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山集 第9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河山集 第9集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3586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7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91页
  • 主题词:历史地理-西北地区-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山集 第9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1

一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之学的师承渊源1

二 发掘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5

三 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方法12

四 徘徊于黄土高原之上,探索治理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方略20

五 探索司马迁所规定的农牧分界线的推移和稳定,研究中国历史上农牧业消长的趋势30

六 研究人口稠密地区的形成和演变40

七 对西北地区长城遗迹的探索59

八 提倡中国古都学的研究71

九 阐述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79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82

地图100

附图《漆沮图》100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101

上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102

一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符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102

二 西汉中叶黄土高原上有关郡县的设置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分界线向西北的推移107

三 从事畜牧业民族的内迁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向东南的推移109

四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逐渐向西回摆114

五 隋及唐代前期农牧地区分界线恢复到司马迁规划的原来的方位118

六 唐代中叶以后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又在推移摆动121

七 金和元时黄土高原上的农耕地区与畜牧地区130

八 明清时期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大幅度推移133

下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推移的影响141

一 司马迁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41

二 黄土高原原的逐渐残破和河流显得浑浊150

三 黄土高原沟壑的增多和诸原的继续破碎165

馀论170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172

一 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土高原174

二 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182

三 隋唐时期的黄土高原189

四 黄土高原的农耕地区与汉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205

五 黄土高原所产的马匹与汉唐王朝的军力装备231

六 黄土高原的地势与拱卫都城的关隘244

地图173

附图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范围图173

附图二 周原地区略图177

附图三 大原范围推测示意图180

附图四 汉代黄土高原州郡图183

附图五 西汉元始时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分布图185

附图六 汉代泾水、泥水流域图188

附图七 唐代黄土高原政区图190

附图八 西晋时期黄土高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杂居图193

附图九 汉代长安萧关之间道路图195

附图十 《水经注》中长安城外诸原图197

附图十一 唐代长安城附近诸原图201

附图十二 围绕汉长安城的八水及农田水利图209

附图十三 唐代长安城附近农田水利图214

附图十四 西汉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及运输路线图217

附图十五 唐代前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图218

附图十六 唐代后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运输路线图220

附图十七 汉代畜牧养马地区图234

附图十八 唐代畜牧养马地区图241

附图十九 汉代西北边患及长安周围关隘设置图248

附图二十 唐代关内道四周关隘图252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257

一 蜿蜒西安之南的秦岭257

二 原的分布及其切割破坏267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289

一 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290

二 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298

三 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302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308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327

一“八水绕长安”327

二 西安附近的重要渠道336

三 渭水南侧诸支流流量的增减361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366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395

一 先秦的城市395

二 对于适宜建立城市地址的选择398

三 城市营建的规模405

四 城市普遍发展的趋势413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418

一 《考工记》的来由及《匠人营国》的内容418

二 早期周人都城的营建419

三 雒邑的营建及其后成为东周的都城421

四 齐国的临淄城和鲁国的曲阜城424

五 侯马古城和郑韩故城所显示的春秋时期都城制度430

六 楚国纪南城有关交通的设施433

七 秦国雍城中市的设置434

八 魏国安邑城的大城和小城436

九 《考工记·匠人营国》撰著时期的推测437

地图422

附图一 东周城址实测图422

附图二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426

附图三 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427

附图四 郑韩故城平面图431

附图五 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432

附图六 楚纪南城平面图433

附图七 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示意图435

附图八 魏都安邑故城平面图436

郑韩故城溯源443

一 郑国东迁对於都城的建置及其在列国并立时所显示的作用443

二 韩国的崛起及其灭郑和迁都453

三 郑韩两国对於都城新郑的建置和当前考古工作的发掘462

四 郑国社稷遗址质疑473

五 小结477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480

一 原始初民的足迹480

二 秦岭山下渭水诸支流沿岸的原始聚落483

三 周都丰镐的肇建491

四 咸阳的兴起和扩建498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507

一 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的原委507

二 陆海中的天府之国512

三 汉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内外设施519

四 汉长安城的残破与隳废544

地图538

附图:西汉长安城图538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550

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563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571

司马迁与历史地理571

区域经济地理的具体区划572

山西、山东两大经济地区中的小区575

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的经济地区中的小区581

经济地区中的经济都会586

馀论592

地图594

附图:《史记·货殖列传》区域经济地理图 插页594

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594

一 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的历史渊源594

二 方志学的演变596

三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602

四 方志学今后趋向刍议606

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611

一 方志演变历程的回顾611

二 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的关系续说620

三 历史地理学的继续发展627

四 历史地理学可以配合方志学共图发展630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635

一 上古时期各族活动的地区635

二 所谓“五胡”的由来及其与汉族的杂居645

三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650

四 党项族的内迁及其居地657

五 回族与其他各族的居民和居地663

《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671

后记6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