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
  • 林家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64168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近代化概念的界定1

二、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1

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20

第一章 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24

一、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前途24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24

孙中山对世情的了解48

在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75

二、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回顾92

孙中山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的评论93

孙中山对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批评105

孙中山对清末“新政”的态度114

第二章 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架构128

一、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产生128

比较国内外不同环境,产生改良祖国的愿望128

欧美、日本近代化的启迪143

香港、澳门社会发展对孙中山的影响179

二、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形成192

《上李鸿章书》与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192

“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的近代化202

“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与近代化思想的形成209

政体演变与民众的调适219

三、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理论架构219

民主政治与社会的转型229

在共和体制下的经济重构237

人的近代化与社会的文明发展245

第三章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的模式253

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近代化模式253

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新政253

“自强求富”的建设方针260

“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282

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近代化模式287

文化层面的变革——“启蒙与新民”由上而下的体制内渐进革新297

君主立宪与社会改良304

清末“新政”的国内外环境314

三、慈禧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新政”近代化模式314

“新政”期间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321

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29

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模式336

社会变革必先变心——转换思想336

“以革命开民智”——启蒙与救亡347

改变政制与改变社会——“双改变”模式356

第四章 孙中山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367

一、政治民主化思想367

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核心367

革命的程序与政权建设375

权能区分学说的实质389

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制398

地方自治学说408

二、政党政治思想419

政党政治思想的演变419

政党的模式与职能430

政党改组与政党联盟444

三、民主法制思想45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与颁布452

“五权宪法”的实质461

国权与民权473

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482

提倡科学种田——“治本于农”491

一、农业近代化思想491

第五章 孙中山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491

整治水道河渠——“人事补天工”499

实现农业机械化——“耕耨有器”508

二、工业近代化思想512

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512

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与“本部工业”521

三、振兴商业的思想532

转变“农本商末”观念532

推行“国政与商政并兴”政策537

“节制资本”与商业发展的误区543

一、在传统与近代之间选择554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维护优良文化传统554

第六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554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调和主张565

文化的出路——融合与互补571

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合一577

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建设同步577

人文精神与科学相互促进586

三、人才的造就593

“学问为立国根本”593

造就人民的公仆602

锻造国格与人格相统一的新型人才609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616

从封建帝制到共和政治的变革616

第七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616

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与统一意识的认同626

反抗侵略与维护国家主权观念的树立634

二、城市的建设与社会结构的变迁641

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设想641

城市功能结构的变迁652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促进658

三、改造国民性与社会的转型664

提高国民素质,树立社会新风664

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设,实现“天下为公”673

建设高度文明的大同理想社会679

主要参考文献687

后记6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