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韩国刑法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韩国刑法总论
  • (韩)李在祥著;(韩)韩相敦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76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韩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韩国刑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刑法的意义3

(一)刑法的概念3

第一编 序言3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概念3

(一)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4

二、刑法的性质4

(二)刑法的范围4

(一)保护性功能5

三、刑法的功能5

(二)刑法的规范性性质5

(三)社会保护性功能7

(二)保障性功能7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沿革8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沿革和思想基础8

第二节 罪刑法定主义8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意义8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基础9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10

三、罪刑法定主义的现代性意义10

(二)罪刑法定主义和法治国家原理11

四、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12

(一)法律主义13

(二)禁止溯及既往原则14

(三)明确性原则18

(四)禁止类推解释原则22

(五)适当性原则26

(二)禁止溯及既往原则28

(一)序论28

第三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28

一、时间的适用范围28

(三)行为时法主义的例外29

(四)限时法30

(一)立法主义37

二、地点的适用范围37

(二)刑法的态度38

(二)国际法上的例外40

(一)国内法上的例外40

三、个人的适用范围40

二、刑罚理论41

一、刑法理论的意义41

第四节 刑法理论41

(一)报应刑主义42

(二)目的刑主义44

(三)刑法解释和刑罚的目的50

(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意义51

三、犯罪理论51

(二)两种理论在刑法解释上的差异52

(三)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批判53

(二)近代学派54

(一)古典学派54

四、刑法学派的对立54

(三)对古典学派和近代学派的批判55

(一)犯罪的概念59

一、犯罪的意义59

第二编 犯罪论59

第一章 犯罪的基本概念59

第一节 犯罪的意义和种类59

(二)犯罪的本质60

(一)犯罪的成立条件61

二、犯罪的成立条件、处罚条件、追诉条件61

(三)犯罪的追诉条件62

(二)犯罪的处罚条件62

(二)侵害犯和危险犯63

(一)结果犯和形式犯63

三、犯罪的种类63

(三)继续犯和状态犯64

(一)行为论的意义65

一、序论65

(四)一般犯和身份犯及亲身犯65

第二节 行为论65

(二)行为概念的功能66

(一)因果性行为论67

二、行为概念的内容67

(二)目的性行为论68

(三)社会性行为论72

(四)人格性行为论76

三、刑法上的行为概念77

四、行为概念和犯罪体系论78

一、序论79

第三节 行为主体79

(一)法人的处罚与法人的犯罪能力80

二、法人的犯罪能力80

(二)见解的对立81

(三)批判83

(二)法人处罚的法律性质85

(一)犯罪能力与刑事责任85

三、法人的处罚85

(三)结论87

一、构成要件的意义89

第一节 构成要件理论89

第二章 构成要件89

(一)Beling的构成要件理论90

二、构成要件理论的发展90

(三)主观不法要素(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发现91

(二)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发现91

三、构成要件与违法性92

(四)结论92

(一)消极性构成要件要素理论93

(二)开放性构成要件要素理论94

(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95

(一)记述性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95

四、构成要件的要素95

一、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意义96

第二节 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96

(一)结果无价值论97

二、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97

(二)行为无价值论98

(二)行为无价值的内容101

(一)结果无价值的内容101

三、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内容101

(二)不作为的行为性103

(一)不作为的意义103

第三节 不作为犯103

一、不作为的本质103

(三)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104

(一)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105

二、不作为犯的结构105

(二)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106

(一)不作为的等价性108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108

(二)保证人地位109

(三)行为定型的等价性116

(四)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117

(二)不作为犯与共犯118

(一)主观构成要件118

四、相关问题118

(一)因果关系的意义119

一、序论119

第四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119

(二)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理论关系120

(一)条件说121

二、因果关系理论121

(二)原因说123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124

(四)重要说126

(五)合法则性条件说127

(六)有关因果关系的其他学说130

(七)结语131

(一)客观归属理论的意义132

三、客观归属理论132

(二)客观归属的标准133

(三)客观归属的具体判断标准134

四、刑法第17条的解释137

(二)故意的体系性地位138

(一)主观构成要件要素138

第五节 构成要件性故意138

一、序论138

(二)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140

(一)意思说与认识说140

二、故意的本质140

(一)对事实的认识141

三、故意的智力因素141

四、故意的种类142

(二)对意义的认识142

(二)不确定的故意143

(一)确定的故意143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50

(一)认识错误的意义150

第六节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150

一、认识错误论150

(一)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意义与效果151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与故意151

三、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界限152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重要性152

(一)对立观点153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形态与效果156

(一)过失的意义与种类161

一、序论161

第七节 过失161

(二)过失犯的结构162

(一)违反注意义务165

二、过失犯的构成要件165

(二)结果发生、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171

(二)过失犯的责任174

(一)过失犯的违法性174

三、过失犯的违法性与责任174

(一)结果加重犯的意义175

一、序论175

第八节 结果加重犯175

(二)结果加重犯与责任主义176

二、结果加重犯的种类178

(二)因果关系的范围179

(一)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179

三、结果加重犯与因果关系179

(三)重大结果的直接关系180

(一)过失的内容181

四、对重大结果的过失181

(一)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182

五、结果加重犯的共犯182

(二)过失的标准时间182

(二)结果加重犯的教唆与帮助183

(一)不法和违法性184

一、违法性的意义184

第三章 违法性184

第一节 违法性理论184

(二)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责任之间的关系185

(一)形式的违法性理论和实质的违法性理论186

二、违法性的本质186

(一)客观的违法性理论和主观的违法性理论188

三、违法性的评价方法188

(二)批判188

(二)批判189

(一)一元论190

四、违法性阻却事由190

(二)多元论191

(一)主观正当化要素的必要性192

五、主观正当化要素192

(二)主观正当化要素的内容193

(三)欠缺主观正当化要素的效果194

(二)正当防卫的根据195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195

第二节 正当防卫195

一、正当防卫的意义195

(一)现实存在的不当的侵害196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196

(三)正当防卫的性质196

(二)为防卫自己或者他人的法益而实施的行为199

(三)相当的理由202

(一)对正当防卫限制的意义203

三、对正当防卫的限制203

(三)对正当防卫的限制的类型204

(二)对正当防卫限制的理论根据204

(一)防卫过当208

四、防卫过当和假想防卫208

(二)假想防卫209

(三)假想防卫过当210

(二)紧急避险的本质211

(一)紧急避险的意义211

第三节 紧急避险211

一、紧急避险的意义和本质211

(三)违法性阻却的根据214

(一)对于自己或者他人的法益的现实存在的危难215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215

(三)相当的理由216

(二)避免危难的行为(避险行为)216

三、紧急避险的特殊规则219

(一)义务冲突的意义和种类220

五、义务的冲突220

四、避险过当和假想避险220

(一)避险过当220

(二)假想避险220

(二)义务冲突的法律性质222

(三)义务冲突的要件224

(一)自救行为的意义226

一、自救行为的意义226

第四节 自救行为226

(二)自救行为的法律性质227

(一)依据法定程序保全请求权为不可能的情况228

二、自救行为的成立要件228

(三)相当的理由232

(二)为避免不能行使请求权或明显实行困难的行为232

(一)被害人承诺的意义233

一、序论233

三、自救行为过当和假想自救行为233

(一)自救行为过当233

(二)假想自救行为233

第五节 被害人承诺233

(二)谅解与承诺234

(二)谅解的法律性质和有效条件235

(一)谅解的意义235

二、谅解235

(一)承诺的意义236

三、被害人承诺236

(二)违法性阻却的根据237

(三)被害人承诺的要件238

(一)推定的承诺的意义和性质241

四、推定的承诺241

(二)推定的承诺的类型242

(三)推定的承诺的要件243

一、正当行为的意义244

第六节 正当行为244

(一)公务员的职务执行行为245

二、根据法令的行为245

(二)惩戒行为247

(四)劳动争议行为248

(三)对现行罪犯的逮捕248

(一)医生的治疗行为250

三、业务上的行为250

(五)其他250

(二)安乐死251

(三)律师或者圣职人员的业务行为252

(一)社会常规的含义253

四、不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253

(三)不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254

(二)社会常规的判断标准254

第一节 责任理论257

一、责任的意义257

第四章 责任论257

二、责任的根据258

(二)责任与自由意志259

(一)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259

(一)心理责任论与规范责任论260

三、责任的本质260

(二)功能责任论261

(三)责任的构成要件263

(一)行为责任的原则264

四、责任判断的对象264

(二)行为责任与人格责任265

(一)责任能力的概念266

一、责任能力的意义266

第二节 责任能力266

(三)责任能力的规定方法267

(二)责任能力的本质267

(一)刑事未成年人268

二、无责任能力人268

(二)心神丧失者269

(一)心神微弱者274

三、限制责任能力人274

(一)原因上自由的行为的意义275

四、原因上自由的行为275

(二)聋哑人275

(二)原因上自由的行为之可罚性的根据276

(三)原因上自由的行为类型279

(四)刑法的规定281

(二)违法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283

(一)违法性认识的概念283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283

一、违法性认识的意义283

二、违法性认识在犯罪体系中的地位284

(一)故意说285

(二)责任说286

(一)对立的见解288

三、对刑法第16条的解释288

(一)法律上认识错误的意义289

一、法律上认识错误的意义及形式289

(二)结论289

第四节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289

(二)法律上认识错误的形式290

(二)见解的对立293

(一)阻却违法性事由的前提事实的认识错误之意义293

二、阻却违法性事由的前提事实的认识错误293

(二)正当理由295

(一)刑法第16条的解释295

(三)结论295

三、刑法第16条和正当的理由295

(一)期待可能性的意义299

一、序论299

第五节 期待可能性299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300

(一)责任论体系中的地位301

二、期待可能性体系的地位301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302

(一)对立的见解304

三、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304

四、对期待可能性的认识错误305

(二)批判305

(二)受胁迫的行为306

(一)刑法上的责任阻却事由306

五、因期待不可能的责任阻却事由306

(三)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310

(一)犯罪的实现阶段312

一、序论312

第五章 未遂论312

第一节 未遂犯312

(二)未遂的处罚根据314

(一)主观构成要件316

二、未遂犯的构成要件316

(三)刑法上未遂犯的体系316

(二)着手317

(三)犯罪未完成323

四、相关问题324

三、未遂犯的处罚324

(三)结果加重犯与未遂325

(二)不作为犯与未遂325

(一)举动犯与未遂325

(一)中止未遂的概念327

一、中止未遂的意义327

第二节 中止未遂327

(二)中止未遂的法律性质328

(一)主观要件——自愿性332

二、中止未遂的成立要件332

(二)客观要件——中止实施或者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336

(一)中止预备341

四、相关问题341

三、中止未遂的处罚341

(一)法规竞合的情况341

(二)想象竞合的情况341

(二)共犯与中止未遂343

(一)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345

一、不能犯未遂的意义345

第三节 不能犯未遂345

(二)不能犯与构成要件的欠缺347

(二)危害结果发生的不可能348

(一)着手348

二、不能犯未遂的成立要件348

(三)危险性351

四、不能犯未遂与幻觉犯355

三、不能犯未遂的处罚355

一、预备的意义356

第四节 预备罪356

(一)与基本犯罪的关系358

二、预备罪的法律性质358

(二)预备罪的实施行为性359

(一)主观要件360

三、预备罪的成立要件360

(二)客观要件361

(一)预备罪的共犯363

四、相关问题363

(二)预备罪的未遂与预备罪的罪数365

(一)共犯与犯罪的参与形态366

一、共犯的意义366

第六章 共犯论366

第一节 共犯理论366

(二)共犯的立法方式367

(三)必要共犯368

(一)正犯的概念370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别370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372

(一)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378

三、共犯的从属性378

(二)从属性的程度379

(三)共犯的处罚根据381

(二)间接正犯的本质384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384

第二节 间接正犯384

一、间接正犯的意义384

(一)被利用人的范围387

二、间接正犯的成立要件387

(二)利用行为393

(二)间接正犯的未遂394

(一)间接正犯与处罚394

三、间接正犯的处罚394

(二)间接正犯的界限395

(一)间接正犯与认识错误395

四、相关问题395

五、特殊教唆、帮助399

(一)共同正犯的意义400

一、共同正犯的意义与本质400

第三节 共同正犯400

(二)共同正犯的本质402

(一)主观要件405

二、共同正犯的成立要件405

(二)客观要件414

(一)共同正犯与处罚423

三、共同正犯的处罚423

(二)共同正犯与身份424

一、教唆犯的意义425

第四节 教唆犯425

(三)共同正犯与认识错误425

(一)教唆人的教唆行为426

二、教唆犯的成立要件426

(一)实行行为的认识错误430

三、教唆的认识错误430

(二)被教唆人的实行行为430

四、教唆犯的处罚432

(二)对被教唆人的认识错误432

(一)教唆的教唆433

五、相关问题433

(二)教唆的未遂434

一、从犯的意义435

第五节 从犯435

(一)从犯的帮助行为436

二、从犯的成立要件436

三、从犯的处罚440

(二)正犯的实行行为440

(二)从犯的从犯、教唆的从犯、对从犯的教唆441

(一)对从犯的认识错误441

四、相关问题441

(二)身份的意义和种类442

(一)共犯的从属性442

第六节 共犯和身份442

一、序论442

二、对刑法第33条的解释444

(二)“适用前三条”的意义445

(一)因身份关系成立的犯罪范围445

(三)身份人协助非身份人的情况446

(一)共犯的成立和科刑447

三、刑法第33条后段的解释447

(二)“不以重刑处罚”的意义448

(一)消极的身份和共犯449

四、相关问题449

(三)身份人协助非身份人的情况449

(二)立法论450

一、罪数论的意义452

第一节 罪数理论452

第七章 罪数论452

(一)观点的对立453

二、决定罪数的标准453

(二)批判456

三、数罪的处罚457

一、序论458

第二节 一罪458

(二)法规竞合的形态459

(一)法规竞合的本质459

二、法规竞合459

(一)包括一罪的意义465

三、包括一罪465

(三)法规竞合的处理465

(二)包括一罪的形态466

(三)包括一罪的处理473

(一)想象竞合的本质474

一、想象竞合474

第三节 数罪474

(二)想象竞合的要件476

(三)想象竞合的法律效果481

(一)竞合犯的本质482

二、竞合犯482

(二)竞合犯的要件483

(三)竞合犯的处分486

(一)刑罚的意义491

一、序论491

第三编 刑罚论491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491

(一)死刑制度的意义492

二、死刑492

(二)刑罚的种类492

(二)死刑存废论493

(三)死刑的改善497

(一)自由刑的意义498

三、自由刑498

(三)自由刑的改善499

(二)刑法上的自由刑499

(二)罚款和科料罚款501

(一)财产刑的意义501

四、财产刑501

(三)没收504

(三)资格停止508

(二)资格丧失508

五、名誉刑508

(一)名誉刑的意义508

一、序论509

第二节 刑罚的裁量509

(二)处刑刑510

(一)法定刑510

二、刑罚裁量的阶段510

(一)刑罚的加重和减轻511

三、刑罚的加重和减轻511

(三)宣告刑511

(二)刑罚的加减例513

四、量刑515

(一)量刑的意义515

(二)量刑的标准515

(三)量刑的条件516

五、刑罚的免除、宣告判决前的拘禁和判决的公示518

(一)刑罚的免除518

(二)判决宣告前的拘禁日数的计算518

(三)判决的公示519

第三节 累犯519

一、序论519

(一)累犯的意义519

(二)对累犯的加重量刑和责任主义521

(三)对于累犯的刑事政策性对策523

二、累犯加重的要件524

(一)监禁以上的刑罚宣告524

(二)刑罚的执行终止或者免除525

(三)监禁以上的犯罪526

三、累犯的效果527

(一)累犯的处罚527

(四)前犯执行终止或者免除后三年之内所犯罪行527

(二)诉讼法的效果528

(一)制度的宗旨529

(二)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关系529

四、判决宣告后的累犯发现529

一、缓期执行530

(一)缓期执行的意义530

第四节 缓期执行、缓期宣告、假释530

(二)缓期执行的沿革和立法例531

(三)缓期执行的条件532

(四)缓期执行和保护观察、社会服务命令以及授课命令534

(五)缓期执行的效果535

(六)缓期执行的失效与取消535

二、缓期宣告537

(一)缓期宣告的意义537

(二)缓期宣告的要件538

三、假释540

(五)缓期宣告的失效540

(一)假释的意义540

(四)缓期宣告的效果540

(三)缓期宣告与保护观察540

(二)假释的要件542

(四)假释的效果543

(五)假释的失效与取消543

(三)假释的期限和保护观察543

(二)时效的期限544

(一)刑罚时效的意义544

(三)时效的效果544

(四)时效的停止与中断544

一、刑罚的时效544

第五节 刑罚的时效和消灭544

(一)刑罚消灭的意义545

(二)刑罚的失效545

二、刑罚的消灭545

一、序论546

第六节 保安处分546

(一)保安处分的意义546

(三)复权546

(二)保安处分的沿革547

二、保安处分的种类与性质548

(一)保安处分的正当性548

(二)保安处分的种类549

(三)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关系550

(一)保护监护的意义551

(二)保护监护的要件551

三、保护监护551

(三)保护监护的内容554

(二)治疗监护的要件555

(一)治疗监护的意义555

(三)治疗监护的内容555

四、治疗监护555

五、保护观察556

(一)保护观察的意义556

(二)保护观察的适用范围557

(三)保护观察的内容557

主要参考文献5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