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哲学史 第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瑞璠主编;陈超群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2646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哲学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本卷引言1
第一章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思想1
第一节 孔子2
一、求安重义的理论价值取向2
二、“义”对“仁”和“礼”的贯通作用与“中和”本质7
三、利的分类、取利之道和义利关系19
四、重公利、社会本位和经世致用之学24
五、贵义贱利、重精神轻物利和“为己”之学35
六、融科技知识于德育课程之中的教育内容41
第二节 孟子48
一、辨“义”49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道德、教育基础论60
三、“唯义所在”的道德价值论66
四、道德、知识、利益三位一体的分工学说70
五、“穷达”之分和“为己”之学75
六、孟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和“存心”、“寡欲”的教育方法论81
第三节 荀子87
一、义利观和价值取向88
二、道德教育和理论基础95
三、“先义后利”的功利主义道德教育方法102
四、以礼分利、尚贤使能和教育目标的层次划分106
五、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112
六、导欲论和“心之所可中理”的理性教育原则120
第二章 墨家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与文科、实科并重的教育哲学思想126
第一节 墨子127
一、“便宁无忧”的社会理想及其理论价值取向127
二、重“利”的功利主义和贵“义”的奉献精神130
三、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实学教育136
四、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148
五、尚贤使能和“壹同天下之义”的道德教育过程159
六、义利观的神学基础和具有民间特色的宗教教育163
第二节 论墨家是儒家的支流169
一、阶级局限与儒墨互补169
二、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与相同的社会治理方法171
三、伦理学说方面的异同177
四、外异内同的义利观及其根源181
五、儒墨对教育作用、内容和目的之理解的一致性191
第三章 道家脱俗求真的价值取向与学以求“复其初”的教育哲学思想205
第一节 老子205
一、老子的厌世心态(去俗)与反向思维(归真)205
二、弃俗利、求真义(“宜”)218
三、“上无为”之道德教育和“下自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28
四、平等、独立、冷漠的人际关系241
五、人与物的统一与和谐245
第二节 庄子248
一、庄子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线索及其理论基调252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及其对人生利害的消解255
三、庄子对世俗义利的全面否定与新价值体系的建构272
四、平等自由、自然蒙昧的人伦关系和返璞归真的净化教育291
五、“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认识论和自然主义审美教育305
六、以自然为原则、以审美为目的的劳动教育314
第四章 法家重利求强的价值取向与“壹教”于农战和法治的教育哲学思想326
第一节 商鞅327
一、以农养战、全民皆农的重农思想与农业的教化功能329
二、以战养国、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理论与喜功好战的农战型国民性的养成331
三、功利的激励作用和在上者的导向功能343
四、法治的功用:定名分、促农战和产生军事化的办事效率346
五、法治是廉政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350
第二节 韩非子363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理论与求强用私的价值取向364
二、“利”的内涵和“利”的调控367
三、使民“乐生”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辉379
四、韩非伦理想中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以义制利的价值选择383
五、法制教育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目标、方式、方法和内容的设定400
第五章 秦汉价值观的综合性发展与教育哲学思想的流变418
第一节 秦汉法家的义利观与社会教化思想420
一、秦朝的法治精神与官吏教育421
二、汉初政治与汉代管学429
三、武帝政治与《盐铁论》中的义利、德才之辨452
第二节 黄老之学、“文景之治”与《淮南子》480
一、黄老之学与道、法兼容480
二、“文景之治”的无为政治模式和“自化”、“自正”的社会教化思想487
三、《淮南子》“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的宇宙和谐论及其总体价值取向504
四、《淮南子》圣凡兼顾,“道”、“事”并论的双重价值目标及其教育哲学思想和现实化过程522
五、《淮南子》“遗物反已”、“和而弗矜”的个体修养论与区分圣学、俗学、庸学的教育哲学思想528
六、《淮南子》社会教化三大层次--道德、仁义、刑赏及其功能552
第三节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变迁560
一、从“坑儒”到“尊儒”的艰难历程561
二、董仲舒天人同构和天人相通的宇宙统一论583
三、“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及其价值导向592
四、董仲舒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性“三品”为基础的教育哲学思想599
五、儒学的强化、衰落、反省、叛逆与王充思想承先启后的转折意义606
热门推荐
- 747453.html
- 2542672.html
- 985231.html
- 3710394.html
- 2219447.html
- 2379991.html
- 1325921.html
- 1503856.html
- 73702.html
- 28254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94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8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8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5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3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59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3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