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流行病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谭红专主编;李立明,施侣元,乌正赉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027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69页
- 文件大小:241MB
- 文件页数:902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流行病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概念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3
一、学科的发展3
二、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5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5
一、传染病防治时期6
二、从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所有疾病6
三、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疾病和健康6
四、从研究疾病与健康向研究其他人群事件拓展7
第三节 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7
一、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7
二、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8
第二章 暴露测量10
第一节 概述10
一、基本概念10
二、暴露测量的目的11
三、暴露测量的内容11
四、暴露测量方法14
第二节 查阅记录18
一、记录的种类18
二、利用记录的优点18
三、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8
四、记录摘录的误差来源和质量控制19
五、日记20
第三节 机体测量22
一、机体测量的用途和局限性22
二、外源性化合物的测量23
三、内源性化合物的测量25
四、生物测量的质量控制26
五、生物标本库27
第四节 环境测量28
一、环境测量的用途及其局限性28
二、当前暴露的测量和抽样29
三、既往暴露的测量和抽样31
第五节 暴露测量中的伦理学问题32
一、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32
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实践34
第三章 疾病与健康测量37
第一节 发病频率的指标37
一、发病率37
二、续发率40
三、应用发病频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40
第二节 患病频率的指标42
一、患病率42
二、感染率44
第三节 死亡频率的指标44
一、死亡率44
二、病死率45
三、生存率46
四、累积死亡率46
第四节 生命质量的评价指标46
一、病残率46
二、潜在寿命损失年46
三、伤残调整寿命年47
四、健康寿命年51
五、质量调整寿命年52
六、生存比与平均发病时间的关系52
第四章 效应和联系的测量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55
一、效应55
二、联系56
三、效应与联系的区别56
第二节 效应的测量56
一、效应的测量指标56
二、效应测量的注意事项61
第三节 联系的测量64
一、联系的测量指标64
二、联系测量的注意事项65
第五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69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与病因模式69
一、病因概念的发展69
二、病因模型71
三、疾病发生的多因性72
四、因果联接方式74
第二节 病因研究与因果推断75
一、病因研究的过程76
二、病因研究方法77
三、因果推断79
第二篇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87
第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和设计87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87
一、流行病学研究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7
二、流行病学研究选题的范围与来源88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遵循的原则88
一、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89
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89
三、流行病学研究的精确性与真实性91
四、流行病学研究的程序和步骤93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94
一、明确研究目的94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94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95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96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96
六、调查问卷的设计97
七、研究的实施99
八、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策略99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案的制定100
一、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100
二、研究方案的对照检查提纲102
第七章 流行病学中的现场调查技术105
第一节 疾病暴发的调查105
一、概述105
二、调查步骤106
三、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111
第二节 其他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111
一、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111
二、敏感问题应答技术112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遥感遥测技术114
第三节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与现场快速检测技术115
一、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115
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116
第四节 现场标本采集117
一、生物标本的收集117
二、环境标本采样119
第八章 流行病学中的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121
第一节 定性研究概述121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121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122
三、定性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122
第二节 观察法123
一、观察法的分类123
二、观察法实施步骤124
第三节 访谈法125
一、访谈法的分类125
二、个人访谈的实施步骤126
三、专题小组讨论实施步骤129
第四节 地图法130
一、制定计划130
二、收集相关信息131
三、绘制地理分布图131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131
一、快速评估132
二、情境分析133
第六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134
一、同步性135
二、及时性135
三、完整性135
第九章 描述性研究137
第一节 概述137
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与特点137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方法137
三、描述性研究的应用138
四、描述性研究的类型138
第二节 现况研究138
一、概念138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139
三、现况研究的种类139
四、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44
五、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147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147
一、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47
二、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148
三、生态学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49
第四节 纵向研究150
一、纵向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原理150
二、纵向研究的目的与方法150
三、纵向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53
第十章 队列研究155
第一节 基本原理155
一、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155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156
三、队列研究的目的156
四、队列研究的类型157
第二节 队列和暴露的定义158
一、人时分类159
二、持续暴露160
三、暴露对象的非暴露时间161
四、划分暴露161
五、平均暴露强度162
六、无死亡人时163
七、暴露后事件163
第三节 队列的随访164
一、追踪研究对象164
二、确定结局事件的时机164
三、特殊暴露队列和一般人群队列164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165
一、率的计算165
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指标167
三、分层分析与多变量分析168
四、研究实例:石棉与肺癌关系的研究168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研究功效171
一、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171
二、β错误和研究功效171
三、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与β错误和研究功效之间的关系171
四、样本量、功效、相对危险度、绝对危险度之间的关系171
五、队列研究功效的估计方法172
第六节 队列研究中的注意事项172
一、费用172
二、队列研究中的配比173
三、健康工人效应和霍桑效应174
四、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74
五、选用队列研究的指征175
第十一章 病例对照研究176
第一节 概述176
一、简史176
二、基本概念177
三、与队列研究的本质联系177
四、伪率和比数比178
五、类型179
第二节 实施要点180
一、确定源人群180
二、选择对照的原则180
三、对照的来源181
四、对照组的数目184
五、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186
六、病例与对照信息的可比性187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187
一、资料分析的原则187
二、资料的整理188
三、数据的分析188
第四节 病例对照设计的衍生类型192
一、病例-队列研究192
二、累积(“流行”)病例对照研究193
三、单纯病例研究194
四、病例-交叉研究194
五、比例死亡比研究195
六、现患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195
七、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96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196
一、匹配的目的196
二、匹配引出的问题197
三、匹配的指征与禁忌197
四、使用匹配时还要考虑的问题197
五、匹配过头198
六、匹配的代价199
七、对信息质量的指示因子进行匹配199
八、重叠匹配类别引起的偏倚199
九、其他设计200
十、每个病例应配多少对照200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及优缺点201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201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201
第十二章 实验流行病学204
第一节 概述204
一、定义204
二、发展简史204
三、基本特点205
四、主要类型206
第二节 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206
一、研究目的206
二、确定研究类型和设计类型207
三、选择实验现场207
四、选择研究对象207
五、确定干预措施208
六、随机化分组208
七、确定对照的方式208
八、样本含量估计209
九、盲法的应用212
十、确定实验观察期限213
十一、选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213
十二、确定基线数据,建立监测系统214
十三、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214
十四、确定统计分析方法214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14
一、资料整理214
二、资料分析216
三、评价效果的主要指标218
第四节 临床试验220
一、主要用途220
二、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21
三、临床试验的基本设计类型221
四、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223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226
一、定义226
二、目的226
三、设计类型226
四、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227
第六节 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227
一、优点和缺点227
二、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28
第十三章 理论流行病学231
第一节 概述231
一、定义231
二、发展简史231
三、基本特点232
第二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233
一、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233
二、Reed-Frost模型的建立过程233
三、参数估计与拟合实例236
第三节 实例拟合236
一、实例概况236
二、模型的抽象研究239
第四节 常用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简介241
一、催化模型241
二、流行病学阈模型245
第五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新进展与应用前景246
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246
二、其他新的方法在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中的应用249
三、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的应用前景251
第十四章 偏倚及其控制253
第一节 概述253
一、真实性253
二、误差254
三、偏倚254
第二节 选择偏倚255
一、选择偏倚的种类255
二、选择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257
三、选择偏倚的控制258
第三节 信息偏倚259
一、信息偏倚的种类259
二、信息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260
三、信息偏倚的控制266
第四节 混杂偏倚267
一、混杂因素267
二、混杂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268
三、混杂偏倚的控制270
第十五章 交互作用272
第一节 概述272
一、交互作用的定义272
二、交互作用和混杂的区别273
三、交互作用的类别273
四、交互作用的统计学模型277
第二节 统计学交互作用的识别和分析278
一、分层分析278
二、定量描述281
三、相乘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281
四、相加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285
五、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286
六、交互作用的图形描述287
第三节 生物学交互作用289
一、反事实法289
二、交互作用的充分病因模型291
三、生物学交互作用的反事实法和充分病因法之间的关系291
第四节 公共卫生学交互作用292
第五节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293
一、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定义293
二、各种交互作用的识别294
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设计问题295
第十六章 筛检299
第一节 概述299
一、概念299
二、筛检的用途299
三、筛检的分类300
四、应用筛检的原则300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301
一、评价指标301
二、筛检试验评价指标的统计推断307
三、筛检试验评价的程序308
第三节 人群筛检效果的评价310
一、直接收益310
二、生物学效果311
三、社会经济学效果311
第四节 筛检的偏倚312
一、领先时间偏倚312
二、病程长短偏倚312
三、病人自我选择偏倚312
第十七章 公共卫生监测313
第一节 概述313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313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史313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315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316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318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318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常用技术319
三、现代信息技术320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321
一、监测系统的概念321
二、监测系统的评价321
三、我国几个重要的监测系统简介322
第三篇 资料分析327
第十八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基本统计方法327
第一节 概述327
一、基本概念327
二、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328
三、显著性检验与参数估计331
四、常用统计方法336
第二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339
一、计量资料频数分布的描述339
二、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341
三、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的比较342
四、计量资料两组以上均数的方差分析345
第三节 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350
一、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350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多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352
三、等级相关354
第四节 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55
一、大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56
二、小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60
第五节 纯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361
一、大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361
二、小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367
第十九章 分层分析369
第一节 概述369
一、分层分析的用途369
二、混杂与效应修饰369
三、混杂的判断及其作用大小的估计371
四、选择需要控制的混杂因子371
五、确定混杂因子的分类372
六、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372
第二节 步骤与方法373
一、资料整理373
二、同质性检验374
三、点值估计374
四、分层资料的假设检验380
五、区间估计382
六、效用修饰的评价与描述384
第三节 分层分析的应用386
一、病例队列资料386
二、两级资料(two-stage date)386
三、配比研究资料的分析387
四、基本生存分析390
五、归因分数估计393
六、诱导期分析395
第二十章 多重线性回归397
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397
一、回归模型与回归方程397
二、参数估计398
三、回归检验399
第二节 多重线性回归401
一、基本步骤401
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405
三、自变量筛选406
第三节 分类变量的回归408
一、哑变量的设置408
二、哑变量回归系数的意义410
三、哑变量回归方程的应用411
第四节 有重复的线性回归412
第五节 残差分析414
一、残差的基本概念415
二、残差分析方法416
第二十一章 Logistic回归420
第一节 模型介绍420
一、细菌繁殖增长规律研究420
二、概率模型421
三、模型优点422
第二节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423
一、四格表的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423
二、回归系数的含义424
三、标准化回归系数429
四、回归系数检验429
五、模型的拟合优度430
第三节 条件Logistic回归431
一、1:1配对资料431
二、1:2配比资料433
第四节 Logistic回归应用434
一、危险因素筛选434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分析437
三、诊断试验评价439
四、疾病预测与预后440
五、应用中的注意事项440
第五节 分类变量赋值443
一、改变因变量赋值的影响443
二、改变自变量赋值的影响443
三、改变哑变量设置方法的影响444
第二十二章 多分类资料的分析447
第一节 多分类资料分析前的数据准备447
一、多分类资料的常见类别447
二、多分类变量的赋值447
三、多分类资料的数据整理449
四、多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抉择449
第二节 暴露因素为无序多分类资料的分析方法450
一、不分层资料的分析方法450
二、分层资料的多分类统计方法451
第三节 暴露因素为有序多分类资料的分析方法451
一、剂量反应关系的图形分析法451
二、趋势分析455
三、零水平暴露资料的处理457
第四节 结果为多分类资料的统计方法458
一、无序多分类结果的分析方法458
二、有序多分类结果资料的分析方法462
第二十三章 结构方程模型464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464
一、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64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及其意义465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466
一、模型特征466
二、模型的识别468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470
四、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471
五、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472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中的应用473
一、在验证量表结构方面的应用473
二、在建立并验证因果关系模型上的应用475
三、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476
第四节 目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的热点477
第二十四章 生存分析479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生存时间函数479
一、基本概念479
二、生存时间函数480
三、生存分析方法481
第二节 生存函数的估计与统计学比较481
一、生存函数的估计481
二、生存曲线的比较484
三、生存率计算与比较的SAS程序486
第三节 Cox回归模型487
一、Cox回归模型简介487
二、Cox回归模型实例489
三、应用Cox模型的注意事项490
第二十五章 Meta分析492
第一节 概述492
一、简史492
二、基本概念493
三、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493
四、何时进行Meta分析494
第二节 步骤和方法494
一、拟定研究计划494
二、收集资料495
三、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495
四、复习每个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估497
五、提取信息,填写过录表,建数据库498
六、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498
七、异质性检验498
八、敏感性分析499
九、总结报告499
第三节 Meta分析常用统计方法502
一、两均数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502
二、两率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504
三、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505
第四节 偏倚及其检查507
一、偏倚的种类507
二、偏倚的检查508
第五节 遗传关联性研究的Meta分析510
第六节 Meta分析展望511
第四篇 流行病学的应用517
第二十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517
第一节 概述517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历史517
二、传染病的流行概况517
第二节 传染过程520
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520
二、传染过程与感染谱522
第三节 传染概率523
一、概念523
二、传染概率的计算方法523
三、传染概率比524
第四节 基本繁殖数525
一、概念525
二、基本繁殖数的计算525
三、基本繁殖数与发病率的关系527
第五节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527
一、疫源地527
二、流行过程528
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532
一、预防措施532
二、疫情控制措施535
第七节 传染病的疫情预测537
一、传染病疫情的定性预测537
二、传染病疫情的定量预测538
三、传染病家庭聚集性分布的预测540
第二十七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542
第一节 概述542
第二节 流行特征543
一、时间趋势543
二、地区分布545
三、人群分布546
第三节 危险因素548
一、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548
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549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551
一、预防与控制的策略551
二、预防与控制的措施552
第二十八章 伤害流行病学554
第一节 概述554
一、伤害研究简史554
二、伤害的定义555
三、伤害的分类556
四、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557
五、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558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559
一、全球的流行特征559
二、中国的流行特征561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562
一、伤害资料的收集562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563
三、不同种类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566
四、伤害研究领域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569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572
一、预防策略573
二、预防措施574
第二十九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577
第一节 概述577
一、定义577
二、简史578
三、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579
第二节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581
一、精神健康状况的描述581
二、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583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结局研究587
四、精神障碍的临床实验研究588
五、精神卫生服务研究588
第三节 常用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工具591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591
二、筛查工具592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592
四、评定残障程度和功能水平的工具593
五、症状评定量表593
六、行为评定工具594
七、积极健康的评定工具594
八、应激及相关研究工具595
九、人格特质评估工具595
十、其他工具595
第四节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596
一、研究目的596
二、研究内容596
三、研究对象596
四、案例的发现与确定597
五、现场调查人员598
第三十章 临床流行病学599
第一节 概述599
一、发展简史599
二、定义599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600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601
五、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601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602
一、设计603
二、测量604
三、评价604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应用608
一、临床诊断608
二、治疗609
三、预后609
四、研究疾病的自然史609
五、病因的探索610
六、临床决策分析610
七、循证医学611
八、卫生经济学评价611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611
一、定义612
二、原理612
三、基本特征612
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612
第五节 序贯分析614
一、特点614
二、要求614
三、设计614
四、种类614
五、序贯试验的一般程序615
六、关于θ值616
第六节 临床决策分析617
第三十一章 循证卫生决策620
第一节 “循证”理念的发展历程620
一、循证医学的诞生620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620
三、循证理念的拓展621
第二节 循证卫生决策621
一、推广循证决策的必要性621
二、循证决策的内涵622
三、循证决策的实践步骤623
第三节 实例介绍628
一、构建具体化的问题628
二、检索证据629
三、综合证据630
四、进一步的考虑632
第四节 在我国实施循证决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632
一、面临的问题632
二、对策及可借鉴的典范633
第三十二章 遗传流行病学637
第一节 概述637
一、概念637
二、研究内容637
三、遗传流行病学与基因研究及公共卫生核心功能的关系638
四、发展简史638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分析方法639
一、家族聚集性分析639
二、双生子分析642
三、养子研究644
四、遗传度及其估计644
五、通径分析650
第三节 遗传方式分析651
一、系谱分析651
二、分离分析652
三、K值检验法——Penrose法656
四、Slater法657
五、Hardy-W einberg定律的应用657
六、复合分离分析659
第四节 致病基因筛选与定位方法660
一、连锁分析660
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662
第五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665
第三十三章 分子流行病学671
第一节 概述671
一、产生与发展671
二、定义675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675
四、与生物群体有关的概念677
第二节 研究内容678
一、生物标志678
二、暴露测量680
三、效应测量682
四、易感性测量683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684
第三节 研究方法684
一、测量指标与标本采集684
二、现场调查研究方法685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686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688
五、研究设计692
第四节 发展与应用前景694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694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695
三、健康状态研究695
四、结语695
第三十四章 生殖流行病学697
第一节 概述697
一、基本概念697
二、生殖流行病学的历史与现状698
三、生殖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698
四、生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问题699
第二节 常见生殖现象的流行特征700
一、不孕不育700
二、自然流产702
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704
四、围生期感染706
五、出生缺陷707
第三节 生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09
一、描述性研究709
二、分析性研究710
三、实验性研究711
四、研究方法进展712
第四节 防治策略和措施714
一、策略714
二、措施714
第三十五章 行为流行病学716
第一节 概述716
一、行为与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716
二、行为与健康716
三、健康关联行为717
第二节 应激718
一、应激的概念718
二、应激源718
三、应激状态(紧张反应)718
四、应激的宏观模式719
第三节 常见健康关联行为719
一、生活方式(习惯行为)719
二、A型行为类型720
三、成瘾行为721
第四节 行为及其关联因素的测量722
一、行为测量的基本方法概述722
二、行为相关因素的测量方法及量表723
三、行为测量724
第五节 行为干预及其评价725
一、行为干预的概念725
二、行为干预的策略726
三、行为干预研究的流行病学设计和评价727
第三十六章 健康流行病学730
第一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730
第二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731
一、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731
二、健康流行病学的思想观732
三、健康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733
四、健康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关系733
第三节 健康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734
一、健康观的演变734
二、健康的定义735
三、健康的维度735
四、影响健康的因素736
五、健康促进737
第四节 健康测量及其指标739
一、健康测量的概念及其发展739
二、健康测量的特征739
三、健康测量指标的分类740
四、常用的健康测量指标741
第五节 健康管理742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742
二、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服务流程743
第三十七章 环境流行病学746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述746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746
二、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747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747
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747
五、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49
六、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749
第二节 环境暴露测量750
一、基本概念751
二、暴露测量方法752
第三节 环境健康效应的评价754
一、环境健康效应的概念754
二、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755
三、健康效应机体功能的测量755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759
一、克山病的病因探讨759
二、云南宣威肺癌的病因探讨760
第三十八章 营养流行病学762
第一节 概述762
一、营养流行病学的发展762
二、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特点763
第二节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764
一、描述性研究764
二、分析性研究765
三、实验性研究767
第三节 营养流行病学中的膳食测量767
一、膳食暴露变量的选择767
二、膳食暴露变量的测量方法769
第四节 危险性的测量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772
一、危险性的测量772
二、营养流行病学中因果关系的推断773
三、膳食与疾病关联指标的公共卫生学意义773
第三十九章 管理流行病学775
第一节 概述775
一、管理流行病学的溯源775
二、管理流行病学的用途776
第二节 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777
一、明确需要优先或重点控制的疾病777
二、确定目标疾病的控制目标777
三、确定控制目标疾病的策略与措施778
第三节 卫生计划实施与质量监控778
一、计划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778
二、计划实施的质量监控779
第四节 评价与评价研究779
一、评价的概念与范围780
二、评价的类型781
三、评价研究782
四、现场调查评价模式783
五、卫生服务需求与项目评价784
第五节 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及临床指南的制定786
一、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786
二、流行病学与临床指南的制定787
第六节 管理流行病学的前景788
一、人群健康状态的测量788
二、卫生政策和项目的综合评价788
三、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788
第四十章 药物流行病学790
第一节 概述790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定义790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791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用途792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集793
一、常规资料793
二、专题资料794
第三节 传统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94
一、描述性研究794
二、分析性研究796
三、实验性研究798
第四节 新发展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98
一、数据库挖掘和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的探索与分析798
二、分子药物流行病学804
第四十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809
第一节 概述809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80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81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与分级811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813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815
一、流行病学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基本技能815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816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的一般程序817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819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81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81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820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82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82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823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评估824
中英文对照索引828
英中文对照索引849
热门推荐
- 2928337.html
- 460671.html
- 822129.html
- 1332555.html
- 768901.html
- 2685050.html
- 997739.html
- 341048.html
- 3431770.html
- 3050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0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4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9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7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6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4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8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9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