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庆通史 第2册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22906386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重庆市-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庆通史 第2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 近代史(下)(1919年至1952年)3
第一章 “五四”时期重庆的社会变化3
第一节 “五四”前后重庆的军阀混战3
一、“五四”前夕的四川军阀割据3
二、“五四”前后的军阀混战3
三、重庆民众遭受的战祸之灾5
第二节 “五四”时期重庆民众的觉醒6
一、学生运动蓬勃发展6
二、爱国斗争掀起高潮8
三、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路10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重庆的影响15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传入重庆15
二、新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16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重庆23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2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的成立27
一、四川各地团组织的分散活动27
二、重庆团地委的建立29
三、重庆地方团的《宣言》和《章程》29
第二节 杨闇公与中国青年共产党的创立32
一、四川最早的中共党员活动32
二、杨闇公与吴玉章等创立中国青年共产党35
三、中国青年共产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39
第三节 重庆团地委的早期活动42
一、传播马列主义42
二、发展团的组织45
三、整顿作风与改组团地委47
第三章 中共重庆地委与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的合作50
第一节 中共重庆地委的建立50
一、四川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发展50
二、中共重庆地委的建立53
第二节 四川国共两党合作局面的形成55
一、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的合作55
二、中国共产党人与四川国民党右派的斗争58
三、四川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及对右派斗争的深入发展61
四、四川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意义64
第四章 四川大革命的高潮及失败66
第一节 重庆民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66
一、以声援“五卅”惨案为主的反帝爱国斗争66
二、声援万县惨案的斗争71
三、重庆革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75
第二节 顺泸起义的爆发及意义79
一、顺泸起义的酝酿79
二、顺泸起义的爆发83
三、顺泸起义的历史意义88
第三节 重庆“三三一”惨案与四川大革命失败90
一、重庆“三三一”惨案的发生90
二、四川大革命运动的失败93
三、“三三一”惨案的历史地位94
第五章 军阀割据及川政统一96
第一节 刘湘割据重庆局面的形成96
一、防区制的形成96
二、以重庆为中心的刘湘割据势力的膨胀99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社会矛盾104
一、经济的掠夺104
二、政治上的镇压109
三、各阶层人民的反抗111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13
一、重庆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13
二、地方实力派立场的转变116
第四节 国民政府统一川政118
一、刘湘“剿共”战争失败118
二、参谋团入川,川政统一120
第六章 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起点127
第一节 重庆建市127
一、重庆建市的条件127
二、重庆建市129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增长133
一、城市工场手工业的新发展133
二、新兴的机器大工业开始出现135
三、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37
第三节 市政建设与基础设施143
第七章 中国的战时首都149
第一节 由内陆工商城市转变为国家政治中心149
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49
二、重庆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151
二、陪都的建立对重庆的影响156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内政158
一、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抗战建国纲领》158
二、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和亲日派的投敌叛国159
三、国民政府的反共政策和三次反共高潮165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167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167
二、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的指挥中心168
三、国民政府对日的战与和171
第四节 人民的贡献与牺牲173
一、川军出川抗日173
二、人民对抗战的积极支持176
三、重庆大轰炸178
第八章 中共代表团在重庆185
第一节 中共中央南方局185
一、南方局的成立和历史演变185
二、南方局的组织机构187
三、南方局的工作和在重庆的活动188
第二节 南方局在渝对外公开机构192
一、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192
二、新华日报社197
三、群众周刊社202
第三节 地方党的重建与发展203
一、地方党组织的重建203
二、地方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204
第九章 抗日民主力量的大汇聚208
第一节 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救亡运动的高涨208
一、各种救亡团体的成立和发展208
二、救亡运动的开展及特点211
第二节 国民参政会213
一、国民参政会的历史发展213
二、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和特点218
三、国民参政会的作用和历史地位221
第三节 抗战时期重庆的民主党派223
一、中间力量的大汇聚223
二、中间力量的发展和新党派的建立228
第十章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历程232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232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232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36
第二节 国共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39
一、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239
二、冲突升级和两党关系的恶化242
三、国共关系趋向缓和246
四、再次危机与新的发展249
第三节 国共关系走向新阶段251
一、关于建立联合政府251
二、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两党合作走向新阶段255
三、美、苏等国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257
第十一章 重庆城市的第二产业(一)——工业概况259
第一节 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和迁渝259
第二节 战时重庆工业主要行业与技术进步263
一、兵器制造业263
二、机器制造业266
三、化学工业268
四、电力电器业270
五、煤炭石油业270
六、建材建筑业272
七、食品业273
八、造纸业274
九、印刷出版文具业274
十、制革业275
第三节 战时重庆部分工业典型分析277
一、钢铁业277
二、棉纺织业284
第十二章 重庆城市的第二产业(二)——工业结构288
第一节 部门结构288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289
第三节 规模结构294
第四节 地域分布结构295
第五节 重庆工业的主要缺陷296
一、电力缺口较大296
二、煤炭不敷供应297
三、能源代用品逐渐缺乏299
第十三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一)——金融业300
第一节 银行、钱庄的增加300
第二节 银钱业资本的扩大305
第三节 银钱业活动的加强与扩大311
第四节 保险与信托业314
一、保险公司314
二、信托公司316
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新的金融网络的形成317
第十四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二)——交通业321
第一节 战时航运业的发展321
一、川江轮运企业的发展322
二、木船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324
三、航道的整治325
四、新航线的开辟326
五、港口码头建设326
第二节 公路事业的规范327
一、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公路事业的初步统一327
二、陪都时期的公路与运输330
第三节 战时联运和驿运333
一、联运333
二、驿运334
第四节 大后方的航空中心335
第五节 民生公司的航运事业338
一、卢作孚和他的“实业救国”思想338
二、民生公司的成立与初期经营339
三、统一川江航运业341
四、战时川江航运的中流砥柱343
五、走向海洋与陷入困境344
第十五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三)——商业347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商业的繁荣347
一、商业规模的扩大347
二、商业资本的扩大349
三、外贸中心地位的上升和外贸额的减少353
四、重庆商业繁荣中的畸形现象356
第二节 重庆商业的部分典型行业357
一、棉货进口业357
二、生丝出口业364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物价与消费366
一、重庆的物价走势366
二、消费与生活370
第十六章 战时重庆城市建设372
第一节 市政建设372
一、城市公路交通372
二、城市供水374
三、城市供电375
四、市区轮渡377
五、电报电话378
六、文教卫生及其他事业379
七、城市减灾防灾379
第二节 重庆城市的市政管理381
一、重庆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381
二、战时重庆人口的膨胀382
三、市产、公用事业的营运与市容管理383
第十七章 战时城市经济社会组织384
第一节 城市经济社会组织的大发展384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经济组织及活动386
一、部分经济组织概要387
二、部分经济组织活动389
第十八章 战时重庆城市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395
第一节 战时工矿业政策和管理体制395
一、实施统制政策396
二、确立工矿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即“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397
三、以国营企业为主,严格界定国营、公营和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398
四、提倡和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400
五、强化经济管理机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400
第二节 战时财政、金融体制的形成404
一、战时的财政体制改革404
二、战时重庆的财政收支状况与财政政策的实施406
三、战时金融体制的调整与金融政策410
第三节 交通管理机构的强化419
第四节 商业管理机构的强化421
一、中央政府对重庆商业的督导421
二、地方政府对重庆商业的管理和指导422
三、商会和同业公会对商业活动的组织与协调422
第五节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全面管制423
一、行政管制423
二、物价管制424
三、物资管制425
第十九章 重庆行政区划与人口变迁426
第一节 重庆建市以来行政区划的调整426
第二节 重庆城市人口变迁429
一、人口迁移429
二、户籍制度430
三、人口数量431
第二十章 重庆经济中心的完全形成与城市近代化435
第一节 工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436
一、重庆工业中心的特点436
二、重庆工业中心的历史地位443
第二节 商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445
一、商业中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445
二、商业中心的形成开始改变了重庆城市的功能446
三、商业中心的形成开始改变了重庆城市性质448
四、重庆商业的发展使重庆成为长江经济链上的重要一环449
第三节 金融中心与城市近代化450
一、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450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452
第四节 交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455
一、交通中心的特点455
二、交通中心的历史作用459
第五节 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特点及历史地位460
一、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特点460
二、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464
第二十一章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演变468
第一节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形成468
一、城市地位的变化468
二、国共合作的背景468
三、人口迁移469
第二节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发展演变471
一、第一阶段:抗日救亡文化时期(1937年7月至1939年1月)472
二、第二阶段:文化演变过渡时期(1939年1月至1941年1月)474
三、第三阶段:抗日民主文化时期(1941年1月至抗战胜利)476
第三节 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基本特点481
一、战斗性481
二、大众化482
三、广泛性484
四、辐射性485
五、高水准486
第二十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繁荣488
第一节 教育488
一、高等教育488
二、中等教育491
三、初等教育4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493
一、哲学、社会科学494
二、自然科学497
三、应用技术498
第三节 文学艺术500
一、诗歌500
二、小说503
三、报告文学与杂文、散文504
四、戏剧505
五、电影508
六、音乐、舞蹈、美术510
第四节 新闻出版512
一、报刊512
二、广播514
三、出版事业515
第五节 图书馆、博物馆及考古事业517
一、图书馆517
二、博物馆与考古519
第六节 体育520
一、抗战期间重庆体育概况520
二、抗战期间重庆体育的主要特点522
第二十三章 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与社会经济的衰败525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525
第二节 严重通货膨胀下商业金融的萧条与市民生活的贫困532
第二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在重庆的衰落和崩溃537
第一节 政治中心的转移——抗战胜利与国府还都53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重庆谈判540
第三节 民主运动的兴起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543
第四节 国民党强化专制统治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547
第五节 旧政权的崩溃与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553
第二十五章 重庆解放557
第一节 刘邓大军挺进西南557
一、解放大西南的战略方针的制定557
二、西南各省的解放560
第二节 刘邓大军解放重庆567
一、解放重庆的战斗567
二、军事接管570
第二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578
第一节 人民政权及各级党政群团组织的建立578
一、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578
二、中国共产党重庆各级组织的建立及发展581
三、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建立582
第二节 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新秩序584
一、肃特剿匪584
二、镇压反革命587
三、解散反动社团588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590
一、推翻延续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590
二、摧毁社会封建势力594
三、禁绝烟毒、娼妓和赌博,改造游民和乞丐596
四、文化、教育、思想界的改造598
第四节 崭新的社会风貌599
一、人民当家作主、平等、协商的政治制度599
二、爱国、奋进、助人的社会新风尚603
第二十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605
第一节 稳物物价与整顿财政金融605
一、解放初期社会经济凋敝、混乱的困境605
二、人民政府整顿社会经济的措施60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612
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主要措施612
二、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主要成就618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620
一、工商业的调整组合620
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621
三、计划经济的雏形624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胜利完成626
附:《重庆通史》评论(摘要)628
再版后记639
热门推荐
- 647569.html
- 3661740.html
- 291246.html
- 2400721.html
- 928449.html
- 2699351.html
- 3549239.html
- 1669619.html
- 128323.html
- 13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1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4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2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7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0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0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07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2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4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