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货币和信用周期考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货币和信用周期考察
  • 于学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869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31页
  • 主题词:货币银行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货币和信用周期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0 导论1

1.1 制度变迁与通货膨胀1

1.2 经济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6

1.3 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11

1.4 为何从改革开放起步15

1.5 结构体系与主要观点16

2.0 旧制度的延续:改革后第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28

2.1 1980年通货膨胀是如何发生的29

2.2 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33

2.3 财政赤字:旧制度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的显著特征36

2.4 本章重要提示39

3.0 制度变迁:不同种类的通货膨胀41

3.1 通货膨胀的两种类型41

3.2 制度性缺损:1984年投资、消费、信贷膨胀的成因45

3.3 1984年“三大膨胀”的情况及后果48

3.4 本章提示50

4.1 1985年开始的紧缩政策到1986年就不理智地放弃52

4.0 制度完善中的政策失误52

4.2 经济增长约束与“软着陆”的提出54

4.3 中央银行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57

4.4 本章重要提示63

5.0 1988年强烈通货膨胀的发生64

5.1 强烈通货膨胀为什么在1988年爆发65

5.2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68

5.3 经济的货币化问题71

5.4 “治理、整顿”政策的实施79

5.5 本章提示81

6.0 制度性复制:1993年为何重演历史83

6.1 “时滞”问题83

6.2 1993年通货膨胀的发生87

6.3 发展中的新问题: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资金拆借市场95

6.4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运用102

6.5 制度性弊端:中央银行年初计划从未实现106

6.6 另一个制度性问题:政治产业周期109

6.7 本章提示111

7.0 制度性变革:实现经济“软着陆”113

7.1 整顿金融秩序的开始及效果113

7.2 1994年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116

7.3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119

7.4 外汇占款与再贷款对经济的不同影响123

7.5 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改变128

7.6 “软着陆”的成功实现132

7.7 总结:实现“软着陆”的经验145

8.0 1998年货币政策效用解析149

8.1 1998年货币政策面临的经济形势149

8.2 1998年货币政策简述152

8.3 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分析158

8.4 1998年下半年形势及财政政策分析163

8.5 总结166

9.0 1999年货币政策研究168

9.1 经济增长困难的成因169

9.2 通货紧缩的形成178

9.3 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加大185

9.4 外汇存贷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193

9.5 本章提示198

10.0 20年货币和信用周期考察的概括性总结200

10.1 制度变迁:20年货币和信用周期考察的描述200

10.2 货币供应量管理:货币和信用周期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06

10.3 中央银行独立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的一般性问题208

10.4 汇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和信用周期波动复杂化210

10.5 通货紧缩:货币和信用周期波动的另一种现象212

10.6 财政赤字:并非引起货币和信用周期波动的根源213

10.7 金融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制度性原因215

10.8 基础货币管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17

附录Ⅰ 主要参考文献220

附录Ⅱ 主要科研成果目录222

后记2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