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上
  • 张应强,周明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082891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6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8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第一编 素质教育新概念——实践能力培养3

第一章 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基石3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含义3

一、实施实践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3

二、实施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4

三、实践能力培养是革除现行教育弊端的重要措施4

四、实践能力培养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5

五、实践能力培养是向历史的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6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6

一、内在性7

二、基础性7

三、差异性8

四、实效性9

五、综合性10

六、时代性10

七、长期性10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产生与发展10

一、教育概念的反思10

二、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基本实践的关系11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过程12

第二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17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哲学基础1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7

二、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观21

三、现代系统理论23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学基础25

一、人格特征对学业成就的影响25

二、斯佩生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说28

三、内化学说28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学基础30

一、新的教育价值论的形成30

二、教育目的论的转变31

三、教育现代化理念32

第三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渊源35

第一节 生产教育思潮35

一、生产教育思潮的缘起与变迁35

二、民生教育派的活动与主张39

三、职业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43

四、生活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45

五、政府派的生产教育主张48

六、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52

第二节 生活教育思潮55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56

二、生活教育派的基本主张62

三、政府派的生活教育主张70

四、教育界其他人士的生活教育主张73

五、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77

第三节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84

一、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演变过程及其思想渊源85

二、留法俭学会、工读互助团与工读运动87

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与特征93

四、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贡献与评价99

第四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精神103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104

第二节 坚持培养劳动者108

第三节 坚持人才的全面性111

一、体能、智能113

二、活动能力114

三、道德品质115

四、情感、意志116

第四节 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119

第五节 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求123

第六节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126

一、开创进取精神128

二、自主性130

三、协作精神132

四、参与意识135

五、效率感136

第五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和原则138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138

一、确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依据138

二、我国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140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143

一、关于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分类的几种观点143

二、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145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150

一、主体性原则150

二、整体性原则151

三、导向性原则153

四、层次性原则154

五、动态性原则154

第六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156

第一节 教育实践过程的基本理论156

一、教育实践过程的概念156

二、教育实践过程的理论基础157

三、教育实践过程的基本特征160

第二节 教师主体论163

一、教师主体的概念164

二、教师主体思想的演变165

三、教师的主体地位167

四、教师的主体作用168

五、教师主体的劳动特点171

六、教师的主体素质172

第三节 学生主体论174

一、学生主体的实践论基础174

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变量176

第七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客体179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基本理论179

一、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科学涵义179

二、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类型180

三、精神客体的基本特点181

第二节 德育客体和德育实践185

一、德育客体185

二、德育实践192

第三节 智育客体和智育实践201

一、智育客体201

二、智育实践203

第四节 体育客体和体育实践209

一、体育实践的客体即体育内容209

二、体育实践212

第五节 美育客体和美育实践216

一、美育客体216

二、美育实践220

第六节 劳动技术教育客体和劳动技术实践能力培养226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客体227

二、劳动技术实践能力培养228

第八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233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特征233

一、课程标准的综合性233

二、以任务组织、内容与过程结合的教学设计234

三、以学生的学为主线236

四、高品质科学教育课程的标准237

第二节 综合理科238

一、综合理科的提出238

二、综合理科的类型239

三、世界综合理科教育的发展概况240

四、我国的综合理科实践241

第三节 新学科课程243

一、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243

二、新学科的涌现244

三、新学科课程案例245

第四节 主题组合活动246

一、主题组合活动——一种低幼年级教育的新课程246

二、幼儿园主题组合活动案例248

三、小学主题组合活动案例249

第五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250

一、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述250

二、OM活动251

三、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253

第九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255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255

一、认识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255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25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58

四、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特征259

第二节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261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261

二、间接经验的“学”和直接经验的“习”262

三、传授间接经验的基本教学过程264

四、获得直接经验的基本教学过程265

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267

一、科学教育的知识和学生认识过程267

二、以任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268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定位269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271

第十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273

第一节 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计划规定的课程273

一、小学自然常识课273

二、中学物理课274

三、中学化学课275

四、中学生物课277

五、中学地理课278

第二节 选修与活动课279

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279

二、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课280

三、初中科学教育选修课281

四、初中科学教育活动课283

五、高中科学教育选修和活动课284

第三节 校外教育285

一、少年宫的科学教育285

二、少科站的科学教育286

三、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团体288

四、青少年科技竞赛289

第四节 家庭与社会教育290

一、家庭教育中的科学教育290

二、社区教育中的科学教育292

三、社会性青少年科技主题活动293

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294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氛围295

一、青少年科学教育杂志295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书籍297

三、广播电视中的青少年科学教育298

四、社会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氛围299

第十一章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和教训301

第一节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回顾301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01

二、1924年到建国时的教劳结合302

三、建国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04

第二节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教训306

一、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306

二、教劳结合必须与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308

三、必须把技术教育列为教劳结合的主要内容314

四、教劳结合是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316

第二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内容——实践活动课程321

第一章 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321

第一节 国外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321

第二节 我国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323

第二章 活动课程的特点328

第一节 活动与课程329

一、对“活动”的理解329

二、对“课程”的理解330

第二节 活动课程与传统的活动331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法334

第四节 新型活动课程与实用主义活动课程335

第五节 新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336

第三章 活动课程的功能338

第一节 活动课程与课程改革338

第二节 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342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自身发展344

第四章 活动课程的设计347

第一节活动课程的目标347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349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349

三、身体心理素质教育349

四、劳动素质教育349

五、审美艺术教育350

第二节 活动课程的内容351

第三节 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353

第四节 活动课程设计模式354

一、主题深化式354

二、主题辐射式354

三、主题立体式355

第五章 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358

第一节 活动课程教材建设358

第二节 活动课程教学原则359

一、综合性原则359

二、自主性原则360

三、实践性原则360

四、愉悦性原则360

五、开放性原则360

六、异步性原则360

第三节 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360

一、必修活动课361

二、选修活动课(排在周六上午,以业余艺术学校方式进行)361

三、校外实践活动361

第四节 活动课程通用型教学结构362

第五节 活动课教师备课364

第六节 活动课师生角色定位366

一、转变观念366

二、缔结新的师生关系366

三、找准自己的位置367

第六章 活动课程管理369

第一节 活动课程组织管理369

第二节 活动课程教育思想管理370

第三节 活动课程教学常规管理370

第四节 活动课程师资管理371

第五节 活动课程硬环境与软环境管理372

一、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活动课内容373

二、建立校外各类活动基地373

第七章 活动课程的评估374

第一节 活动课程评估的层面374

第二节 对活动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375

一、课程方案评估指标375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评估指标375

三、分类课程评估指标375

四、活动课程实施过程评估376

五、活动课程管理评估指标376

第三节 对学生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的评估376

一、评估原则376

二、评估方法377

三、五种门类评估体系378

第四节 活动课程评价的实质及标准381

一、活动课程指导计划的评价382

二、活动课程指导过程的评价383

三、集体进步的评价383

四、个体发展的评价383

第五节 活动课程评价的步骤和方法384

一、成果展示法385

二、学生自评法385

三、师生民主评议法385

附:活动课程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课: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387

以“童话”为载体使儿童愉快接受思想教育的尝试389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92

生活训练活动中生存意识的培养394

生活训练重在实践399

谈生活训练活动课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402

开设智能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406

数学活动课教学研究410

在智能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18

第三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阵地——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25

第一章 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科技425

第一节21世纪的科技发展425

一、21世纪是高技术世纪425

二、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428

三、数字化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到来430

第二节21世纪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433

一、信息社会化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433

二、国际化社会将高度重视国际教育434

三、成熟化社会将构建终身教育新体系435

四、科技化社会将加强“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436

第三节21世纪我国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37

一、弄清学校科技教育的国际国内大背景437

二、明确学校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作438

三、抓住学校科技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439

第二章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理442

第一节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442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界定442

二、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及其关系444

第二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447

一、科技意识教育447

二、科技知识教育449

三、科学思想方法教育449

四、科学思维训练450

五、科学实践能力培养451

六、科学精神教育451

第三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453

一、启蒙性原则453

二、渐进性原则453

三、兴趣性原则454

四、创造性原则454

五、个性化原则455

六、系统性原则456

七、实效性原则456

八、科学性原则456

第四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45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457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457

三、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458

四、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458

第三章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460

第一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460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课程460

二、学科教学中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63

三、家庭与社会(社区)的科技实践466

四、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活动468

第二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470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实质和特征470

二、学校常用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方法473

三、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实干481

第四章 我国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2

第一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482

一、我国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时期划分482

二、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3

三、封建社会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3

四、我国近现代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3

五、我国当代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4

六、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86

第二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489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489

二、改革课程,体现教育的科技性489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491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教育效果491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92

六、团队活动中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97

第三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498

一、上海市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498

二、山东省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502

三、其他省(市)学校的科技教育544

第四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553

一、“科学实践课”模式553

二、“少儿科学院”模式553

三、“创造科技教育”模式554

四、“产业科技教育”模式554

五、“STS”模式554

六、“多渠道并进”模式555

第四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一)——课外实践活动559

第一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559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559

一、我国的教育方针559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564

三、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568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要手段572

一、正确认识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572

二、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576

第二章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579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579

一、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579

二、怎样贯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581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582

一、什么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582

二、为什么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要坚持引导的方针582

三、怎样贯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引导的方针58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584

一、坚持以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的原则584

二、坚持目的性和教育性的原则584

三、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585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自愿参加的原则585

五、坚持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585

六、坚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原则586

七、坚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原则586

第三章 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588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588

一、思想教育活动588

二、陶冶情操活动589

三、促进学业活动590

四、培养能力活动591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592

一、群众性活动592

二、小组活动593

三、个人活动594

第四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兴趣培养596

第一节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596

一、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596

二、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直接动力598

第二节 学生兴趣的发展与特点601

一、学生兴趣发展的过程601

二、中学生兴趣的特征602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兴趣广泛发展604

一、课外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广阔天地604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稳定兴趣606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组织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606

第五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609

第一节 知识、技能与能力609

一、知识与技能609

二、能力610

三、技能、能力的区别612

第二节 能力的形成613

一、能力与兴趣614

二、能力与创造性活动614

三、能力与个性的发展615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能力的好形式616

一、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兴趣的广泛发展并形成稳定的兴趣617

二、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617

三、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618

第六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审美观的培养620

第一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620

第二节 课内外结合,形成德育的知、情、意、行统一完整的过程621

一、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622

二、课堂教学中德育的一般过程是文道结合、理情交融62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内容626

第四节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审美观629

一、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离不开美育630

二、美育过程的特点630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审美观632

第七章 课外德育活动634

第一节 课外德育活动目标634

第二节 课外德育活动内容636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教育636

二、社会主义方向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637

三、爱国主义教育638

四、集体主义教育641

五、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641

六、法制教育642

七、国情教育643

八、青春期教育644

九、心理健康教育645

十、环境道德教育646

第三节 课外德育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646

一、坚持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646

二、坚持知行统一647

三、坚持对受教育者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648

四、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648

五、坚持调动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649

六、坚持教育影响的系统性与一致性相结合650

第四节 课外德育活动的具体实施651

一、中学生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651

二、中学生课外集体主义教育活动661

三、中学生课外文明礼貌教育活动669

四、中学生课外劳动教育活动677

五、中学生课外纪念日教育活动680

六、中学生课外国防教育活动687

第八章 课外科技活动697

第一节 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儿童、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697

一、科学素质及其构成697

二、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素质701

第二节 课外科技活动目标704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双重目的704

二、科技活动的目标706

第三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708

一、科技小组活动708

二、群众性科学技术普及活动711

第四节 课外科技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715

一、教育性和兴趣性相结合715

二、探索性和量力性相结合715

三、导向性和自主性相结合716

四、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相结合716

五、灵活性和开放性相结合717

第五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具体实施717

一、中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717

二、中学生物理课外实践活动726

三、中学生化学课外实践活动734

四、中学生生物课外实践活动742

第九章 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过程757

第一节 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757

一、什么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757

二、学习书本知识过程的优点759

三、实施这一过程的基本要求760

第二节 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过程765

一、什么是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过程765

二、实施这一活动过程的基本要求767

第三节 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770

一、什么是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771

二、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的优点772

三、实施这一活动过程的基本要求773

第四节 发现学习活动过程777

一、什么是发现学习活动过程778

二、发现学习活动过程的优点778

三、实施这一过程的基本要求780

第十章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784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784

一、知识、技能传授训练辅导法784

二、知识、技能练习辅导法786

三、知识、技能运用辅导法788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中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790

一、讲授法790

二、谈话法791

三、演示法791

四、参观法792

五、实验法792

六、读书指导法79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的选择与创新794

一、依据每一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选择辅导方法794

二、依据活动项目、内容的特点选择辅导方法794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辅导方法795

四、依据学校教育单位的实际及辅导教师的实际选择辅导方法796

第十一章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手段797

第一节 直观教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797

一、直观教具的特征与种类797

二、辅导活动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基本要求799

第二节 光学和视觉类电化教学工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0

一、幻灯机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0

二、投影仪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1

三、电影、电视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3

第三节 音响和听觉类电化教学工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4

一、扩音广播设备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4

二、电唱、录放音设备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5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807

一、电子计算机的优点807

二、电子计算机在辅导活动中使用的基本要求807

第十二章 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810

第一节 课外小组活动810

一、课外小组活动的概念810

二、课外小组活动的特点810

三、课外小组活动的类型及其基本要求812

第二节 课外群众性教育活动815

一、群众性教育活动的概念815

二、群众性教育活动的特点816

三、群众性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基本要求816

第三节 课外个人活动822

一、个人活动的概念及基本特点822

二、组织个人活动的基本要求823

第十三章 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824

第一节 辅导教师工作管理824

一、辅导教师任用和计量管理824

二、辅导教师辅导工作管理826

三、业研组活动管理829

第二节 教务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830

一、期初教务行政工作831

二、经常性教务行政工作833

三、期末教务行政工作834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835

一、教育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概念835

二、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意义836

三、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原则837

四、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方法838

第四节 课外小组活动考查标准842

一、制定课外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必要性842

二、小组活动考查标准与课程标准不同844

三、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内容845

四、编订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程序846

第五节 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根据与标准846

一、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根据846

二、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标准849

第六节 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853

一、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内容853

二、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方法856

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858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一个“特”字8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