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 (德)沃尔夫(Christian Wolff)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4378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导言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3

前言3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7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7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7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8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8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9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9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9

孔子之威望10

孔子学说之命运10

作者的计划10

敬请注意和关心11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11

对反驳的回应12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12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13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13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13

对反驳的回应14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14

何谓自然之力?14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15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16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16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17

真德性来自何处17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17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18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18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19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20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20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21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21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22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22

完善意志的方式23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24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24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25

中国人的至善26

中国人的动机26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28

结论29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31

副校长授予仪式3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注释(1726年)34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34

注释(1)—(5)34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39

注释(6)39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40

注释(7)—(12)40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44

注释(13)44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45

注释(14)—(18)46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48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48

注释(19)—(25)48

孔子之威望52

注释(26)—(31)52

孔子学说之命运57

注释(32)—(33)57

作者的计划58

注释(34)58

敬请注意和关心59

注释(35)60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60

注释(36)—(40)60

对反驳的回应63

注释(41)—(50)63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66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66

注释(51)—(53)66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69

注释(54)—(57)69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74

注释(58)—(60)74

对反驳的回应76

注释(61)—(64)76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77

注释(65)—(67)78

何谓自然之力?80

注释(68)—(73)80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82

注释(74)—(78)82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87

注释(79)—(85)87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93

注释(86)—(89)93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95

注释(90)95

真德性来自何处95

注释(91)96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98

注释(92)—(95)98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99

注释(96)—(102)99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101

注释(103)—(107)101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104

注释(108)—(115)105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106

注释(116)—(118)107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107

注释(119)—(122)108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108

注释(123)—(125)109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109

注释(126)—(127)110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110

注释(128)—(136)110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112

注释(137)—(145)113

完善意志的方式116

注释(146)—(150)117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118

注释(151)—(152)118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119

注释(153)—(156)119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121

注释(157)—(169)121

中国人的至善124

注释(170)—(173)124

中国人的动机125

注释(174)—(176)125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126

注释(177)1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126

注释(178)—(191)1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131

注释(192)—(205)132

结论134

注释(206)—(214)136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139

注释(215)—(216)140

副校长授予仪式140

A本注释142

外国人名索引165

重要概念索引166

中国经典引用、书名、概念及人名索引170

附录1 沃尔夫生平年表172

附录2 沃尔夫作品年表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