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极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太极美学
  • 杨成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1208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太极-美学思想-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太极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编 太极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3

第一章 一本万殊论3

一、多样统一3

二、元范畴4

三、同归殊途6

四、一多统一8

五、太极为根9

六、一万互治9

七、主客互渗11

八、美在和谐12

九、大小宇宙14

十、形式法则15

十一、主客相应18

十二、简短结论19

第二章 太极阴阳和合化生论22

一、阴阳思想23

二、天地氤氲26

三、范畴互通28

四、一为太极32

五、冲气为和37

六、中心范畴40

七、简短结论45

第三章 真善美与美学研究47

一、哲学的功能47

二、世界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主客观统一性48

三、作为思维工具的哲学概念必须是学者的自由创造51

四、哲学概念的要素和特点53

五、“形而上学”的必要性53

六、如何用概念和命题掌握外部世界54

七、宇宙的和谐及人类的理性56

八、爱因斯坦与泰戈尔对“真理”的异同观58

九、对太极美学研究的价值62

第四章 太极诠释圆环方法论64

一、诠释学简论64

二、六法体系概念命题统一论67

三、无极生太极论70

四、一画开天论74

五、粉碎虚空论78

第二编 太极美学重要命题(一)89

第一章 观物取象尽意论89

第二章 中和为美论93

第三章 生机为美论99

第四章 自然万物审美比德论102

第五章 形质神用整一论107

第六章 心物感应论112

第七章 万物总体和谐顺天应人论118

第三编 太极美学重要命题(二)125

第一章 以形写神论125

一、古代传神美学的形成和发展125

二、当代以神为主的传神论128

三、作为美学范畴的“传神”内涵的扩展和丰富130

四、“形神意俱全”命题的提出132

五、形神互生互成与和谐整体论136

六、形神兼备论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鲜明表现138

七、形是一切论的弱点所在139

八、“不似之似似之”论的再兴起144

九、传神美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146

十、美化论在传神美学中的地位147

第二章 气韵生动论151

一、气韵生动命题在谢赫“六法论”中的产生152

二、气韵范畴的本义156

三、气韵生动命题的本义163

四、气韵生动在“六法”论中的地位170

附:南齐谢赫“六法论”评析174

一、研究六法论的方法论问题174

二、气韵生动的哲学与美学基础182

三、六法各法的基本内涵与联系192

四、六法论的理论体系203

第三章 情境交融论205

一、意境范畴与抒情文学205

二、意境与立意209

三、意境的定义211

四、意境与意象216

五、意境与意匠221

第四章 阳刚阴柔论226

一、阳刚、阴柔范畴的易道哲学226

二、阳刚、阴柔范畴与“气”范畴的结合228

三、阳刚美、阴柔美的相对独立和相互渗透融合229

四、阳刚美、阴柔美美学内涵的界定231

五、阳刚美、阴柔美在诗文绘画中的展现232

六、阳刚美、阴柔美在书论中的展现234

七、从太极和谐辩证法看阳刚美和阴柔美展现的广阔空间235

第五章 书肇自然论238

一238

二240

三242

四244

第六章 书气达道论248

一、书气达道论248

二、意在笔先论249

三、书象如人论250

四、天质自然论251

五、各禀其仪论252

第四编 中国古代山水美学理论基础257

第一章 宗炳山水以形媚道论257

一、山水本体论257

二、山水技艺论260

三、形神关系论261

四、山水价值论263

第二章 荆浩山水图真含气论264

一、山水图真论264

二、山水六要论265

三、法要异同论267

四、图真含气论268

五、气质俱美论269

六、水晕墨章论270

七、可忘笔墨论271

八、神妙奇巧论272

第三章 郭熙山水林泉高致论274

一、审美表情论274

二、自然美问题中的关系论276

三、审美象征论276

四、美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论277

五、美的社会性论277

六、审美对象价值论278

七、审美心态论279

八、审美感受论281

九、审美观察论282

十、审美掌握论283

十一、艺术美论284

第四章 韩拙山水纯全得神全气论287

一、山水自然论288

二、山水比德论289

三、山石皴法论290

四、双美合一论291

五、有笔有墨论292

六、阴阳对待论293

第五章 黄休复逸格美学出于意表论296

一、上品之上论296

二、得之自然论297

三、简变奇异论299

四、四格比较论300

第五编 宋代书法美学中的重要命题305

第一章 苏轼的书画如人论305

一、万物一理论305

二、无法之法论307

三、不失法度论308

四、能通其意论309

五、书法五全论311

六、善取物象论314

七、自出新意论315

八、技道两进论316

九、楷书为本论317

附:论书317

第二章 欧阳修的书法奇正统一论319

一、学书为乐论319

二、万事有法论320

三、书如其人论322

四、自然流露论324

第三章 米芾的书法天真自然论326

一、米芾的生平与书法艺术的成就326

二、《海岳名言》的基本精神328

三、米芾书论的主要命题329

第四章 黄庭坚的书法以气韵取胜论334

一、博学顿悟论334

二、观之入神论335

三、字外求法论336

四、同法同意论336

五、气韵取胜论338

第六编 苏轼诗画美学中的重要命题343

第一章 诗画一律论343

一、三个必然论343

二、无形有形论344

三、再现表现论345

四、写生传神论346

五、同中有异论347

第二章 常形常理统一论348

一、无常形有常理论348

二、理有常变论349

三、意不离理论351

四、形情理法相通论352

第三章 身与竹化论355

一、见物不见人论355

二、天人一理论356

三、物我合一论358

第四章 寓意于物论362

第五章 得情尽性论364

第六章 得天捉意论366

第七编 石涛画学中的太极美学371

第一章 一画论371

一、“一画”的基本含义371

二、“蒙养生活”的基本含义372

三、对绘画规律、法则的看法373

四、“一画”论的基本法则375

五、石涛的发展观377

六、“一画”论的哲学基础378

第二章 蒙养生活论385

一、“蒙养”与“生活”的分与合385

二、“生活”的基本内涵386

三、“蒙养”的基本内涵387

四、“蒙养”与“生活”的区别、联系和交融391

五、“蒙”与“养”的区别391

六、“蒙养”概念的来源393

七、作为自然山水审美表情的“蒙养”398

八、关于“蒙养生活”的几点简短结论398

九、附记——对“蒙养”概念出处的新发现399

第三章 资任论401

一、山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内容的关系401

二、山水审美表情的客观性404

三、山与水审美表情的相互制约404

四、对山水审美表情的感受、理解和表现405

五、山水画创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407

六、“寄兴”与“假道”407

第四章 尊受论409

一、《尊受章第四》大意409

二、“受”的基本内涵411

三、“识”的基本内涵413

四、“受”与“识”的关系414

五、“受”“识”别解论析417

第五章 氤氲论418

一、笔墨的相对独立性418

二、笔墨与造型和表现419

三、笔墨与“一画”421

四、笔墨与“蒙养生活”422

五、“氤氲”的基本内涵424

六、书法、绘画异同论428

第六章 无法而法论429

一、法与限制和无限制429

二、有法与无法的辩证法431

三、借古开今论435

四、变化与自我437

第八编 黄宾虹太极美学十大命题441

第一章 黄宾虹太极美学哲学基础论441

一、艺与道论441

二、太极图与中国书画443

三、黄宾虹太极画学的主要命题446

第二章 太极图是书画秘诀论449

第三章 可观莫如木论461

一、“可观莫如木”论的哲学美学内涵461

二、对一棵树可以运用的哲学美学概念465

第四章 一画自阐苞符论469

一、“一画自阐苞符”原文大意469

二、关键词语解释470

三、哲学内涵470

四、美学内涵471

第五章 “太极两仪,开辟美观”论473

一、原文及大意473

附:郝经“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论476

第六章 分合统一笔墨论478

第七章 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论482

一、黄宾虹传神论简述482

二、黄宾虹传神论的哲学基础483

三、传神论陷阱的出现与评析484

四、对“绝似又绝不似统一论”的一种批判487

五、对在形神论陷阱中挣扎的两个案例的分析488

六、从逻辑不通到自相矛盾490

第八章 “不齐之齐”布线论493

一、“齐而不齐三角觚”原义493

二、几点明确的结论494

第九章 惟追踪内美论496

一、黄宾虹“内美”论原文及大意496

二、黄宾虹《与傅雷》信中论“内美”及其他498

三、对“内美”的三点分析500

四、对某些观点的辨析501

第十章 浑厚华滋民族性论504

一、原文及大意504

二、“浑厚华滋”的丰富内涵505

第九编 太极美学思想在现当代的继承和发展511

第一章 对美的立体分析511

一、太极观念与美511

二、美的本体性512

三、美的整体性514

四、美的人文性515

五、美的人性516

六、美的多样统一性517

七、美的可比性518

八、美的镜性520

九、气韵生动是美521

十、中和美在《乐记》中的展开524

十一、美是本体与关系属性的统一体526

十二、形式美的内容性527

十三、美是生命论528

十四、所谓抽象美531

十五、画家谈抽象美535

十六、美的概念在现实中的基础537

十七、生命力的结构与美539

十八、美的观念的形成与美感的萌芽539

十九、审美评价中的人的标准540

二十、美是太极球540

第二章 对艺术的立体分析541

一、研究艺术的方法论541

二、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547

三、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定义560

四、艺术的功能566

五、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569

第三章 中西美学共有一太极论585

一、太极阴阳论585

二、和而不同论586

三、有无相生论587

四、常变相形论589

五、熔铸中西论590

六、太极多对阴阳分合思维论591

七、探索太极美学的轨迹论594

八、两个图形论600

九、取势得意论602

十、再现表现论604

后记&林文霞607

告读者6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