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财政学
  • 许义忠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3576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财政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2

1.1何谓财政学3

1.1.1意义3

1.1.2目的3

1.1.3特色3

1.2财政学的内容4

1.2.1支出部门4

1.2.2收入部门5

1.2.3平衡部门6

1.3财政政策目标7

1.3.1资源配置7

1.3.2所得分配8

1.3.3促进经济成长10

1.3.4维持经济稳定11

1.4社会平衡理论11

1.4.1意义11

1.4.2社会平衡点之决定12

1.5财政学理论简介14

1.5.1古典学派14

1.5.2新经济学派14

1.5.3前历史学派15

1.5.4后历史学派15

1.5.5供给面学派16

第2章 一般均衡分析20

2.1 纯粹交换经济体系21

2.1.1假设21

2.1.2 Walras’law22

2.1.3分析工具24

2.1.4竞争均衡24

2.2两部门模型25

2.2.1生产契约线26

2.2.2生产可能曲线27

2.3全面均衡31

2.3.1意义31

2.3.2图形说明31

第3章 福利经济学34

3.1柏拉图效率35

3.1.1柏拉图最适的意义35

3.1.2消费契约线35

3.1.3柏拉图改善37

3.2竞争均衡与柏拉图效率37

3.2.1福利第一定理37

3.2.2福利第二定理38

3.3两部门之经济效率39

3.3.1经济体系达成柏拉图最适境界的条件39

3.3.2生产面40

3.3.3消费面41

3.3.4配置效率41

3.3.5经济效率42

3.4效用可能界限43

3.4.1效用可能曲线43

3.4.2效用可能界限44

第4章 福利判断48

4.1 福利之基本概念49

4.1.1消费者剩馀49

4.1.2生产者剩馀49

4.2福利判断准则50

4.2.1柏拉图判断准则50

4.2.2补偿原则52

4.3社会福利函数55

4.3.1 Rawls社会福利函数55

4.3.2 Bentham式社会福利函数57

4.3.3 Bergson式福会福利函数58

第5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60

5.1市场失灵的意义61

5.2市场失灵的种类61

5.2.1自然独占61

5.2.2外部性62

5.2.3公共财62

5.2.4资讯不对称63

5.2.5所得分配恶化63

5.2.6风险及不确定性64

5.3政府失灵64

5.3.1意义64

5.3.2政府失灵之现象64

5.3.3政府失灵之原因64

第6章 公共财68

6.1公共财69

6.1.1意义69

6.1.2特性69

6.1.3搭便车问题69

6.2公共财种类69

6.2.1纯公共财70

6.2.2准公共财70

6.2.3私有财70

6.2.4准私有财71

6.3公共财由政府提供的理由71

6.4公共财最适提供法则72

6.4.1边际效用分析法72

6.4.2自愿交易理论分析法73

6.4.3部分均衡分析法76

6.4.4纯粹公共财模型79

6.4.5 Samuelson Rule的数学推导83

第7章 俱乐部财90

7.1俱乐部财意义91

7.2俱乐部财的特性91

7.3俱乐部财均衡92

7.4基本模型95

7.4.1假设95

7.4.2数学模型96

第8章 殊价财与共有资源100

8.1殊价财的意义101

8.2殊价财特性101

8.3最适殊价财102

8.3.1图形分析102

8.3.2数学分析104

8.4共有资源104

8.4.1意义104

8.4.2特性105

8.4.3政府干预策略105

第9章 外部性112

9.1 外部性的意义113

9.1.1外部利益(外部经济)113

9.1.2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113

9.2金融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115

9.2.1金融外部性115

9.2.2技术外部性115

9.3外部性与经济效率115

9.3.1假设115

9.3.2两厂商在自由放任下之决策116

9.3.3两厂商为同一老板116

9.3.4图形说明117

9.3.5结论118

9.4外部性之解决方法118

9.4.1私人自行解决,不须政府干预118

9.4.2政府干预120

第10章 公共选择理论128

10.1投票理论:表决方式129

10.1.1意义129

10.1.2种类129

10.1.3评论130

10.2最适投票法则则的决定130

10.2.1提出者130

10.2.2主要理论130

10.2.3结论132

10.3中位数投票者模型132

10.3.1意义132

10.3.2前提条件133

10.3.3理论说明133

10.3.4中间偏好法则134

10.4投票均衡与市场均衡134

10.4.1不一致134

10.4.2一致135

10.4.3票决均衡与最适均衡的差异136

10.5多数决的矛盾136

10.5.1偏好的型态136

10.5.2多数决矛盾的原因141

10.5.3多峰偏好与循环多数决141

10.6多数决与偏好强度142

10.6.1前言142

10.6.2缺点142

10.6.3说明142

10.6.4优点143

10.6.5种类143

10.7选票互助144

10.7.1意义144

10.7.2说明144

10.7.3结论146

10.8 Arrow不可能定理146

10.8.1意义146

10.8.2投票法则与Arrow不可能定理之关系147

10.9竞租理论148

10.9.1意义148

10.9.2竞租的福利成本148

10.9.3防止竞租的方法149

10.10政党政治理论149

10.10.1提出者149

10.10.2内容149

10.10.3执政党难久执政的原因150

10.10.4结论(政党政治对公共支出的影响)152

1.11官僚模型152

10.12利益团体153

第11章 公共支出理论160

11.1前言161

11.2公共支出成长理论161

11.2.1不平衡成长模型161

11.2.2华格纳法则161

11.2.3皮寇克与魏斯曼的臆说163

11.3公共支出成长的原因164

11.3.1经济性因素164

11.3.2社会性因素164

11.3.3政治性及结构性因素165

11.3.4国际性因素166

第12章 成本效益分析170

12.1前言171

12.2现值171

12.2.1年金现值172

12.2.2贴现率174

12.3效益的测量175

12.3.1有形效益的测量175

12.3.2影子价格176

12.4成本的测量178

12.4.1有形成本的估计178

12.4.2无形成本的估计178

12.5成本效益评估准则(公共投资决策准则)181

12.5.1净现值法181

12.5.2内部报酬率法181

12.5.3益本比法182

12.5.4三种成本效益评估方法之比较184

第13章 租税概论188

13.1租税课征之依据189

13.1.1交换说189

13.1.2保险说189

13.1.3公共需求说189

13.1.4义务说189

13.2租税的意义190

13.3租税原则190

13.3.1亚当斯密的租税原则190

13.3.2华格纳的租税原则191

13.4租税的分类192

13.4.1以课征的地域为准192

13.4.2以课征之主权为准192

13.4.3以租税收入用途来划分192

13.4.4以能否转嫁为准193

13.4.5以课税标的为准193

13.5租税的结构194

13.5.1单一税制194

13.5.2复式税制195

13.5.3结论195

13.6租税的构成要件195

13.6.1租税主体195

13.6.2租税客体196

13.6.3税率196

13.6.4名目税率与有效税率198

13.7线性累进所得税198

13.8逃税、避税与节税199

13.8.1逃税199

13.8.2避税199

13.8.3节税200

13.9租税庇护所200

13.10我国的租税架构201

第14章 租税理论-公平与效率206

14.1租税的公平207

14.1.1受益原则207

14.1.2量能原则209

14.1.3绝对牺牲相等原则210

14.1.4比例牺牲相等原则211

14.1.5边际牺牲相等原则212

14.1.6结论212

14.2租税的效率213

14.2.1反需求弹性法则213

14.2.2单一税率215

14.3最适租税理论216

14.3.1前言216

14.3.2次佳理论下之最适租税理论217

14.3.3 Ramsey Rule217

14.3.4效率与公平的矛盾219

14.4 Cor l ett及Hague法则220

14.4.1主张220

14.4.2说明220

14.4.3应用220

14.4.4缺点221

14.5福利成本的估计-平方法则221

14.5.1课从量税221

14.5.2课从价税222

14.5.3结论222

14.6课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23

14.6.1劳动市场均衡223

14.6.2对工资所得课比例税224

14.6.3对工资所得课征累进税227

14.6.4资本所得税229

14.6.5消费税230

14.7公共支出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30

14.7.1移转性支付230

14.7.2耗源性支出231

第15章 租税理论-转嫁与归宿236

15.1租税转嫁237

15.1.1前言237

15.1.2转嫁的型态237

15.2租税归宿239

15.2.1意义239

15.2.2租税归宿种类239

15.2.3租税归宿之一般均衡分析(二财贷、二要素)240

15.3供需弹性与租税转嫁之关系242

15.3.1影响租税转嫁的其他因素246

15.4 财产税归宿分析247

15.4.1传统观点247

15.4.2现代观点248

第16章 规费与指定用途税256

16.1前言257

16.2规费257

16.2.1意义257

16.2.2特征258

16.2.3规费种类258

16.2.4各种规费之比较259

16.2.5规费之征收方式259

16.2.6规费征收的原则260

16.3指定用途税260

16.3.1意义261

16.3.2与一般租税的差异261

第17章 公营事业订价法264

17.1公营事业的意义265

17.2公营事业形成之原因265

17.2.1私人企业无法在最适产量下生产265

17.2.2财货具『外部利益』性质265

17.3公营事业的基本定价法则266

17.3.1最大利润订价法266

17.3.2边际成本订价法267

17.3.3平均成本订价法267

17.4尖峰时间订价法267

17.5次佳理论订价法271

17.6公营事业的无效率274

17.6.1 X一无效率274

17.6.2 A—J效果274

第18章 公营事业民营化280

18.1公营事业的缺失281

18.2民营化282

18.2.1意义282

18.2.2民营化的原则282

18.2.3民营化的优点283

18.2.4民营化的方法283

18.2.5民营化的配合措施284

政府方面284

公营事业方面285

18.2.6阻力与困难285

18.3公营事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86

18.4现行公营事业盈馀产生方式及运用的检讨286

18.4.1盈馀获得方式286

18.4.2盈馀课税问题286

18.4.3盈馀去向问题287

18.5我国公营事业的隐忧287

18.5.1公营事业过去亏损的原因287

18.5.2目前我国公营事业的困扰287

18.6公营事业未来的隐忧288

第19章 预算290

19.1预算291

19.1.1意义291

19.1.2种类291

19.2各种预算制度292

19.2.1单一预算(传统预算制度)292

19.2.2复式预算293

19.2.3绩效预算(又称成本预算)293

19.2.4中性预算(又称平衡预算制度)293

19.2.5设计计划预算293

19.2.6零基预算294

19.2.7落日法案295

19.3预算之筹划、拟编及核定之程序296

19.3.1「施政方针」之拟定296

19.3.2概算之核定297

19.3.3主计处汇编总预算297

19.3.4中央政府总预算案之提交审议297

19.4预算的审议297

19.4.1审议程序297

19.4.2审议范围298

19.4.3总预算审查报告298

19.5预算的执行299

19.5.1分配预算299

19.5.2执行的弹性与限制300

19.6预算不足之补救300

19.6.1追加预算或另编非常预算(特别预算)300

19.6.2经费流用制301

19.6.3预备金301

19.7预算的功能302

19.7.1建立财务收支制度302

19.7.2行政控制功能302

19.7.3民意监督功能303

19.7.4政策执行功能303

19.7.5资源配置与总体经济发展303

19.8供给面经济学派303

19.8.1意义303

19.8.2拉弗尔曲线304

19.9自动财政稳定工具304

19.9.1前言305

19.9.2说明305

19.9.3结论305

19.9.4应用306

第20章 公债310

20.1公债的意义311

20.2公债的种类311

20.2.1依债还期限分311

20.2.2依公债发行方法为准311

20.2.3以公债发行地为准312

20.2.4以公债发行主体可分312

20.3公债发行的原则312

20.4李嘉图等值定理313

20.4.1意义313

20.4.2前提假设313

20.4.3定理说明314

20.4.4李嘉图等值定理的涵义315

20.4.5李嘉图等值定理不成立的理由316

20.5公债运用原则318

20.5.1因应景气循环318

20.5.2配合金融市场318

20.6公债管理原则318

20.7公债之负担319

20.7.1财富的重分配319

20.7.2代际重分配319

20.8地方公债320

20.8.1前言320

20.8.2特色322

20.8.3实行可能发生的问题322

第21章 地方财政理论324

21.1前言325

21.1.1政府的职能325

21.1.2地方政府的最适规模325

21.2 Oates理论327

21.2.1最适团体规模327

21.2.2地方分权理论328

21.3人口迁移与T i ebout模型331

21.3.1地方财政收支与人口移动331

21.3.2 Tiebout Model333

21.4补助金334

21.4.1意义334

21.4.2补助金的功能334

21.4.3补助金的类别335

21.4.4补助金的经济效果336

21.4.5配合补助的经济效果339

21.4.6补助金的效率功能341

21.4.7补助金的公平功能343

21.5捕蝇纸效果344

第22章 社会福利350

22.1前言351

22.2补贴政策351

22.2.1补贴方式351

22.2.2现金补贴与价格补贴之比较352

22.2.3所得(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353

22.3道德危险354

22.3.1意义354

22.3.2经济效果354

22.4社会安全制度355

22.4.1社会安全制度之意义355

22.4.2财源运用方式356

22.4.3财源筹措方式358

22.4.4社会保险358

22.5负所得税与负工资税359

22.5.1负所得税359

22.5.2负工资税361

22.5.3负所得税与负工资税之比较362

第23章 租税各论368

23.1所得税369

23.1.1所得税课税原则369

23.1.2所得税之优缺点370

23.1.3法人(公司)界说372

23.1.4两税合一372

23.2 财产税373

23.2.1课征财产税的理由373

23.2.2反对财产税的理由374

23.2.3财产税适合充作地方税的理由375

23.2.4财产税的归宿376

23.2.5房屋的评价377

23.3消费税378

23.3.1种类378

23.3.2加值税379

参考书目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