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检察研究 第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田效录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8291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工作-河南省-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南检察研究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检察改革研究3
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研究3
一、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概述3
(一)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概念与特征3
(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依据5
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发展历程8
(一)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9
(二)检察官责任制改革探索中遇到的问题12
三、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域外考察14
(一)域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度概况14
(二)域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度对我们的启示20
四、完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建议21
(一)推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原则21
(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制度架构23
结语31
检察职权优化配置与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32
一、当前检察职权配置及内设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32
二、各地基层检察院检察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33
三、检察职权优化配置与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整合的基本思路35
(一)检察职权的重新界定35
(二)确保检察职权的有效运行35
(三)科学设置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36
试论省以下检察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下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统一管理的可行性38
一、当前全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9
(一)基本情况39
(二)存在问题40
二、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的必要性41
(一)更符合准军事化“部队”的特点和管理规律,便于强化法警队伍的服从力和执行力41
(二)有利于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党对司法警察队伍的绝对领导41
(三)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全面提升司法警察队伍素质42
(四)有利于优化警力配置,充分保障办案部门用警,有效服务检察工作大局42
(五)有利于适应检察工作需要,促进司法警察工作更加科学发展42
三、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的可行性43
(一)党中央对检察改革的重视和支持为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43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必要条件43
(三)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迫切需要通过检察领导体制的改革,有效激发活力44
(四)实行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司法改革,为检察机关法警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铺垫,提出了期待性要求44
(五)检察工作的现实需要,为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动力支持45
(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之后的警力配置,为实施法警集中管理的变革提供了现实可行性45
四、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所面对的问题46
(一)人事编制问题即对司法警察队伍的领导体制问题46
(二)基层院处置突发事件用警问题46
(三)现有司法警察去留问题46
(四)50岁以上司法警察转岗问题47
五、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所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47
六、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的几点建议48
(一)有条件分步骤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48
(二)建立专门的办案基地48
(三)按照规定配齐司法警察49
(四)招聘协警,解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49
七、实行司法警察在市分院集中统一管理的总体思路50
涉检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研究——以探索建立涉检信访工作终结机制为视角51
一、信访与涉检信访概述51
(一)信访的概念51
(二)涉检信访的概念52
二、涉检信访功能与反思52
(一)涉检信访的功能52
(二)涉检信访的功能反思53
三、涉检信访工作现状——以开封市检察机关为例55
(一)情况概述55
(二)涉检信访现有制度介绍57
四、开封市检察机关三年来涉检信访案件分析58
(一)信访案件特点及存在问题58
(二)处理模式及典型案例61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62
五、相关改革建议64
(一)改革和完善检察机关自身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64
(二)改革完善检察机关外部的工作机制67
检察理论研究71
人权保障视野下的检察权研究71
一、人权与人权保障71
(一)人权的概念71
(二)人权思想的历史演进71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71
(四)人权保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72
二、人权保障与检察权72
(一)人权的国内保护72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障72
三、人权保障视野下的检察权行使72
(一)检察权的概念72
(二)检察权的地位72
(三)检察权的行使与人权保障的关系72
四、人权保障视野下的检察权内容72
(一)人权保障视野下的侦查权72
(二)人权保障视野下的逮捕权76
(三)人权保障视野下的公诉权78
(四)人权保障视野下的审判监督权81
(五)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监所检察权83
五、检察权的边界及行使84
(一)检察权的边界84
(二)检察权的行使86
结论87
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研究88
一、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88
(一)清末刑事检察制度及其影响89
(二)新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的初建(1949—1978年)90
(三)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的重建(1978—1987年)91
(四)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的初步完善(1987—2000年)93
(五)刑事检察制度的深入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94
二、刑事检察制度现状及影响因素96
(一)我国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现状96
(二)影响我国刑事检察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98
三、中国刑事检察制度的完善99
(一)侦查措施的完善——技术侦查制度99
(二)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100
(三)逮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102
(四)公诉制度的完善——庭前会议制度103
(五)社区矫正监督制度的建立及完善105
(六)特别程序制度的完善——未成年人检察制度106
司法改革背景下行政检察制度完善研究112
一、行政检察制度概述112
(一)行政检察制度的概念112
(二)行政检察制度的历史演变114
(三)探索行政检察制度的必要性115
二、探索行政检察制度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117
(一)当前行政检察工作的实践117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8
三、《行政诉讼法》修改及行政检察的完善123
(一)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检察制度的完善与不足123
(二)行政检察制度的完善建议125
检察实务研究135
刑检部门新增检察职能运行情况调查报告135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135
(一)法律依据135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运行情况135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存在的问题136
(四)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138
二、非法证据排除工作140
(一)法律规定140
(二)非法证据排除工作运行情况140
(三)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存在的问题141
(四)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142
三、庭前会议工作143
(一)法律规定143
(二)庭前会议工作运行情况143
(三)庭前会议工作存在的问题144
(四)完善庭前会议工作的对策建议144
四、简易程序出庭工作144
(一)法律规定144
(二)简易程序出庭工作运行情况145
(三)简易程序出庭工作存在的问题146
(四)完善简易程序出庭工作的对策建议147
五、强制医疗工作149
(一)法律规定149
(二)强制医疗工作运行情况149
(三)强制医疗工作存在的问题150
(四)完善强制医疗工作的对策建议150
六、未成人社会调查工作151
(一)法律规定151
(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运行情况151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151
(四)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的对策建议152
七、附条件不起诉工作153
(一)法律规定153
(二)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运行情况154
(三)附条件不起诉工作存在的问题155
(四)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工作的建议156
八、刑事和解工作156
(一)法律规定156
(二)刑事和解工作运行情况157
(三)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157
(四)完善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158
关于对我省检察机关近年来非法证据排除情况的调查报告160
一、我省检察环节证据合法性审查的整体情况及特点160
二、该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62
(一)“非法证据”界定难162
(二)“非法证据”调查难163
(三)“非法证据”证明难164
(四)“非法证据”排除难165
三、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几点思考166
(一)认识和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166
(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168
(三)建议完善法律、司法解释和相关工作制度173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研究176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状况176
二、影响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开展的原因分析178
(一)“严打”思维的惯性及人权保障意识的不足178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增强180
(三)羁押替代性措施的控制力不足182
(四)相关的检察管理没有同步跟进184
三、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途径185
(一)更新司法理念,强化人权保障意识186
(二)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规则188
(三)完善羁押替代措施,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拓展空间190
(四)完善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相配套的检察管理机制193
结论194
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研究195
一、引言195
二、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的含义及特征196
(一)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的含义196
(二)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的特征196
三、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应用197
四、网络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的构建200
(一)创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网络共享200
(二)构建侦查技术和技术侦查机制,提升侦查力202
(三)创建电子证据运用机制,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新的证明方式204
(四)开辟网络反腐阵地,探寻职务犯罪新线索205
结语206
检察建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以河南省某市检察建议工作开展情况为切入点207
一、检察建议运用现状207
(一)应用范围广,增长幅度大207
(二)回复率高,社会认可度较高208
(三)两极分化严重,“多发”与“少发”并存208
(四)建议对象集中,法律监督类建议多,社会综合治理类建议少209
(五)个案检察建议多,类案检察建议少210
二、实践中检察建议存在的问题210
(一)缺乏法律“支撑”,影响检察建议的权威性210
(二)定位不清晰,影响适用检察建议的积极性210
(三)督促措施乏力,制约检察建议监督的力度211
(四)文书质量不高,制约检察建议的效果211
(五)内外部配套机制不完善,影响检察建议规范化212
(六)考核制度不合理,影响检察建议的适用213
三、完善检察建议工作的对策214
(一)完善立法规定,确定法律地位215
(二)端正思想,激发干警能动性215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化216
(四)多措并举,提高文书质量216
(五)完善制约督促,加强建议落实217
(六)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工作全面开展218
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研究219
引言219
第一章 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概述220
一、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基本内涵220
(一)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概念220
(二)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220
(三)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特征221
二、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价值分析221
(一)实体价值——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221
(二)程序价值——构筑权力的有效制约222
(三)目的价值——实现刑罚的根本功能222
三、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历史沿革及比较法分析222
(一)我国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222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制度225
第二章 我国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制度问题评析226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227
(一)缺乏系统性,存在矛盾和冲突227
(二)监督方式单一,力度不强227
(三)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228
二、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229
(一)检察机关参与度低,监督存在盲区和空白229
(二)检察机关监督手段有限,监督效果不理想230
(三)检察机关对庭审活动缺乏实体监督,容易流于形式231
第三章 刑罚变更执行检察监督的完善232
一、法律规范的完善233
(一)确立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裁定的抗诉权233
(二)赋予检察机关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审核权233
(三)赋予检察机关随时介入刑罚变更执行过程的监督调查权234
二、工作机制的完善234
(一)转变监督方式,建立同步监督工作机制234
(二)规范监督程序,明确各个环节的监督重点234
(三)精细监督内容,突出三类犯罪的监督235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监督主体自身的能力236
职务犯罪二审改判研究238
一、职务犯罪二审改判案件的基本情况238
(一)改判的基本特点239
(二)改判的基本类型242
(三)职务犯罪二审改判案件检法之间的主要分歧点243
二、职务犯罪二审改判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45
(一)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45
(二)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46
(三)审判机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47
三、解决二审职务犯罪案件改判存在问题的建议249
(一)解决侦查部门存在问题的建议249
(二)解决审查起诉部门存在问题的建议250
(三)解决审判机关存在问题的建议252
结语254
未成年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255
一、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的国外法律规定及作用256
(一)国外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的法律规定及成功经验256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的重要作用258
二、我国检察机关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的现状及必要性260
(一)我国检察机关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的现状260
(二)检察机关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的应当性、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262
三、心理干预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程序设计263
(一)开展心理初诊,把脉未成年人心理问题264
(二)实施心理调查,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及人格形成因素265
(三)进行心理测量,量化分析主观心理266
(四)进行诉前心理矫治,干预心理危机268
(五)健全考察帮教制度,“私人定制”帮教方案270
(六)建立第三方出庭机制,为量刑提供参考依据271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构建与完善273
第一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基本理论273
一、刑事强制医疗之概念界定273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概念界定及其特征274
(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概念界定274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特征274
三、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基本原则275
第二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域外考察277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考察277
(一)德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277
(二)俄罗斯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278
二、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考察279
(一)英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279
(二)美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281
第三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282
一、启动程序283
二、审理程序283
三、执行程序284
四、监督程序285
(一)对审理程序的监督286
(二)对执行程序的监督286
五、复议程序287
第四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反思与完善288
一、鉴定程序288
二、启动程序289
(一)扩大适用对象范围289
(二)适用条件明确化290
(三)完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292
三、审理程序296
(一)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权的归属296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297
四、执行程序299
(一)执行场所的完善299
(二)定期评估制度的完善300
五、监督程序301
(一)对公安局不当移送案件的处理301
(二)对临时性保护性措施的监督302
(三)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302
(四)派驻检察制度的完善303
六、复议程序303
(一)建立上诉审制度303
(二)救济模式的转变304
结语305
关于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作用的实证研究306
一、强化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的价值需求306
(一)强化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的历史进程306
(二)强化检委会业务指导职能的现实需要307
(三)强化检委会业务指导职能的必然要求308
二、当前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作用弱化的主要表现308
(一)混淆与党组会、院务会职责界限309
(二)检委会委员构成不合理、素质不高309
(三)检委会忽视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309
(四)检委会对全局性问题研究不多309
(五)检委会业务决策职能发挥不充分310
(六)检委会业务指导能力欠缺310
(七)检委会例会制度执行不到位310
(八)办事机构没有发挥好指导作用310
三、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311
(一)检委会行政化影响了指导的专业性311
(二)研究具体案件过多影响指导职能发挥311
(三)检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不明确312
(四)检委会对宏观业务指导职能不够重视312
(五)办事机构人员少、事务多、无暇顾及312
(六)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和制度不健全312
(七)检委会信息传递、反馈渠道不畅312
(八)检委会决定的效果和质量不高313
四、强化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的实践探索313
(一)保障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的制度已基本确立313
(二)努力探索强化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的有效途径313
(三)不断优化检委会对检察业务管理的决策指导314
(四)专家咨询制度为检委会议事提供高质量的参谋314
五、强化检委会宏观业务指导职能的对策措施315
(一)厘清检委会与党组会、检察长办公会关系315
(二)加强检委会对检察业务管理的指导315
(三)明确检委会审议重点,提炼宏观业务指导成果316
(四)加强检委会委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316
(五)提高检委会把握全局和发挥宏观指导能力317
(六)建立业务问题动态反映机制和指导性案例制度317
(七)强化检委会委员学习培训和绩效考核工作318
(八)完善检委会宏观指导有助于主任检察官改革319
刑法个罪研究323
风险社会视野中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研究323
第一章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刑法范式转化323
一、风险社会概述323
二、风险社会之刑法范式转化324
(一)范式以及法学研究之范式转移324
(二)传统社会刑法保护范式325
(三)风险社会刑法保护范式326
三、风险社会之刑事责任根据问题326
四、风险社会之刑事违法根据问题327
第二章 风险社会语境中食品安全概述328
一、风险社会语境中的食品安全解读328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成因分析329
(二)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必要性329
二、风险社会语境中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原则330
(一)宽严相济原则330
(二)法益提前保护原则331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之现状及其刑事立法332
一、我国食品犯罪之现状332
二、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之立法现状333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333
(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335
(三)食品监管渎职罪336
第四章 风险刑法理论视野中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之困境及因应338
一、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存在的缺陷338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体系不统一338
(二)我国现有食品犯罪罪名体系存在的问题339
(三)传统因果关系在食品安全犯罪认定中的困境340
(四)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体系缺乏有效性340
(五)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立法不足与适用困境341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完善341
(一)构建食品安全犯罪附属刑法体系341
(二)重构食品安全犯罪罪名体系343
(三)适度淡化食品安全犯罪因果关系证明责任345
(四)完善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体系348
(五)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完善建议351
结语353
非法经营罪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354
一、非法经营罪的扩张354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修改补充354
(二)相关司法解释355
(三)具体的司法适用中,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的行为358
二、非法经营罪的理论分析359
(一)非法经营罪的客体361
(二)非法经营罪的客观方面363
三、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367
(一)《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正案(七)》)颁布后的非法传销行为与组织领导传销罪的关系367
(二)超越许可范围的经营行为368
(三)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行为370
(四)无学历教育办学资质,擅自招生,设置专业并收取费用,进行经营性办学活动行为370
(五)收取医保卡,划卡套取各种药品后进行销售的行为是否属于非法经营372
(六)民间高利贷是否属于非法经营373
(七)非法经营行为与无证经营、无照经营行为的界限375
(八)非法经营保安业务是否属于非法经营377
(九)城市违法建设出售行为是否属于非法经营378
寻衅滋事罪若干问题研究380
一、寻衅滋事罪的本质特征380
(一)寻衅滋事罪的历史演化380
(二)寻衅滋事罪的本质特征381
二、寻衅滋事罪的行为类型386
(一)殴打型寻衅滋事罪386
(二)挑衅型寻衅滋事罪390
(三)强取型寻衅滋事罪394
(四)哄闹型寻衅滋事罪397
三、寻衅滋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401
(一)关于共同寻衅滋事中造成他人死亡、重伤的定罪问题402
(二)关于寻衅滋事罪实行犯的实行过限问题404
(三)关于寻衅滋事罪承继的共犯问题406
四、寻衅滋事罪的刑事责任及立法完善408
(一)寻衅滋事刑事责任的认定408
(二)准确把握“纠集”与“多次实施”408
(三)应当完善罚金刑409
检察人才培养研究413
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研究413
一、试行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概述413
(一)探索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面临的形势414
(二)当前新任检察人员的培训要求414
(三)当前新任检察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415
二、比较国外预备检察官的做法及经验借鉴419
三、探索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21
(一)探索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的必要性421
(二)探索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的可行性422
四、我省试行一年期预备检察官训练制度的初步设想42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25
(二)方法步骤425
(三)保障措施426
(四)探索预备检察官制度与当前法律规定的衔接427
团队式教学与检察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优化问题研究429
一、“团队式教学”概述429
(一)公诉实训的精髓就是倡导“团队式教学”模式429
(二)开展“团队式教学”的理论依据430
(三)“团队式教学”的特点432
二、检察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433
三、“团队式教学”在促进检察教育培训师资优化培养过程中的作用437
(一)“团队式教学”为实现培训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437
(二)“团队式教学”重视培训需求调研机制和导向作用,增强培训效果的针对性437
(三)“团队式教学”将若干培训要素有机结合,为优质培训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有效破解当前检察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438
(四)“团队式教学”对受训学员团队的组建要求,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能很好地解决学员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439
(五)团队式教学能促使教师突破专业限制,以多视角、综合性学科知识为支撑开展合作439
四、尝试“团队式教学”,优化检察教育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441
(一)组建培训项目管理团队,拟订工作方案,试行培训教学一体化模式441
(二)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开展“团队式教学”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为“团队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平台442
(三)尽快完善全省检察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整合检察培训师资力量443
(四)举办检察师资培训班,推广“团队式教学”理念444
(五)以2014年省院调研课题的合作开发为良好开端,以科研课题带动培训课程的开发445
检察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46
一、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446
(一)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446
(二)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447
(三)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448
二、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451
(一)学历教育层次低,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452
(二)专业设置特色不够突出454
(三)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够455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优化程度不够456
(五)评价制度不健全,体系有待完善457
三、检察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458
(一)建立具有检察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458
(二)建立服务检察工作需要的专业体系460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463
(四)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467
(五)健全检察类高校人才评价制度468
热门推荐
- 561397.html
- 1736173.html
- 770122.html
- 453770.html
- 2444232.html
- 2462088.html
- 3326340.html
- 1079744.html
- 1941566.html
- 3378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7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3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9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74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