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诈骗罪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金融诈骗罪研究
  • 李邦友,高艳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161558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金融-诈骗-犯罪-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融诈骗罪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金融诈骗罪及其刑事立法问题研究1

第一节 金融诈骗罪概述1

一、金融制度概述1

二、金融诈骗罪的现状与成因5

第二节 金融诈骗罪刑事立法原理——刑法介入金融的必要性与有限度性9

一、必要性9

二、有限度性11

第三节 我国金融诈骗罪立法思维评价14

一、结果犯的弊端14

二、行为犯立法模式的采纳15

三、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与反思17

第四节 金融诈骗罪立法完善19

一、细化式叙明罪状反思19

二、罪状术语修改20

三、补充罪名22

四、法定刑设置评价23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构成要件26

一、金融诈骗罪的概念26

二、金融诈骗罪的客体28

三、金融诈骗罪的主体——金融机构可否成为主体34

四、金融诈骗罪的主观方面36

五、金融诈骗罪的客观方面41

二 集资诈骗罪研究47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概述47

一、非法集资产生的必然性47

二、集资诈骗罪的现状与原因49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立法思维探讨51

一、本罪的刑事立法原理51

二、本罪的刑事立法进步54

三、本罪刑事立法的需完善之处57

二、本罪的客体65

一、本罪的概念65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的概念、客体、主体65

三、本罪的主体67

第四节 集资诈骗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71

一、本罪“使用诈骗方法”的特殊性71

二、“非法集资”的理解75

三、集资诈骗的常见表现形式77

第五节 集资诈骗罪主观方面疑难问题探讨79

一、本罪规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否必要79

二、非法占有目的是否为本罪独有80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81

第六节 集资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84

一、本罪与集资纠纷、乱集资等违法行为的界限84

二、本罪与相似罪的界限86

三、本罪罪数问题88

一、本罪数额的认定90

第七节 集资诈骗罪刑罚适用研究90

二、本罪的刑罚适用93

三 贷款诈骗罪研究95

第一节 贷款诈骗罪概述95

一、贷款的概念及其种类95

二、贷款的程序规则96

三、借款人资格、条件98

四、贷款诈骗罪的现状与成因99

第二节 贷款诈骗罪刑事立法比较与评述102

一、西方刑事立法模式特点与评价102

二、本罪刑事立法评价106

第三节 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客体、主体110

一、本罪的概念110

二、本罪的客体112

三、本罪的主体——单位骗贷问题研究114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121

第四节 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方面121

二、本罪事后故意的处理128

第五节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130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130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131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132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133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134

六、本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136

第六节 贷款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141

一、本罪与借贷纠纷的界分141

二、本罪与相似罪的界分142

三、本罪罪数问题143

第七节 贷款诈骗罪刑罚适用研究146

一、本罪的法定刑档次与标准146

二、本罪数额的认定147

四 票据诈骗罪研究149

第一节 票据诈骗罪概述149

一、票据的概述149

二、票据的分类与功能152

三、票据诈骗罪的现状与成因154

第二节 票据诈骗罪立法思维探讨157

一、本罪的刑事立法原理157

二、本罪的立法完善162

第三节 票据诈骗罪的概念、客体、主体166

一、本罪的概念166

二、本罪的客体169

三、本罪的主体172

第四节 票据诈骗罪的客观方面172

一、使用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172

二、使用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兼谈作废票据的范围176

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179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182

五、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186

六、本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191

第五节 票据诈骗罪主观方面特征197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197

二、对本罪“明知”的理解198

三、对本罪故意的理解202

第六节 票据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204

一、骗取汇票的行为定性204

二、使用空头支票、无资金保证的票据的行为定性205

三、倒卖、挂失止付、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作废票据等是否属于“使用”206

四、虚构商品交易办理汇票贴现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定性208

五、本罪罪数问题209

第七节 票据诈骗罪刑罚适用215

一、结算的概念与分类217

第一节 金融凭证诈骗罪概述217

五 金融凭证诈骗罪研究217

二、金融凭证诈骗罪的现状与对策218

三、本罪刑事立法评价220

第二节 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概念、客体、主体225

一、本罪的概念225

二、本罪的客体227

三、本罪的主体特征229

第三节 金融凭证诈骗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230

一、本罪常见法定行为对象释义230

二、“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争议231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非银行结算凭证的行为定性236

四、对本罪“使用”的理解237

五、冒用他人的银行结算凭证的行为定性239

六、使用作废的银行存单诈骗的行为定性241

七、伪造、变造的银行结算凭证的理解243

一、“依照前款规定处罚”研究244

第四节 金融凭证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244

二、本罪与相似行为的界分248

三、本罪罪数问题249

第五节 金融凭证诈骗罪刑罚适用研究251

六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253

第一节 信用证诈骗罪概述253

一、信用证的产生及其功能253

二、信用证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运作程序254

三、信用证的主要种类255

第二节 信用证诈骗罪的立法思维与立法功能探讨257

一、信用证诈骗罪的刑事立法原理257

二、信用证产生的背景——回顾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261

三、我国特有的国际贸易制度对信用证诈骗罪的影响——兼谈刑法第195条的功能263

第三节 信用证诈骗罪的概念、客体和主体267

一、本罪的概念267

二、本罪的客体268

三、本罪的主体273

第四节 信用证诈骗罪的客观方面274

一、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274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276

三、骗取信用证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277

四、以其他方式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279

五、本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280

第五节 信用证诈骗罪的主观方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探析284

一、聚讼与争议284

二、辨析与疏理286

三、症结与实质289

第六节 信用证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293

一、本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293

二、“骗取信用证”的行为达到何种程度可定罪296

三、本罪的罪数问题297

一、本罪设置死刑的辨析300

第七节 信用证诈骗罪刑罚适用研究300

二、本罪的刑罚适用303

七 信用卡诈骗罪研究305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罪概述305

一、信用卡的诞生与在中国之特色305

二、信用卡的功能与分类310

第二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312

一、各种观点评价312

二、本罪概念探讨——抛弃法定犯的表述方式313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客体、主体317

一、各种学说评析317

二、本罪客体探讨318

三、本罪的主体——兼谈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完善321

第四节 本罪的客观方面之一——涉假型信用卡诈骗322

一、本罪客观方面概论322

二、使用伪造的信用卡325

三、使用作废的信用卡326

四、冒用他人的信用卡328

五、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及冒用信用卡疑难问题分析329

第五节 本罪客观方面之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340

一、恶意透支概述341

二、法定要件疑难问题探讨344

三、骗领信用卡后恶意透支如何定性352

第六节 盗窃并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性质分析357

一、理论聚讼357

二、争议评析与司法对策359

三、盗窃并使用信用卡的司法认定析疑362

第七节 信用卡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368

一、拾得信用卡和密码后在自动柜员机上取款的行为定性368

二、拾得他人信用卡拒不归还的行为是否可定为侵占罪370

三、单位持卡人擅自使用单位卡的行为定性371

二、认定本罪数额时是否计算利息373

一、本罪的量刑档次373

第八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刑罚适用373

八 有价证券诈骗罪研究375

第一节 有价证券概述375

一、证券与有价证券375

二、刑法保护的有价证券377

第二节 有价证券诈骗罪立法思维探讨379

一、本罪立法原理379

二、有价证券诈骗罪立法思维之不足380

三、本罪的立法与司法解释完善382

第三节 本罪的概念与构成特征384

一、本罪的概念384

二、本罪的客体评述385

三、本罪客体——以国家信用为核心的国债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权387

四、本罪的客观方面390

五、本罪的主体——兼谈单位犯本罪的处理394

六、本罪的主观方面——是否要求“明知”396

第四节 有价证券诈骗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40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400

二、“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的范围401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外国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行为定性402

四、使用假冒国家名义制作的有价证券进行诈骗的行为定性405

五、使用失效、作废的国家有价证券的行为定性410

六、使用伪造、变造的地方政府债券的行为定性412

七、倒卖国家有价证券的行为定性413

八、内部工作人员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有价证券兑换现金的行为定性413

九、本罪罪数问题417

第五节 有价证券诈骗罪刑罚适用研究422

一、本罪量刑档次422

二、本罪数额的认定422

第一节 保险诈骗罪概述425

一、保险诈骗罪的源起与演进425

九 保险诈骗罪研究425

二、保险诈骗罪的现状与成因427

第二节 保险诈骗罪立法思维探讨430

一、保险诈骗罪刑事立法比较与评述430

二、我国保险诈骗罪刑事立法的优点431

三、我国保险诈骗罪刑事立法需完善之处433

第三节 保险诈骗罪的概念434

一、保险欺诈的含义434

二、保险诈骗罪的概念437

三、保险欺诈与保险诈骗罪的界分438

第四节 保险诈骗罪的客体439

一、本罪主要客体——保险运作制度439

二、本罪次要客体——诚信制度441

第五节 保险诈骗罪的客观方面443

一、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443

二、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445

三、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46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47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448

六、本罪客观方面疑难问题分析449

第六节 保险诈骗罪的主体454

一、问题提出454

二、本罪特殊主体否定论455

第七节 保险诈骗罪疑难司法问题探讨462

一、本罪共同犯罪问题462

二、本罪着手的司法认定468

三、本罪既未遂形态的司法认定471

四、本罪的罪数问题473

五、本罪的主观方面475

第八节 保险诈骗罪的刑罚适用476

一、对自然人犯罪的刑罚适用476

二、对单位犯罪的刑罚适用477

后记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