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实现方式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实现方式研究
  • 柳望望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9695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实现方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研究意义2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23

(一)问题的提出24

(二)研究的意义3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7

(一)国内研究现状37

(二)国外研究现状47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48

(一)研究思路48

(二)研究方法50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51

(一)研究的难点51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52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54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54

(一)“大众化”的历史考证54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5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6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区别7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联系72

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79

(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基础79

(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原则88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10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问题的探索102

(一)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03

(二)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05

(三)理论的价值取向要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108

(四)理论的表现形式须具有中国文化的风格和特点110

(五)理论的宣传形式要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111

(六)共产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113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问题的探索115

(一)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进行相应内容的理论教育115

(二)注重教育与群众自教相结合117

(三)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以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119

(四)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机制121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问题的探索122

(一)以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123

(二)以理论通俗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吸引力125

(三)以传播方式的改进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127

(四)以理论成果的转化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128

(五)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方向129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形势和挑战132

一、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要求132

(一)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造成人们心理失衡133

(二)就业压力问题使人们思想困惑和疑虑增多135

(三)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加剧信仰危机136

二、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要求138

(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138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影响143

(三)大众文化的语境148

三、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要求154

(一)信息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权威提出挑战155

(二)信息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手段提出挑战156

(三)信息化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57

第五章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160

一、《大众哲学》:文本建设的范例及启示160

(一)艾思奇与他的《大众哲学》160

(二)《大众哲学》对文本建设的启示164

二、关注现实,构建契合大众需要的内容体系169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设置的逻辑分析169

(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体系181

三、转换话语,创制与公众表达方式相一致的亲近性文本186

(一)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说起186

(二)文本话语系统的调整与建构189

第六章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198

一、思想理论传播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借鉴198

(一)继承思想理论传播教育的优良传统方法199

(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211

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214

(一)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传播教育方法转变214

(二)由集中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传播教育方法转变216

(三)由显性向显性和隐性结合传播教育方法转变218

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载体220

(一)建设立体化宣教平台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20

(二)建设多样化宣教载体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23

第七章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234

一、社会心理在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基础作用234

(一)社会心理的含义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235

(二)社会心理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240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点人群及其社会心理241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点人群242

(二)大众化重点人群的心理特点及其接受规律245

三、构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心理认同基础251

(一)利益认同——心理认同的起点251

(二)制度认同——心理认同的关键254

(三)价值认同——心理认同的核心257

第八章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261

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261

(一)制度的特性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62

(二)创新制度和机制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运行的需要264

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机制优化26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266

(二)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268

三、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组织保证271

(一)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的教育培养27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自身的素质修养274

参考文献2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