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消化系药物临床研究和治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消化系药物临床研究和治疗学
  • 房静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277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15页
  • 文件大小:231MB
  • 文件页数:856页
  • 主题词: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消化系药物临床研究和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药物的临床研究3

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概论3

第一节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3

第二节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4

一、临床药效学4

二、临床药物动力学4

三、毒理学4

四、临床试验4

五、药物相互作用5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的任务(职能)5

一、承担新药的评价与老药的再评价5

二、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监测5

三、承担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与培训6

四、提供临床药理服务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6

第四节 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6

第二章 新药的药理学研究8

第一节 主要药效学研究8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8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9

三、药效学研究的步骤和内容11

第二节 一般药理学研究15

一、概述15

二、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16

第三章 新药的非临床研究和评价18

第一节 临床前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8

一、国际化18

二、阶段性19

三、整体性20

四、GLP20

第二节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20

第三节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议(ICH)22

第四节 GLP和药物安全性评价24

第五节 新药研发的早期毒性评价25

第四章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27

第一节 Ⅰ期临床试验27

一、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与内容27

二、Ⅰ期临床试验要求27

三、开展Ⅰ期临床试验的条件28

四、Ⅰ期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28

五、结语31

第二节 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32

一、Ⅱ期临床试验32

二、Ⅲ期临床试验34

三、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操作规程35

第三节 Ⅳ期临床试验36

一、概述36

二、Ⅳ期临床研究的目的37

三、Ⅳ期临床研究的作用37

四、Ⅳ期临床研究的必要性38

五、Ⅳ期临床研究的适用范围38

六、Ⅳ期临床研究的特点39

七、Ⅳ期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案设计要点39

八、Ⅳ期临床研究的实施要点39

九、目前我国Ⅳ期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40

第四节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41

一、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目的41

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概念41

三、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适用范围41

四、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42

五、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44

六、结语45

第五章 药物临床试验的原则和方法评价46

第一节 药物临床试验概述46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46

二、临床试验的起源46

三、新药临床试验46

第二节 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8

一、临床试验设计的重要性48

二、临床试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48

三、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9

第三节 多中心临床试验52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特点52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特点和注意事项52

第四节 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和主要内容52

一、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求52

二、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和主要内容53

三、新药临床试验应注意的事项54

第五节 临床试验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54

一、分配方案的隐藏与盲法原则54

二、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55

三、安慰剂问题55

四、剔除、退出和失访病例及其处理56

五、意向治疗分析与完成治疗分析56

第六节 临床试验注册与报告规范56

一、临床试验注册56

二、临床试验报告规范57

第七节 药物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评价57

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57

二、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评价58

三、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估60

四、药物临床试验的应用范围评价61

第六章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63

第一节 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工作要求63

一、生物统计学需遵循的法规63

二、临床试验生物统计的三个基本要求64

三、药品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分析人员及其工作职责64

四、临床试验设计阶段统计工作要求65

五、临床试验过程中统计工作的要求66

六、临床试验资料分析总结阶段的统计工作要求66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和比较类型67

一、观察指标67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71

三、比较的类型72

第三节 偏倚的控制——随机化和盲法74

一、什么是双盲临床试验74

二、双盲临床试验的实施75

第四节 数据管理77

一、研究者填写病例报告表78

二、监查员对病例报告表的监查78

三、数据管理员的职责78

四、统计分析80

第五节 盲态核查80

一、盲态核查81

二、盲态核查的实例82

第六节 统计分析的数据集84

一、ITT原则84

二、三种数据集84

三、不同数据集的作用85

四、统计分析报告中的数据集选择85

五、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数据集86

第七节 样本大小的估计86

一、基本概念87

二、非劣效性/优效性/等效性试验的样本含量的估计88

第八节 统计分析计划书和统计分析报告90

一、统计分析计划书90

二、统计分析方法90

三、统计分析报告91

四、统计计划书和报告的实例91

第七章 循证医学原则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96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念96

第二节 证据的分级96

第三节 临床试验的种类97

一、随机对照试验97

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97

三、自身前后对照研究97

四、交叉对照研究97

五、历史性对照研究98

六、序贯试验98

七、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98

第四节 评估标准98

一、随机分组99

二、盲法99

三、除干预措施外,两组治疗的一致性100

四、随访的完整性100

五、意愿治疗分析100

第五节 治疗效果的表达形式101

一、估计治疗效果大小的表示方法101

二、治疗作用的精确性估计103

第六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的书写103

第七节 如何用循证医学观点分析和应用药物试验结果106

一、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106

二、结果指标的评定106

三、快速评估107

四、将研究结果用于自己的病人107

五、注意发表偏倚107

第八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流行病学109

第一节 宏观评价方法110

一、病例对照研究110

二、队列研究111

三、自发报告系统的评价方法111

四、处方事件监测112

五、医院集中监测系统113

六、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114

第二节 微观评价方法114

一、总体判断115

二、标准化评价115

第三节 ADR的计算机因果判断117

一、计算机化评分法117

二、统计形式匹配117

三、人工智能118

第四节 WHO药物安全监测简史118

一、药物警戒的目的120

二、世界卫生组织质量保证和安全:药学组120

三、乌普萨拉监测中心120

四、国家药物警戒中心121

第五节 植物药和传统药物122

第六节 疫苗和生物药物123

第七节 结论和未来发展的问题124

第九章 药物经济学130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概述130

一、药物经济学的定义130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必要性131

三、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133

四、药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34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136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36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136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方法139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成本的测算139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140

三、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标准143

第十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145

第一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45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45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46

三、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150

第二节 合理用药原则及其注意事项153

一、合理用药原则153

二、合理用药的难处及其努力方向154

中篇 治疗消化系疾病的药物第十一章 抑制胃酸分泌药159

第一节 质子泵抑制剂159

奥美拉唑161

兰索拉唑163

泮托拉唑165

雷贝拉唑166

埃索美拉唑168

第二节 组胺H2受体阻断药169

西咪替丁170

雷尼替丁173

法莫替丁175

尼扎替丁176

罗沙替丁178

拉呋替丁179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180

哌仑西平180

第十二章 抗酸药182

氢氧化铝182

铝碳酸镁183

海藻酸-氢氧化铝-三硅酸镁184

氧化镁184

铝镁加185

碳酸氢钠185

第十三章 胃黏膜保护药187

第一节 胶体铋剂187

胶体果胶铋187

复方铝酸铋188

枸橼酸铋钾189

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190

碱式碳酸铋191

碱式硝酸铋192

次水杨酸铋193

胶体酒石酸铋194

第二节 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195

一、概述195

二、作用原理196

三、临床应用198

米索前列醇198

恩前列醇199

其他199

第三节 其他胃黏膜保护药199

硫糖铝199

瑞巴派特200

替普瑞酮201

甘草锌202

吉法酯203

甘珀酸钠204

伊索拉定206

L-谷氨酰胺206

复方胃膜素207

依卡倍特钠207

第十四章 促胃肠动力药210

多潘立酮211

莫沙必利213

伊托必利215

附: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指导216

第十五章 胃肠道解痉药218

阿托品218

山莨菪碱221

丁溴东莨菪碱221

溴丙胺太林222

阿地芬宁223

辛戊胺223

罂粟碱223

獐牙菜苦素224

匹维溴铵225

硝苯地平225

第十六章 止吐药228

甲氧氯普胺228

氯丙嗪229

多潘立酮230

左舒必利230

昂丹司琼231

格拉司琼232

第十七章 催吐药233

阿扑吗啡233

吐根糖浆和中药瓜蒂234

酒石酸锑钾235

硫酸铜235

硫酸锌235

第十八章 泻药237

第一节 膨松剂237

欧车前亲水胶237

葡甘聚糖238

小麦纤维素238

第二节 渗透性缓泻剂239

乳果糖239

聚乙二醇240

硫酸镁240

第三节 刺激性泻剂241

酚酞241

番泻叶241

蓖麻油242

比沙可啶242

第四节 粪便软化剂242

液状石蜡242

第五节 肛用制剂242

甘油242

第十九章 止泻药243

第一节 止泻药的分类243

一、抑菌、杀菌类243

小檗碱243

诺氟沙星243

呋喃唑酮244

氨苄西林244

二、吸附和收敛止泻剂244

鞣酸蛋白244

次碳酸铋244

药用炭245

三、改变胃肠道运动功能药245

复方樟脑酊245

洛哌丁胺245

复方地芬诺酯246

高选择性L-型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246

罂粟碱类246

曲美布汀247

抗胆碱能类247

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247

四、黏膜保护剂247

蒙脱石247

五、微生态制剂248

六、中药止泻药249

第二节 止泻药的用药原则250

一、老年人用药原则250

二、小儿和孕妇用药原则250

三、止泻药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250

第二十章 胃肠道微生态制剂252

第一节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及药理性质252

一、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和活性成分252

二、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253

三、药动学和药物相互作用254

四、药物毒理学和储存255

第二节 临床常用微生态制剂介绍255

一、活菌制剂255

二、死菌制剂257

第三节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257

一、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原则257

二、微生态制剂的适应证258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市场销售259

第五节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前景260

第二十一章 助消化药263

乳酶生263

乳酸菌素264

第二十二章 食欲抑制药及其他减肥药265

西布曲明265

奥利司他268

第二十三章 利胆药273

熊去氧胆酸273

鹅去氧胆酸274

苯丙醇276

牛磺酸276

茴三硫277

二羟二丁基醚278

肝胆能279

羟甲烟胺279

曲匹布通280

第二十四章 胰酶补充药281

胰酶281

米曲菌胰酶282

复方消化酶283

第二十五章 抗肝炎病毒药284

拉米夫定285

阿德福韦288

恩替卡韦293

重组人干扰素α-2b299

重组人干扰素α-2a304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308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313

第二十六章 肝细胞膜保护剂和抗氧化剂322

氨酪酸322

谷氨酸322

谷氨酸钠323

谷氨酸钾324

还原型谷胱甘肽324

门冬氨酸鸟氨酸326

精氨酸327

联苯双酯328

多烯磷脂酰胆碱329

肌苷331

甘草酸二铵331

齐墩果酸332

核糖核酸333

乳果糖334

促肝细胞生长素335

葡醛内酯336

硫普罗宁337

苦参素339

亮菌甲素340

第二十七章 其他消化系疾病用药341

生长抑素341

奥曲肽342

柳氮磺吡啶343

巴柳氮钠345

美沙拉秦345

特利加压素346

乌司他丁347

加贝酯347

萘莫司他348

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349

复方谷氨酰胺350

第二十八章 抗消化系肿瘤药351

第一节 作用于DNA的药物351

多柔比星351

表柔比星352

米托蒽醌353

吡柔比星353

丝裂霉素354

博来霉素355

尼莫司汀355

洛莫司汀356

卡莫司汀356

司莫司汀357

顺铂357

卡铂358

奥沙利铂358

塞替哌359

第二节 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360

吉西他滨360

卡倍他滨361

氟尿嘧啶361

替加氟362

替加氟-尿嘧啶363

卡莫氟363

去氧氟尿苷363

雷替曲塞364

第三节 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364

平阳霉素364

第四节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药365

伊立替康365

羟喜树碱366

第五节 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366

长春瑞滨366

依托泊苷367

紫杉醇367

多西紫杉醇368

第六节 生物靶向类369

伊马替尼369

干扰素370

白细胞介素-2371

胸腺肽α1371

胸腺五肽371

短棒状杆菌372

第七节 其他372

三氧化二砷372

亚叶酸钙373

榄香烯373

第八节 几种与化疗相关的辅助药物373

一、止吐药373

恩丹西酮373

格拉司琼374

托烷司琼374

二、升高白细胞的药物375

利可君375

鲨肝醇375

辅酶A375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75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76

维生素B4377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77

三、治疗骨转移的药378

唑来磷酸378

帕米磷酸二钠379

第二十九章 环氧酶-2抑制剂380

尼美舒利381

美洛昔康382

萘丁美酮384

依托度酸386

塞来昔布387

附:COX-2与肿瘤390

下篇 消化系疾病与药物治疗第三十章 上消化道出血395

第一节 病因395

一、静脉曲张性出血395

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396

第二节 临床表现396

第三节 诊断397

一、诊断确立397

二、出血量的估计397

第四节 治疗原则397

一、药物治疗及合理用药397

二、药物治疗进展401

第三十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403

第一节 疾病概述403

第二节 治疗原则403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403

一、针对反流物的治疗403

二、促动力药405

三、针对tLESR的治疗406

四、黏膜保护剂406

五、其他407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407

第三十二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408

第一节 治疗措施408

一、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408

二、抗酸剂和抑酸剂409

三、胃肠道动力和感觉调节药物409

四、胃肠黏膜保护剂411

五、根除Hp治疗411

六、心理及抗抑郁药物治疗411

第二节 治疗策略412

第三节 FD的自然病程和预后412

第三十三章 慢性胃炎414

第一节 疾病概述414

一、慢性胃炎的分类414

二、病因414

三、病理415

第二节 治疗和处理原则415

一、去除病因415

二、对症治疗415

三、癌变率和心理疏导416

四、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416

五、随访416

六、疗效判断的注意点417

第三节 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417

一、清除或抑制攻击因子417

二、防御因子增强剂418

三、消化道运动功能改善剂418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419

五、抗抑郁剂或抗焦虑剂419

六、恶性贫血的治疗419

七、补偿剂419

八、中医中药42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420

一、治疗的“时机”概念420

二、不宜频繁变动治疗方案420

三、不要滥用质子泵抑制剂420

第五节 药物治疗的展望421

第三十四章 消化性溃疡422

第一节 抗酸分泌治疗422

一、抑酸药物愈合溃疡的临床疗效评价423

二、抗酸分泌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评价424

第二节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424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424

二、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处理策略427

第三节 NSAIDs溃疡的防治427

一、预防策略评价428

二、治疗策略评价429

第三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431

第一节 抗菌治疗431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指征431

二、几个有待说明的问题432

三、抗菌药物432

四、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433

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定义434

六、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提高根除率434

第二节 免疫治疗435

第三十六章 肠道感染436

第一节 疾病概述436

第二节 常用液体及其用途439

第三节 常用抗生素以及抗寄生虫药物440

一、喹诺酮类440

二、硝基咪唑类440

三、大环内酯类440

四、磺胺类和磺胺增效剂440

五、氨基糖苷类440

六、头孢菌素类440

七、β-内酰胺酶抑制剂441

八、其他441

第四节 益生菌制剂441

第五节 止泻药物441

第六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441

一、准确评估病情441

二、灵活运用液体疗法442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442

四、吸附止泻剂的应用444

五、益生菌制剂的应用444

第七节 肠道感染的预防444

第八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444

第三十七章 炎症性肠病446

第一节 疾病概述446

第二节 治疗原则44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448

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448

二、糖皮质类固醇450

三、免疫抑制剂451

四、新型生物治疗剂452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454

一、活动期治疗方案454

二、UC治疗方案的改进454

三、CD治疗方案454

四、维持缓解的治疗455

五、逐级用药方案简介455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456

一、促生态制剂456

二、新型生物制剂456

三、其他458

四、治疗策略和思路458

第三十八章 肠易激综合征460

第一节 疾病概况460

第二节 治疗原则462

第三节 治疗药物462

一、调节肠道运动的药物462

二、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464

三、抗抑郁药物465

四、微生态制剂466

五、中医中药466

第四节 治疗药物的选择466

第三十九章 消化系结核感染468

第一节 消化系结核感染的基本状况468

一、病原学468

二、流行病学468

三、消化系结核感染的发病率及感染部位469

四、病理组织学特点469

五、消化系结核感染的诊断469

第二节 消化系结核感染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470

第三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471

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及其特点471

二、抗结核标准化学治疗方案472

第四节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473

一、氟喹诺酮类473

二、二芳基喹啉衍生物474

三、利福霉素衍生物474

第五节 结核感染的预防策略474

一、DOTs策略474

二、卡介苗接种475

三、化学预防475

第四十章 腹泻477

第一节 疾病概述477

第二节 发病机制477

一、渗透性腹泻477

二、分泌性腹泻478

三、渗出性腹泻478

四、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478

第三节 诊断要点478

第四节 病因分类479

一、肠道感染性炎症479

二、非感染性炎症479

三、肿瘤479

四、小肠吸收不良479

五、肠运动功能异常479

六、药物479

七、其他479

第五节 几种特殊类型腹泻介绍479

一、旅游者腹泻479

二、AIDS相关性腹泻480

三、医院获得性腹泻480

第六节 治疗原则480

一、病因治疗480

二、对症治疗481

第七节 治疗腹泻的药物及应用481

一、病因治疗481

二、止泻药482

三、其他对症治疗药物483

第四十一章 便秘484

第一节 疾病概述484

第二节 治疗原则485

一、树立信心485

二、调整生活方式485

三、心理支持486

四、膳食486

五、液体摄入量486

六、生物反馈486

七、药物治疗486

八、外科治疗486

九、灌肠486

十、中医药治疗48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其合理应用487

一、刺激性泻剂487

二、盐类轻泻剂488

三、容积性泻剂488

四、高渗性泻剂488

五、软化剂489

六、润滑剂489

七、促胃肠动力药489

八、聚乙二醇489

九、改变肠道菌群环境490

第四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490

一、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估490

二、治疗用新药491

第四十二章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预防大肠癌493

第一节 疾病概述493

第二节 大肠癌的预防原则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概念493

第三节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的合理应用以及新进展494

一、叶酸494

二、纤维素495

三、钙剂和维生素D496

四、硒498

五、其他499

第四节 展望499

第四十三章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502

第一节 常用的化疗药502

一、化疗药物的传统分类502

二、化疗药物的细胞增生动力学分类503

三、常用药物503

第二节 化疗的疗效评定标准505

第三节 食管癌505

一、疾病概述505

二、治疗原则505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0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506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09

第四节 胃癌509

一、疾病概述509

二、治疗原则509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09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510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11

第五节 大肠癌512

一、疾病概述512

二、治疗原则512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13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513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14

第六节 肝癌515

一、疾病概述515

二、治疗原则515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1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515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16

第七节 胆囊癌和胆管癌516

一、疾病概述、治疗原则516

二、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16

三、药物的合理应用517

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17

第八节 胰腺癌517

一、疾病概述、治疗原则517

二、化疗的药物及原则517

三、药物的合理应用518

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518

第四十四章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激素治疗519

第一节 胃肠激素519

第二节 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519

一、促胃液素瘤520

二、血管活性肠肽瘤520

三、胰岛素瘤521

四、胃肠道类癌521

第三节 消化系统非内分泌肿瘤521

一、胰腺癌522

二、大肠癌523

三、肝细胞肝癌523

四、胃癌524

第四十五章 消化系肿瘤的生物治疗527

第一节 免疫治疗527

一、细胞因子疗法527

二、抗肿瘤抗体疗法527

三、过继免疫治疗529

四、肿瘤疫苗疗法529

五、热休克蛋白疫苗531

六、核酸疫苗531

第二节 基因治疗532

一、确定目的基因532

二、选用基因载体532

三、基因治疗的策略534

第三节 生物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38

第四十六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41

第一节 疾病概述541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541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542

一、抗病毒治疗应答542

二、干扰素治疗543

三、核苷类似物治疗545

四、免疫调节剂550

五、基因治疗552

六、抗肝细胞损害药物553

七、重型肝炎的治疗554

八、淤胆型肝炎的治疗558

九、妊娠期肝炎的治疗558

十、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治疗559

第四十七章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560

第一节 疾病概述560

一、病原学560

二、流行病学560

三、自然史560

四、临床表现561

五、诊断561

第二节 治疗原则562

一、抗病毒治疗对象的评估562

二、抗病毒疗效的评估562

第三节 治疗药物563

一、干扰素563

二、利巴韦林565

第四节 抗病毒药的合理应用566

一、联合治疗566

二、保证剂量569

三、优化疗程570

四、提高依从性571

五、预防和治疗并发症571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574

一、三联治疗574

二、新型干扰素制剂575

三、新型利巴韦林类似物575

四、IMPDH抑制剂576

五、HCV酶抑制剂576

六、其他新型的抗HCV制剂578

第四十八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83

第一节 疾病概述58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583

第三节 治疗药物584

一、熊去氧胆酸584

二、糖皮质激素586

三、吗替麦考酚酯587

四、其他免疫抑制剂587

第四节 继发症状的处理588

一、瘙痒588

二、骨质疏松588

三、高脂血症和黄色瘤589

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589

五、脂肪泻590

第五节 肝移植590

第四十九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92

第一节 疾病概述592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592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的选择594

一、饮食调节594

二、对症治疗594

三、熊去氧胆酸595

四、免疫抑制剂和抗纤维化药物595

五、内镜治疗595

六、肝移植596

第四节 预后模型596

第五十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598

第一节 疾病概述598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598

一、AIH的临床表现598

二、AIH与重叠综合征599

三、诊断600

第三节 治疗原则、治疗的药物及选择601

一、皮质激素类药物602

二、免疫抑制剂602

三、熊去氧胆酸602

四、药物的选择603

五、疗效判断标准604

六、肝移植术604

第五十一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606

第一节 疾病概述606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606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的选择608

一、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608

二、NASH的药物治疗609

三、肝移植611

第五十二章 酒精性肝病613

第一节 疾病概述613

第二节 治疗原则614

一、调整生活方式614

二、营养支持615

三、酒精性肝病的药物治疗616

四、ALD失代偿期并发症的治疗617

五、肝移植61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617

一、戒酒辅助用药617

二、糖皮质激素618

三、己酮可可碱618

四、抗TNF-α治疗619

五、秋水仙碱619

六、丙硫氧嘧啶619

七、多烯磷脂酰胆碱620

八、S-腺苷蛋氨酸620

九、谷胱甘肽前体药物620

十、维生素E621

十一、水飞蓟素621

十二、抗内毒素制剂621

十三、胰岛素和胰高糖素621

十四、蛋白合成类固醇622

十五、其他可以选择的潜在的治疗方法622

第五十三章 药物性肝病624

第一节 疾病概述624

第二节 药物性肝损害机制和分类624

第三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627

第四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628

第五节 中草药的肝脏毒性630

第六节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632

第七节 药物性肝病研究的任务633

第五十四章 急性肝功能衰竭636

第一节 疾病概述636

一、命名与定义636

二、病因637

三、临床表现637

四、诊断标准639

第二节 治疗原则640

一、重视肝衰竭患者的全身监护640

二、加强基础支持治疗641

三、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多环节阻断和治疗641

四、并发症的治疗641

五、肝移植641

六、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642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642

一、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多环节阻断和治疗642

二、并发症的治疗645

第五十五章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药物治疗650

第一节 药物控制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出血650

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650

二、血管加压素651

第二节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控制后药物预防再出血652

第三节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药物预防首次出血654

第四节 其他治疗655

第五十六章 腹水657

第一节 腹水的病因分类657

一、非门脉高压性腹水658

二、门脉高压性腹水659

第二节 肝硬化腹水660

一、发生机制660

二、临床特征661

三、腹水的治疗663

第五十七章 血吸虫性肝病668

第一节 疾病概述668

第二节 治疗原则669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669

一、吡喹酮669

二、硝硫氰胺670

三、奥沙尼喹670

四、酒石酸锑剂670

五、蒿甲醚670

第四节 血吸虫性肝病的治疗671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671

二、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671

三、血吸虫病合并病毒性肝炎672

第五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672

一、吡喹酮672

二、硝硫氰胺673

三、奥沙尼喹673

四、酒石酸锑剂673

五、蒿甲醚674

第六节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674

第五十八章 肝肾综合征676

第一节 疾病概述676

第二节 治疗原则67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677

一、缩血管药物677

二、扩血管药物680

三、扩容治疗68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681

第五十九章 肝硬化683

第一节 疾病概述68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684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的药物686

一、一般治疗686

二、药物治疗686

三、腹水的治疗687

四、并发症的治疗687

五、肝移植688

第四节 预后688

第六十章 肝性脑病690

第一节 疾病概述690

一、发病机制690

二、H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690

第二节 HE的治疗原则694

第三节 治疗HE的药物及选择694

一、基础疾病的治疗694

二、诱因、支持及基础治疗694

三、基于各种发病机制的HE的药物治疗695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700

五、肝移植700

六、门-体分流栓塞术700

七、长期治疗必要性的判断701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药物治疗新进展701

一、HE治疗的目的701

二、MHE的预防和治疗701

第六十一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704

第一节 疾病概述704

第二节 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706

一、临床表现706

二、诊断707

第三节 临床用药治疗方案707

一、病因治疗707

二、胆汁淤积的药物治疗707

第六十二章 肝移植后药物的应用711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711

一、环孢素711

二、他克莫司712

三、甲泼尼龙712

四、吗替麦考酚酯713

五、泼尼松713

六、西罗莫司713

七、巴利昔单抗714

八、达利珠单抗714

九、抗胸腺免疫球蛋白715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715

一、抗病毒药物716

二、抗菌药717

三、抗真菌药物719

第三节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721

一、前列腺素E1721

二、阿司匹林722

第四节 溃疡预防和治疗药物722

一、硫糖铝722

二、奥美拉唑722

三、泮托拉唑722

第五节 预防乙肝复发的药物723

一、拉米夫定723

二、阿德福韦723

三、恩替卡韦724

四、乙肝免疫球蛋白724

第六十三章 胆石症726

第一节 疾病概述726

第二节 胆石症的治疗原则726

第三节 口服胆汁酸治疗728

一、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728

二、病人的选择729

三、治疗效果729

四、结石的复发730

第四节 体外震波碎石730

第五节 其他药物治疗730

一、新型或改良胆汁酸730

二、他汀类药物730

三、萜烯730

四、中药730

第六节 今后有潜力的治疗胆石症药物731

第六十四章 急性胰腺炎732

第一节 疾病概述732

第二节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732

第三节 并发症733

一、系统性并发症733

二、局部并发症734

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评估734

一、综合评估系统734

二、血清学评估指标进展735

三、影像学评估指标735

第五节 治疗进展736

一、非手术治疗措施736

二、手术治疗743

第六十五章 慢性胰腺炎747

第一节 疾病概述747

第二节 治疗原则748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748

一、一般止痛剂748

二、胰酶治疗748

三、抑酸剂749

四、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749

五、抗氧化剂749

六、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750

七、中药750

八、其他75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750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751

第六十六章 消化系疾病疫苗治疗753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疫苗753

一、甲型肝炎疫苗753

二、乙型肝炎疫苗755

三、丙型肝炎疫苗758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疫苗759

一、免疫机制759

二、动物模型760

三、Hp疫苗的研制760

四、有效的免疫途径和接种方法763

五、Hp疫苗临床应用进展764

六、问题和展望764

第三节 消化道肿瘤疫苗研制进展765

第六十七章 消化道真菌感染769

第一节 病原学769

第二节 流行病学76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770

一、发病机制770

二、病理改变771

第四节 临床表现771

一、口腔真菌感染771

二、真菌性食管炎772

三、胃真菌感染772

四、真菌性肠炎772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773

一、直接镜检773

二、培养773

三、免疫学检测773

四、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774

五、核酸检测774

六、其他774

第六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774

一、诊断774

二、鉴别诊断775

第七节 预后775

第八节 治疗775

一、病原治疗775

二、对症治疗779

第九节 预防780

第六十八章 肠道营养支持治疗和肝病营养疗法781

第一节 肠道营养支持治疗781

一、疾病概述781

二、治疗原则782

三、治疗药物及选择784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786

五、药物治疗新进展787

第二节 肝病营养疗法792

一、疾病概述792

二、治疗原则794

三、治疗的药物及选择79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798

五、药物治疗新进展801

第六十九章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804

第一节 疾病概述804

第二节 流行病学804

第三节 病因805

一、抗生素类805

二、抗结核药805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805

四、激素类药805

五、抗真菌药806

六、其他合成药物806

七、中药806

第四节 发病机制806

一、毒副作用806

二、变态反应807

三、继发反应807

四、药物相互作用807

五、特异质反应807

六、致癌作用807

第五节 临床表现807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808

二、药源性恶心、呕吐808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808

四、药源性腹痛808

五、药源性腹泻808

六、药源性黄疸809

七、药源性便秘809

第六节 诊断809

第七节 治疗原则813

一、及时停药813

二、饮食支持治疗813

三、对症治疗813

四、特殊解毒剂814

五、抗过敏治疗814

六、抗感染治疗814

七、手术治疗814

第八节 预防消化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814

一、合理用药814

二、深入开展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改变对祖国传统医药无毒的认识偏见814

三、药物基因组研究8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