122

第三节 评剧的锐意改革1125

一、评剧的诞生与奠基人——成兆才1125

二、评剧的繁荣发展与女演员的涌现1126

第四节 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与傣剧1129

第五章 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1132

第一节 引子1132

第二节 叶春善与“喜(富)连成科社”1134

第三节 欧阳予倩与“南通伶工学校”1135

第四节 金仲荪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136

第五节 李桐轩、孙仁玉与“易俗社”1137

第六节 康子林与“三庆会”、“升平堂”1139

第七节 吴梅与“昆剧传习所”1141

第八节 四季春班1142

第六章 剧作家及史论家功不可没1144

第一节 引子1144

第二节 齐如山与“梅派”艺术1145

第三节 罗瘿公与“程派”艺术1147

第四节 陈墨香与“荀派”艺术1149

第五节 范紫东与秦腔改革1151

第六节 樊粹庭与豫剧改革1154

第七节 成兆才与评剧创作1155

第八节 王国维与《宋元戏曲史》1158

第七章 戏曲艺术的中外交流1163

第一节 引子1163

第二节 梅兰芳的东渡日本1165

第三节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1161

第四节 梅兰芳访苏演出1170

第五节 程砚秋访问欧洲1171

第六节 其他中外交流活动1173

第八章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兴起与成熟1174

第一节 引子1174

第二节 戏曲比较研究在中国1175

一、戏曲比较研究的起步1175

二、戏曲比较研究的发展1175

三、王光祁与戏曲音乐比较研究1177

附录:古人论戏曲1179

教坊记&唐·崔令钦1179

南词叙录&明·徐渭1186

曲律&明·王骥德1194

笠翁戏曲论&清·李渔1258

梨园原&清·黄幡绰等1309

今乐考证&清·姚燮1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