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强胜主编;郭凤根,姚家玲,任海云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5029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植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植物及其多样性2
二、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分科概述6
三、植物学与农业的关系7
四、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8
1 植物细胞10
第一节 概述12
第二节 细胞壁与细胞膜14
一、细胞壁14
二、细胞膜18
第三节 细胞质基质及细胞器20
一、细胞质基质20
二、细胞内膜系统20
三、质体与线粒体23
四、细胞核26
五、核糖体28
六、细胞骨架28
第四节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29
一、贮藏的营养物质30
二、次生代谢物质31
第五节 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32
一、纹孔32
二、胞间连丝32
第六节 细胞的增殖与调控33
一、细胞周期33
二、有丝分裂34
三、减数分裂36
四、无丝分裂39
第七节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39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39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40
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工程41
第八节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42
一、细胞的衰老42
二、细胞的死亡43
2 种子和幼苗46
第一节 种子48
一、种子的基本结构48
二、种子的基本类型49
三、种子的寿命及萌发52
第二节 幼苗54
一、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54
二、幼苗的类型55
三、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58
3 植物组织60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类型62
一、分生组织62
二、成熟组织65
第二节 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组织系81
一、维管组织81
二、维管束82
三、组织系83
4 营养器官——根84
第一节 根的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86
一、根的生理功能86
二、根的基本形态86
第二节 根尖的初生生长与根的初生结构87
一、根尖及其分区87
二、根的初生结构90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94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94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形成95
第四节 侧根的发生96
一、侧根原基的发生96
二、侧根形成及其在主根上的分布96
第五节 根瘤与菌根97
一、根瘤97
二、菌根98
第六节 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99
5 营养器官——茎102
第一节 茎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104
一、茎的主要生理功能104
二、茎的基本形态104
第二节 茎尖的结构107
一、茎尖及其分区107
二、茎的初生生长109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110
一、表皮110
二、皮层110
三、维管柱110
第四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112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组成及其活动112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114
三、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115
四、裸子植物茎的特点119
第五节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119
一、禾本科植物茎节间的结构119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增粗121
第六节 茎的生长特性与农业生产122
6 营养器官——叶124
第一节 叶的生理功能126
一、光合作用126
二、蒸腾作用126
三、其他功能127
第二节 叶的组成127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组成128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组成特点129
第三节 叶的发生、生长和系统发育129
一、叶原基的发生129
二、完全叶各部分的发生130
三、叶片的生长130
四、叶的系统发育131
第四节 叶的结构132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结构132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137
三、松针的结构特点141
第五节 叶的衰老与脱落142
一、叶的衰老142
二、叶的脱落142
第六节 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143
一、叶的生长特性与配置方式143
二、叶位与生物产量144
三、叶的再生在生产中的应用144
7 营养器官系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146
第一节 营养器官系统的整体性148
一、营养器官系统功能的协同性148
二、营养器官系统的结构联系和同一性149
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152
第二节 营养器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154
一、茎形态结构的力学特点154
二、超级稻的株形分析154
三、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54
第三节 营养器官系统的变态157
一、变态的概念157
二、根的变态157
三、茎的变态160
四、变态叶162
五、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163
8 复合生殖器官——花166
第一节 花的组成及其在发育上的意义168
一、花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意义168
二、花的基本形态168
第二节 植物生殖转变与花芽分化170
一、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170
二、花芽分化及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171
三、花芽分化的时期和过程172
四、花器官发育的ABCE模型173
第三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175
一、花丝和花药的发育175
二、花粉粒的发育176
三、花粉粒的形态180
四、花粉粒的内含物和生活力180
五、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性181
六、花药、花粉培养和花粉植物182
第四节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182
一、雌蕊的组成182
二、胚珠183
三、胚囊的发育和结构184
四、成熟胚囊的组成成员及其细胞学特点185
五、雌性生殖单位及其功能186
第五节 开花与传粉188
一、开花188
二、传粉189
第六节 受精191
一、花粉的萌发191
二、花粉管的生长192
三、双受精过程193
四、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194
五、受精作用与现代生物技术194
9 生殖器官——种子与果实196
第一节 种子的发育198
一、胚的发育198
二、胚乳的发育202
三、种皮发育及结构205
四、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206
五、胚状体和人工种子208
第二节 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208
一、果实的形成和发育208
二、真果和假果的含义及其结构208
三、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211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211
一、风力传播212
二、水力传播212
三、人类和动物的活动传播212
四、果实弹力传播213
10 植物类群及分类216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218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218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218
三、植物的命名法则219
四、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220
第二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221
一、藻类植物221
二、菌类植物231
三、地衣植物237
四、苔藓植物239
五、蕨类植物242
六、裸子植物249
七、被子植物257
11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262
第一节 根系的形态特征264
一、直根系264
二、须根系264
第二节 茎的形态特征264
一、茎的性质265
二、茎的生长习性265
三、茎的分枝方式266
第三节 叶的形态特征268
一、叶序268
二、叶片的形态特征269
三、叶的类型271
第四节 花的形态特征273
一、花序273
二、花冠的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方式275
三、雄蕊类型、花药着生及开裂方式277
四、雌蕊和胎座的类型、花的性别、子房位置及胚珠着生方式278
五、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构造281
六、花程式和花图式281
第五节 果实的类型282
一、单果282
二、聚合果285
三、聚花果285
12 双子叶植物纲288
第一节 木兰亚纲290
一、木兰科290
二、樟科291
三、胡椒科291
四、睡莲科292
五、毛茛科292
六、罂粟科293
第二节 金缕梅亚纲294
一、金缕梅科294
二、杜仲科294
三、桑科294
四、胡桃科296
五、壳斗科(山毛榉科)296
第三节 石竹亚纲296
一、石竹科296
二、苋科298
三、藜科298
四、蓼科298
第四节 五桠果亚纲298
一、五桠果科(第伦桃科)299
二、山茶科299
三、椴树科299
四、锦葵科299
五、葫芦科301
六、杨柳科302
七、十字花科303
八、杜鹃花科305
九、报春花科305
第五节 蔷薇亚纲305
一、蔷薇科306
二、豆科309
三、桃金娘科311
四、红树科312
五、卫矛科312
六、大戟科312
七、鼠李科313
八、葡萄科313
九、无患子科314
十、槭树科314
十一、漆树科314
十二、芸香科314
十三、伞形科316
第六节 菊亚纲317
一、茄科317
二、旋花科319
三、唇形科320
四、木犀科320
五、玄参科321
六、茜草科321
七、忍冬科322
八、菊科322
13 单子叶植物纲326
第一节 泽泻亚纲328
泽泻科328
第二节 槟榔亚纲328
一、棕榈科或槟榔科329
二、天南星科330
第三节 鸭跖草亚纲331
一、莎草科331
二、禾本科332
第四节 姜亚纲335
姜科335
第五节 百合亚纲336
一、百合科336
二、兰科338
14 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342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344
一、植物的起源与主要类群的演化历程344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345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演化346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346
五、高等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347
六、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348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349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349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353
第三节 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358
一、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新方法358
二、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新成果359
参考文献362
索引364
热门推荐
- 2158840.html
- 898928.html
- 3775547.html
- 2864581.html
- 2772754.html
- 2701680.html
- 823714.html
- 3260338.html
- 3509601.html
- 10578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3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1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4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1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8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38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8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17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