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 中 1840年-1949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通史 中 1840年-1949年
  • 孙健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2953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450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25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通史 中 1840年-1949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中国原始公社制度(远古—公元前21世纪)13

第一章 原始人群15

第二章 中国母系氏族制度29

第三章 中国父系氏族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及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46

第二编 中国奴隶制度——从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71

第四章 中国奴隶制的特征71

第五章 夏代奴隶制经济(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87

第六章 商代奴隶制经济(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106

第七章 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解体(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191

第三编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从战国到清代鸦片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265

第八章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265

第九章 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解体与封建关系的产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285

第十章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19

第十一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迟缓发展 (公元220年—581年)365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公元581年—960年)399

第十三章 宋代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公元960年—1279年)442

第十四章 辽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公元916年—1368年)482

第十五章 明代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公元1368年—1644年)516

第十六章 清代的封建经济(公元1644年—1840年)560

前言605

第四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出现(1840年—1894年)633

第十七章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635

第十八章 鸦片战争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681

第十九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及其占领区经济的性质712

第二十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743

第五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894年—1927年)817

第二十一章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的扩张819

第二十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852

第二十三章 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910

第二十四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949

第六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1927年—1949年)977

Ⅰ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1927年—1937年)979

第二十五章 1927年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三省的侵占与掠夺979

第二十六章 1927年—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几项重要经济措施1009

第二十七章 国民党统治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1028

第二十八章 抗日战争前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058

第二十九章 抗日战争前的中国农村经济1075

第三十章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出现1111

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1937年—1945年)1179

第三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与关内地区的经济掠夺1179

第三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1205

第三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中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壮大1262

Ⅲ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经济(1945年—1949年)1288

第三十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势力大举侵入国民党统治区1288

第三十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接收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1301

第三十六章 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1315

第三十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1328

〔附〕中国近代经济史重要统计资料选录1351

前言1451

第七编 国民经济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1949年—1957年)1462

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1464

第三十八章 解放前夕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1464

第三十九章 肃清外国在华特权势力,没收官僚资本1470

第四十章 土地改革的完成1485

第四十一章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494

第四十二章 调整工商业1507

第四十三章 各项经济事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522

Ⅱ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1549

第四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49

第四十五章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63

第四十六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及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1578

第四十七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1593

第四十八章 “一五”时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609

第四十九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小结1632

第八编 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1958年—1976年)1658

Ⅰ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年—1965年)1660

第五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660

第五十一章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及其反复1687

第五十二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执行1711

第五十三章 国民经济继续调整1733

第五十四章 “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1754

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年—1976年)1762

第五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1762

第五十六章 两次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1775

第五十七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三线建设及经济体制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799

第五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1814

第九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民经济(1976年—90年代初)1835

第五十九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的出现1837

第六十章 伟大的转折1851

第六十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1875

第六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1906

第六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新探索1938

第六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对外开放1969

第六十五章 治理整顿方针的推行与“七五”计划的完成1998

第六十六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1991年—2000年)及“八五”计划纲要的提出2031

第六十七章 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065

第十编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民经济(1992年—2000年)2125

第六十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2127

第六十九章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2140

第七十章 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2151

第七十一章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167

第七十二章 放开国有小型企业2188

第七十三章 中国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2197

第七十四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209

第七十五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220

第七十六章 健全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工程2240

第七十七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2260

第七十八章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2285

第七十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领域中的尖锐斗争2293

第八十章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316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重要统计资料选录2329

前言1

第一编 中国原始公社制度(远古—公元前21世纪)13

第一章 原始人群15

第一节 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出现15

第二节 中国原始人群的社会生活22

第二章 中国母系氏族制度29

第一节 中国氏族制度的出现29

第二节 中国母系氏族的发展35

第三章 中国父系氏族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及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46

第一节 中国父系氏族的出现与发展46

第二节 中国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56

第二编 中国奴隶制度——从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69

第四章 中国奴隶制的特征71

第一节 关于奴隶制的理论问题72

第二节 中国奴隶制度的特征78

第五章 夏代奴隶制经济(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87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与社会生产87

第二节 夏代奴隶制的特点98

第六章 商代奴隶制经济(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106

第一节 商族的起源与发展及对商代社会经济状况的估计106

第二节 商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邑(附述商代的都城——大邑)116

第三节 商代的农业生产127

第四节 商代的土地制度134

第五节 商代主要生产者的社会身份150

第六节 商代的手工业、畜牧、渔猎和交换关系165

第七节 商代的奴隶制国家187

第七章 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解体(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191

第一节 周灭殷及其“封建”191

第二节 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210

第三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216

第四节 西周时代的贡、助、彻制度230

第五节 西周时代的手工业生产和交换关系240

第六节 西周社会的奴隶问题253

第七节 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中国奴隶制解体征候的出现259

第三编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从战国到清代鸦片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263

第八章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265

第九章 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解体与封建关系的产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28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28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291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306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与社会改革311

第十章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19

第一节 秦王朝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及其经济措施319

第二节 汉代封建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330

第三节 汉代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关系334

第四节 汉代赋税徭役制度338

第五节 汉代的手工业、商业货币制度342

第六节 汉代的土地问题与东汉末年社会经济的崩坏359

第十一章 三国魏普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迟缓发展(公元220年—581年)365

第一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关系366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382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和货币关系390

第四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396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公元581年—960年)399

第一节 隋代的社会经济400

第二节 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408

第三节 唐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21

第四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439

第十三章 宋代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公元960年—1279年)442

第一节 宋代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443

第二节 宋代的地租与赋税451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456

第四节 宋代的手工业460

第五节 宋代的商业与货币468

第十四章 辽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公元916年—1368年)482

第一节 辽、金统治下的北中国经济482

第二节 元代的社会经济495

第十五章 明代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公元1368年—1644年)516

第一节 明代土地制度517

第二节 明代赋役制度524

第三节 明代的手工业、商业和货币529

第四节 明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538

第十六章 清代的封建经济(公元1644年—1840年)560

第一节 清朝入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及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560

第二节 清代的土地所有制565

第三节 清代的租佃关系与地租569

第四节 清代的赋役制度576

第五节 清代的商业和货币制度578

第六节 清代对外贸易584

第七节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及其所受到的限制和阻碍588

前言605

第四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出现(1840年—1894年)633

第十七章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635

第一节 清朝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经济关系635

第二节 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648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和中外经济关系660

第十八章 鸦片战争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681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独立主权的破坏681

第二节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得的经济特权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694

第十九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及其占领区经济的性质712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712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714

第三节 太平天国占领区内的经济情况722

第四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封建剥削关系的加强733

第二十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743

第一节 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743

第二节 清政府所经营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777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801

第四节 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810

第五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894年—1927年)817

第二十一章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的扩张819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攫取经济特权819

第二节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827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843

第二十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852

第一节 北洋军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852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860

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时期的发展880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的兴起与发展902

第二十三章 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910

第一节 中国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保持910

第二节 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920

第三节 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对农村的搜刮与农村经济的破坏941

第二十四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949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94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957

第六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1927年—1949年)977

Ⅰ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1927年—1937年)979

第二十五章 1927年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三省的侵占与掠夺979

第一节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979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三省的侵占与掠夺995

第二十六章 1927年—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历实行的几项重要经济措施1009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关税自主政策1010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所实施的币制改革(法币政策)1015

第二十七章 国民党统治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1031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1031

第二节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1049

第二十八章 抗日战争前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058

第一节 1927年—1931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059

第二节 1931年—1935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1066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1071

第二十九章 抗日战争前的中国农村经济1075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农村经济政策1075

第二节 抗日战争前中国农村中的土地占有关系与经营形式1077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中国农村中的剥削关系1086

第四节 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1088

第五节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1092

第三十章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出现1111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中土地革命的开展1112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136

第三节 根据地中工商业的发展1144

第四节 根据地中财政金融制度的建立1165

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1937年—1945年)1179

第三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与关内地区的经济掠夺1179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1180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的经济掠夺1191

第三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1205

第一节 抗战初期工业内迁1206

第二节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地区工业的发展1212

第三节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所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1219

第四节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经济1226

第五节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展和膨胀1234

第六节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工业发展的特点与抗战后期经济的衰退1244

第三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中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壮大1262

第一节 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1263

第二节 大生产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1267

第三节 工商业的发展1271

第四节 根据地的财政和金融1278

Ⅲ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经济(1945年—1949年)1288

第三十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势力大举侵入国民党统治区1288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种种特权1288

第二节 美国经济势力的侵入1292

第三十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接收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1301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接收1301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1306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1315

第一节 财政金融的破产1315

第二节 工商业的破产1319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大破坏1322

第四节 人民生活恶化民主运动高涨1326

第三十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1328

第一节 解放区内土地改革的进行1329

第二节 解放区内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333

第三节 解放区内工商业的发展1334

第四节 解放区内的财政与金融1339

〔附〕 中国近代经济史重要统计资料选录1351

前言1451

第七编 国民经济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1949年—1957年)1462

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1464

第三十八章 解放前夕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1464

第一节 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1464

第二节 解放前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1465

第三十九章 肃清外国在华特权势力,没收官僚资本1470

第一节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势力1471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14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中的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1480

第四十章 土地改革的完成148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1485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1489

第四十一章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494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和采取的坚决措施1494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502

第四十二章 调整工商业1507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工作1507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1512

第四十三章 各项经济事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522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522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1534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541

Ⅱ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1549

第四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49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549

第二节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56

第四十五章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63

第一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道路1563

第二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66

第四十六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及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1578

第一节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78

第二节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84

第三节 国家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1587

第四十七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1593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15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1599

第四十八章 “一五”时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609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1609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1616

第三节 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623

第四十九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小结1632

第一节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632

第二节 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1636

第三节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反思1650

第八编 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1958年—1976年)1658

Ⅰ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年—1965年)1660

第五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66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661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1666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1680

第五十一章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及其反复1687

第一节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的初步纠正1687

第二节 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1697

第五十二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执行1711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初步执行17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大幅度调整的展开1717

第五十三章 国民经经济调整173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初步调整取得的成果与继续调整的决策1733

第二节 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指导工作中“左”倾思想的抬头1737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1748

第五十四章 “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1754

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年—1976年)1762

第五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176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经济根源176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1767

第五十六章 两次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1775

第一节 新的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1775

第二节 全面整顿给经济带来的转机与所遭受的挫折1788

第五十七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二线建设及经济体制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799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79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变动1804

第五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181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181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182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1826

第九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民经济(1976年—90年代初)1835

第五十九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建设中“左” 失误的出现183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837

第二节 经济工作中“左”的失误的出现1843

第六十章 伟大的转折1851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指导方针的确定1851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及其实施185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再调整1862

第六十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1875

第一节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总体设计1875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881

第三节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1895

第四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1901

第六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1906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1906

第二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1923

第六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新探索1938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1938

第二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1951

第六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对外开放1969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969

第二节 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事业1987

第三节 全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1995

第六十五章 治理整顿方针的推行与“七五”计划的完成1998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出现与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及初步实行1998

第二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继续执行2001

第三节 “七五”计划的完成2010

第四节 建国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24

第六十六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1991年—2000年)及“八五”计划纲要的提出2031

第一节 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2032

第二节 实现90年代主要奋斗目标的基本指导方针2038

第三节 90年代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2042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2060

第六十七章 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065

第一节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65

第二节 转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2075

第三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与完善2080

第四节 股份制试行2082

第五节 加深农村经济改革2095

第六节 进一步扩大经济特区、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事业2105

第七节 继续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加速外贸事业发展2109

第八节 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2113

第十编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民经济(1992年—2000年)2125

第六十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21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过程2128

第二节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2136

第六十九章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2140

第一节 1993年国内经济形势2140

第二节 政府对“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现象的治理2143

第三节 “软着陆”措施的效果2147

第七十章 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2151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2151

第二节 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2154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2158

第四节 推进改组的基本方法和配套措施2162

第七十一章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167

第一节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2167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形式2169

第三节 我国传统企业的公司化改造2173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2177

第五节 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2181

第七十二章 放开国有小型企业2188

第一节 目前国有小型企业的一般情况2188

第二节 国有小型企业改革形式2190

第七十三章 中国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2197

第一节 个体工商业的发展2197

第二节 私营企业的发展2199

第七十四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209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9

第二节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213

第三节 科教兴农2217

第四节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2219

第七十五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220

第一节 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及国家的方针政策2220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与经济相结合2222

第三节 发展高新科学技术2225

第七十六章 健全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工程2240

第一节 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240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2241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2248

第四节 再就业工程2253

第七十七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2260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2261

第二节 中国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抵御2264

第三节 在亚洲金融危机户,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不贬值2267

第四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275

第七十八章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2285

第一节 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2285

第二节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2287

第七十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领域中的尖锐斗争2293

第一节 “两个凡是”问题2293

第二节 姓“社”姓“资”问题2298

第三节 姓“公”姓“私”问题2305

第八十章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20年来历取得的巨大成就2316

第一节 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316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2321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2324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重要统计资料选录23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