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训诂原理
  • 孙雍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语文出版社
  • ISBN:7801262131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训诂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训诂学”涵义的二重性1

二、训诂学与词义学3

三、训诂学的理论研究6

第一章 训诂之旨本乎声音9

一、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10

(一)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10

(二)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14

(三)音义关系对字形的多方冲击17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21

(一)用字通假的必然性21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24

三、因声求义的辩证性32

(一)汉字对汉语的影响33

(二)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38

(三)训诂不能脱离用字的一定规范42

第二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46

一、音转义存47

(一)音转的实质47

(二)音转的产生48

(三)音转的基本规律53

(四)音转与汉字57

(五)音转原理的训诂价值60

二、声随义转87

(一)声随义转说的提出88

(二)声随义转说的源流90

(三)换读说94

(四)声随义转说不应否定98

三、异读别义103

(一)“四声别义”的争论103

(二)异读别义与训诂学112

第三章 声义同源117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119

(一)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119

(二)词义的二重性——所指与立意126

(三)名之于实,各有义类133

(四)义类与表象联想律136

(五)命名取象种种139

(六)异物同名144

(七)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150

(一)同源词产生的必然性151

二、同源词151

(二)同源词的判定标准153

(三)同源词与音转169

(四)同源词与汉字172

(五)语源与字源176

(六)语源的推求185

(七)语族与类义195

三、声训208

(一)“声训”名称的提出208

(二)“声训”正名209

(三)声训的性质213

(四)声训源流218

(五)声训条例和义类231

(六)声训的评价244

(一)右文说源流257

四、右文说257

(二)右文现象的形成262

(三)右文说与声训269

(四)音近义通说与右文说273

(五)右文说的研究与评价276

第四章 词义的变化283

一、词义变化的体现及其基本规律283

(一)从所指关系看词义的变化283

1.物名内容的变化284

2.事名内容的变化287

3.物名事名间的相互转化289

1.类义相通290

(二)从类义关系看词义的变化290

2.事名义泛293

(三)意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引申触类,反复旁通299

二、促使词义变化的因素301

(一)从语言外诸因素看词义的变化302

1.社会客观因素302

2.人的主观因素314

(二)从语言自身因素看词义的变化325

1.义相渗透325

2.修辞义变347

三、词义引申说351

(一)引申说的提出352

(二)引申的基点355

(三)引申的规律359

(四)引申说的局限360

(五)引申说的突破——《论同步引申》369

第五章 词义的存现375

一、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375

(一)“通”与“别”(“圆”与“专”)377

(二)“对文、散文”与“统言、析言”381

(三)泛指与特指386

二、言外之意390

(一)词义与“文意”391

(二)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393

(三)言外之意的体认与诠释398

三、语境与随文释义401

(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401

(二)训诂家的语境观405

(三)随文释义与传注训诂415

(四)随文释义与词书训诂420

第六章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425

一、语言社会性的层面426

(一)词汇词义的社会性426

(二)言语表达的社会性432

(三)文字使用的社会性435

二、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436

(一)语言社会性的时空因素437

(二)语言社会性与个人因素442

训诂研究主要参考文献445

跋 赵振铎463

后记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