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辐射及其相关突发事故医学应对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核辐射及其相关突发事故医学应对
  • 龚守良,刘晓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375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急性病:放射病-急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核辐射及其相关突发事故医学应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核辐射事故与事故应急1

第一节 历史上的核辐射事故1

一、国外核辐射事故简介1

二、国内核辐射事故简介7

第二节 核事故的特点及分级11

一、核事故的基本特点11

二、核事故的分级16

第三节 核事故应急状态分级、计划区划分及防护措施17

一、核事故应急状态分级17

二、核事故应急计划区划分18

三、应急防护措施19

一、放射性复合伤的4种杀伤因素20

第四节 核爆炸放射性复合伤20

二、放射性复合伤的分类及其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21

三、急救、治疗原则及要点24

第五节 核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案例分析25

一、背景25

二、初步调查结果25

三、进一步调查及处理结果26

参考文献27

第二章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后果28

第一节 可能引起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辐射源28

一、民用放射源28

二、核电站与其他核设施30

第二节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危害后果31

一、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31

四、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考虑的重点对象31

三、核武器31

二、核事故32

三、放射事故32

四、核恐怖事件33

参考文献36

第三章 核辐射事故调查处理与案例分析37

第一节 核辐射事故分级37

一、核辐射事故分级37

二、国内外辐射致死事故概况39

第二节 核辐射事故处理40

一、核事故40

二、辐射事故42

一、案例146

第三节 放射事件案例分析46

二、案例247

参考文献48

第四章 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49

第一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49

一、原子结构和放射性49

二、辐射场与电离辐射50

三、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52

第二节 电离辐射剂量学基本量及其相关概念57

一、电离辐射剂量学基本量的定义57

二、辐射平衡59

三、D、K和X三者之间的关系60

第三节 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62

一、剂量当量H和当量剂量HT、R62

二、有效剂量当量HE和有效剂量E64

参考文献66

三、待积剂量当量H5066

第五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67

第一节 概论67

一、电离和激发67

二、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率68

三、自由基与活性氧68

四、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9

五、氧效应与氧增强比69

六、靶学说和靶分子69

七、辐射增敏剂及辐射防护剂69

第二节 电离辐射效应的分子基础70

一、DNA损伤70

三、细胞通讯和细胞信号转导在辐射效应发生中的意义71

二、膜损伤71

第三节 电离辐射效应的细胞基础72

一、细胞的放射敏感性72

二、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72

三、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生物学意义73

四、电离辐射诱导细胞死亡的形式73

五、辐射诱导几种细胞死亡形式的相互关系74

六、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关系74

七、辐射诱导的细胞损伤及其修复75

八、辐射诱导的细胞突变及恶性转化76

第四节 电离辐射所致血液造血的变化77

一、急性全身照射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77

二、造血器官的辐射损伤78

第五节 电离辐射所致免疫功能的变化79

一、固有免疫的变化79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79

二、适应性免疫的变化80

三、人体效应80

第六节 电离辐射所致胃肠功能的变化81

一、胃肠道的放射敏感性81

二、急性放射病时小肠的变化81

三、肠型放射病时小肠的变化82

第七节 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作用82

一、睾丸的放射敏感性83

二、卵巢的放射敏感性83

三、辐射雄性生殖效应83

四、辐射雌性生殖效应83

第八节 出血综合征84

一、辐射出血综合征的一般特征84

五、辐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84

二、辐射出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85

第九节 感染合并症86

一、内源性感染86

二、外源性感染87

三、辐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机制88

参考文献88

第六章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监测与评价89

第一节 监测的目的及内容89

一、监测的目的89

二、监测的任务与内容90

三、监测方案92

第二节 应急监测的组织实施特点96

一、兼容性是应急监测能及时启动的关键96

四、适度性是做好应急监测准备的重要原则97

三、有效性是完成应急监测的要求97

二、适用性是做好应急监测的基础97

第三节 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98

一、监测范围和监测点的选取98

二、采样方法和样品预处理100

三、分析测量方法和仪器103

四、监测的质量保证107

第四节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108

一、与干预水平和导出干预水平比较108

二、公众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式110

三、对进出口食品的监测与评价112

参考文献112

二、生物剂量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13

四、生物剂量估计指标的分类113

三、生物剂量学方法的优点113

一、放射生物剂量学和生物剂量计113

第一节 放射生物剂量学的基本概念113

第七章 放射生物剂量估算113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估算剂量的方法115

一、染色体115

二、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116

三、非显带染色体核型的描述117

四、剂量-效应曲线的建立119

五、染色体畸变分析在事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及其评价120

第三节 微核、早熟凝集染色体和荧光原位杂交122

一、微核估算剂量的方法122

二、早熟凝集染色体(premature condensation chromosome,PCC)124

三、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124

一、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分析方法125

附录: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方法学125

二、淋巴细胞微核的测定方法126

参考文献127

第八章 辐射防护基础128

第一节 电离辐射128

一、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128

二、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129

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0

四、天然电离辐射和人工电离辐射132

第二节 辐射防护中涉及的概念及常用剂量和单位133

一、放射性核素的衰变134

二、辐射防护中常用的剂量和单位135

一、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137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137

二、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138

三、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138

四、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139

第四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40

一、辐射实践的正当性140

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141

三、个人剂量限值141

第五节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141

一、基本限值141

二、导出限值142

三、管理限值143

四、特殊照射剂量限值143

第六节 外照射和内照射防护措施144

一、外照射防护措施144

五、参考水平144

二、内照射防护措施145

参考文献146

第九章 核医学的放射防护147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47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147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47

第二节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149

一、放射性工作单位与场所的分类与分级149

二、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分级的应用149

第三节 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基本防护要求150

一、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准入150

二、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150

三、放射性工作人员的防护及防护用品152

四、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剂量监测153

第四节 一般公众的基本防护要求154

一、一般公众的放射防护154

二、婴幼儿和胎儿的放射防护154

第五节 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具体的放射防护措施155

一、内照射防护155

二、外照射防护158

三、核医学诊疗过程中患者的放射防护159

参考文献159

第十章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60

第一节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重要性160

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是电离辐射防护基础结构的关键要素160

三、放射防护标准是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的重要技术依据161

二、国际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的演进162

一、基本标准是所有次级专项标准的基础和基本依据162

第二节 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概述162

三、我国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的历史沿革164

四、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的制定原则与内容框架167

五、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的主要特点169

第三节 放射卫生防护次级专项标准173

一、标准体系与标准的分类173

二、医用辐射防护标准174

三、核设施与辐照装置防护相关标准175

四、非医用职业照射防护相关标准175

五、辐射源安全与潜在照射防护相关标准176

六、公众照射防护相关标准176

七、辐射监测方法及监测仪表相关标准176

参考文献177

第十一章 放射性核素的危害与医学处理179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理学180

一、放射性核素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80

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特点183

三、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效应184

第二节 核事故中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核素190

一、放射性碘190

二、放射性铯194

三、放射性锶197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201

一、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201

二、减少吸收201

三、加速排除204

参考文献209

二、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210

一、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条件和特点210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诊治210

第十二章 放射损伤的医学处理210

三、急性放射病的诊断212

四、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案217

第二节 皮肤放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223

一、皮肤放射损伤的发病学因素223

二、皮肤放射损伤的诊断224

三、皮肤放射损伤的鉴别诊断225

四、皮肤放射损伤的治疗226

附录:核事故应急医学处理药箱简介228

一、用途、结构与功能228

二、主要药物及其使用方法228

参考文献231

第十三章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232

第一节 放射性废物及其管理232

一、放射性废物定义232

二、放射性废物来源232

三、放射性废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232

四、放射性废物的管理(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233

第二节 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和处理234

一、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234

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235

第三节 技术应用中放射性废物的处理236

一、核技术应用中放射性废物的特征236

二、核技术应用中特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236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的整备237

一、放射性废物整备的定义237

三、废(放射)源的安全管理237

二、放射性废物的整备方法238

第五节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239

一、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的方式239

二、高放固体废物的处置方式239

第六节 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简介240

一、我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体制和方针政策240

二、我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241

三、我国低、中和高放废物处置的规划和建设241

四、法律框架下的我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模式242

参考文献243

二、放射卫生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245

一、法的基本概念245

第一节 概述245

第十四章 放射卫生法律、法规245

三、现行放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247

第二节 法律、法规248

一、职业病防治法248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50

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251

第三节 部门规章252

一、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252

二、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254

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55

四、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258

五、规范性文件258

参考文献258

一、公共卫生法的概念259

二、公共卫生法的基本特征259

第十五章 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259

第一节 概述259

三、我国公共卫生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60

四、当代中国卫生法律体系的构建261

第二节 主要公共卫生法规简介265

一、环境卫生监督法律规定265

二、学校卫生监督法律规定267

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法律规定268

四、公共场所禁烟法律规定270

五、爱国卫生法律制度271

参考文献272

一、概念273

二、历史273

第一节 化学武器的概念和历史273

第十六章 化学恐怖及其防御策略273

第二节 化学武器的种类及其毒害作用274

一、各种化学毒剂274

二、二元化学武器275

第三节 化学武器的特点及外环境对施放毒剂的影响276

一、化学武器致伤特点276

一、化学武器的防护277

第四节 化学武器的防护及禁止化学武器公约277

二、外环境对施放毒剂的影响277

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278

第五节 化学恐怖的医学应对策略279

一、救护专家机构、绿色抢救通道和致伤分类系统的建立279

二、医疗器材和药品研制,应急数据库和技术方案的建立279

三、反化学恐怖医学应急救援任务、救治原则及科学研究280

第六节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281

二、尽快建设化学中毒救治体系282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82

参考文献283

第十七章 生物恐怖应对284

第一节 生物恐怖及特点284

一、现实性284

二、潜伏性和传染性284

三、散发性、隐蔽性和突发性284

四、协同性和欺骗性285

第二节 主要的生物恐怖相关疾病和病原体285

一、炭疽285

二、其他疾病286

第三节 生物恐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和方法287

一、生物恐怖对人类的影响287

二、应对生物恐怖的措施及方法287

参考文献290

第十八章 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问题291

第一节 自然灾害概论292

一、灾害及其分类292

二、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292

三、自然灾害的类型294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自然灾害295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295

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96

第三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99

一、常见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问题299

二、与不同类型灾害有关的即刻公共卫生问题304

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治措施305

参考文献310

一、概述311

第十九章 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和干预311

第一节 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类心理行为的特点311

二、危机与环境312

三、心理危机与应激反应313

第二节 社区人群心理评估、预警和干预318

一、社区人群心理评估318

二、危机情境下的社会心理预警319

三、危机干预320

附录:重要名词解释328

参考文献329

第二十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公共关系处理330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330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功能330

二、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331

三、公共关系类型334

第二节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335

一、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含义及原则335

二、危机事件处理的基本策略和程序336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组织公共关系处理337

一、政府公共关系处理338

二、大众传媒公共关系处理341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公众公共关系处理343

一、政府关系343

二、媒介关系344

三、其他关系347

第五节 公共关系处理案例分析348

一、案例1:企业核事件危机处理案例分析348

二、案例2:政府核事件危机处理案例分析349

三、案例3:公共关系网络传播实例350

参考文献351

第二十一章 疾病监测理论与实践352

第一节 疾病监测的发展史352

第二节 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几个概念353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其发展353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353

第三节 疾病监测的种类354

一、传染病监测354

二、非传染病监测354

三、其他公共卫生监测355

第四节 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355

一、监测组织355

二、监测系统355

二、监测方式356

第五节 监测系统的建立与管理356

一、监测目的356

三、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的确定357

四、工作程序和制度358

五、监测人员的资格认可和培训359

六、监测系统的评价359

第六节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简介360

参考文献361

第二十二章 医学统计方法基础362

第一节 医学统计方法的定义及基本应用362

一、医学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362

二、统计资料的类型363

第二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和分析364

一、计量资料的频数表364

二、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366

三、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描述370

第三节 正态分布和t分布374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374

二、t分布375

第四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376

一、大样本资料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376

二、小样本资料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376

第六节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和分析376

一、相对数376

二、二项分布及其应用378

三、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380

参考文献382

一、概念383

第一节 概述383

第二十三章 现场流行病学概论383

二、现场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384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384

四、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385

第二节 现场流行病学的准备与组织管理386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组织386

二、制定现场调查计划387

第三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388

一、具体调查程序388

二、现场调查程序389

第四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389

一、描述性现场调查方法389

二、分析性现场调查方法391

参考文献392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展望392

第一节 不明原因疾病的判定393

一、不明原因疾病的概念和分类393

第二十四章 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理393

二、不明原因疾病的判定394

第二节 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方法397

一、收集基本资料,描述疾病分布397

二、找出可疑因素,建立病因假设397

三、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398

第三节 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理402

一、信息的处理402

二、人员、设备与物质的组织与准备403

三、实验室404

参考文献404

一、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405

第二十五章 健康促进策略405

第一节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概述405

二、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406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社会作用和任务409

第二节 健康传播410

一、信息、符号与信息加工410

二、信息的传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412

三、大众传播414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417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417

二、国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417

三、我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与国际的差距及其可能原因420

参考文献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