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9482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研究-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的困境1
1.1 由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引发的思考1
1.1.1 怎样的老城南——历史的辉煌和当代的衰败2
1.1.2 不同的视角——历史保护中的多元社会声音5
1.1.3 引发的反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的困境10
1.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及基本情况11
1.2.1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过程11
1.2.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基本情况14
1.3 当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困境分析18
1.3.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18
1.3.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困境的成因分析22
第2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国际趋势35
2.1 早期欧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36
2.1.1 “风格修复”运动36
2.1.2 “反修复”运动37
2.1.3 “文献性修复”和“历史性修复”运动38
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发展39
2.2.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威尼斯宪章》(1964年)40
2.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41
2.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内罗毕建议》(1976年)42
2.2.4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42
2.2.5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佛罗伦萨宪章》(1981年)43
2.2.6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华盛顿宪章》(1987年)44
2.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年)45
2.2.8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1999年)45
2.2.9 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北京宪章》(1999年)46
2.2.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46
2.2.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47
2.2.1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2005年)47
2.3 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47
2.3.1 保护的理念和导向:“保护”与“发展”的双向融合47
2.3.2 保护的内涵和方法:内涵日益丰富、方法日益多元52
2.3.3 保护的实施和支撑:强调综合联动、多元制度支持60
第3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说——“积极保护、整体创造”论67
3.1 城市发展论——从静态的历史遗址到动态发展的城市71
3.2 历史资源论——从历史保护的负担到文化发展的资源72
3.3 科学保护论——从价值观的争论到科学务实的保护行动74
3.4 整体设计论——从孤立的历史保护到整体的文化创造76
3.5 渐进更新论——从一蹴而就的改造到试点渐进的有机更新78
3.6 文脉承创论——从历史传统的割裂到文脉的继承发展80
3.7 战略协同论——从“就保护论保护”到综合战略的协同82
3.8 社会支撑论——从专业技术的历史保护到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83
第4章 城市发展论——以历史南京城的演变为例86
4.1 早期南京地区城镇的发展和空间演变88
4.1.1 春秋战国时期88
4.1.2 秦汉时期90
4.2 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六朝的兴盛92
4.2.1 东吴的定都93
4.2.2 东晋的南北交融93
4.2.3 南朝的兴盛95
4.2.4 六朝的都城建设97
4.3 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南唐中兴前后98
4.3.1 隋唐时期南京的衰变98
4.3.2 南唐的中兴100
4.3.3 宋元的延续101
4.4 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明初鼎盛前后103
4.4.1 明初的鼎盛及清代的沿袭103
4.4.2 太平天国的变革107
4.4.3 清末近代化的变迁108
4.5 南京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高峰期——民国时期110
4.5.1 民国首都计划110
4.5.2 民国近代化的努力110
4.6 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五个高峰期——改革开放前后113
4.6.1 改革开放前的南京113
4.6.2 改革开放后的南京114
第5章 历史资源论——以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例122
5.1 南京六朝以前的历史文化遗存123
5.1.1 汤山古人类遗址123
5.1.2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123
5.1.3 春秋固城、棠邑遗址124
5.1.4 金陵邑、石头城遗址126
5.2 南京六朝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127
5.2.1 六朝建康城遗址128
5.2.2 六朝陵墓石刻遗存129
5.2.3 栖霞寺千佛崖130
5.2.4 东吴孙权陵墓131
5.3 南京唐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132
5.3.1 南唐二陵132
5.3.2 大报恩寺遗址134
5.3.3 栖霞寺舍利塔135
5.4 南京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136
5.4.1 明代历史遗存136
5.4.2 太平天国历史遗存142
5.4.3 清代历史遗存146
5.5 南京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151
5.5.1 纪念建筑——中山陵152
5.5.2 行政建筑——原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153
5.5.3 文化建筑——民国国民大会堂旧址154
5.5.4 教育机构——金陵女子大学旧址155
5.5.5 使馆建筑——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155
5.5.6 商业建筑——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156
5.5.7 工业建筑——中国水泥公司旧址157
5.5.8 官邸建筑——宋子文公馆158
5.5.9 居住建筑——颐和路公馆区158
5.6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160
5.6.1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统手工技艺)161
5.6.2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传统手工技艺)161
5.6.3 秦淮灯会(民俗)161
第6章 科学保护论——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构建为例165
6.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全面构建166
6.2 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普查166
6.3 历史文化资源点的评价与保护168
6.3.1 对历史资源点的理性评价168
6.3.2 历史资源点的分类保护对策建议174
6.4 历史地段的评价与保护177
6.4.1 对历史地段的理性评价178
6.4.2 历史地段的分类保护对策建议181
6.5 历史镇村的评价与保护183
6.5.1 对历史镇村的理性评价183
6.5.2 历史镇村的分类保护对策建议188
6.6 名城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189
6.6.1 保护名城的山水环境及其间的历史资源190
6.6.2 保护都城时期的关键空间格局要素192
6.6.3 保护老城的历史风貌,控制老城的建设194
第7章 整体设计论——以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为例199
7.1 历史文化地标的当代塑造199
7.1.1 老城北部历史地标的当代重塑——阅江楼案例200
7.1.2 老城南部历史地标的当代重塑——大报恩寺案例205
7.1.3 老城中心区历史文化新地标的当代塑造——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案例209
7.2 历史文化廊道的串联整合215
7.3 历史文化网络体系的整体构建220
7.3.1 历史文化网络体系构建的意义220
7.3.2 历史文化网络体系构建的方式220
7.3.3 主城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构建224
第8章 渐进更新论——以南京老城南的保护更新为例229
8.1 以文化引领为老城南更新的基本定位230
8.2 以历史遗存的保护为老城南复兴之本236
8.3 以有机更新为老城南更新的基本原则239
8.4 以文化活力的增强为老城南复兴的带动245
8.4.1 门东白鹭洲公园的复兴案例245
8.4.2 门西白下愚园的重塑案例251
8.5 以“十里秦淮”为老城南复兴的空间轴线255
8.5.1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当代利用257
8.5.2 沿线传统风貌的塑造和亲水性的增加258
8.5.3 “十里秦淮”乐章的重奏和沿线资源的串联260
第9章 文脉承创论——以南京城市营建传统的继承发扬为例265
9.1 对于历史南京城营建传统的认知265
9.1.1 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建立266
9.1.2 历史空间的继承和文化的包容发展272
9.1.3 重要空间的设计和场所的塑造275
9.1.4 整体城市设计的营建传统278
9.2 对于在当代环境中继承传统的认识280
9.3 历史南京城营建传统继承发展的策略282
9.3.1 城市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再建——从山水城林有机相融的“小南京城”走向山水城林有机相融的“大南京都市区”282
9.3.2 历史文化空间的继承发展——市域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构建287
9.3.3 重要空间的设计和塑造——以秦淮新河为例290
9.3.4 整体城市设计的传统发扬——城市特色意图区体系的建构292
第10章 战略协同论——以南京城市综合发展战略为例297
10.1 城市功能定位的协同297
10.1.1 经济中心或文化中心297
10.1.2 制造业中心或服务业中心301
10.1.3 对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思考302
10.2 城市产业结构的协同306
10.2.1 改变城市对重工业的依赖现状306
10.2.2 调优、调高、调轻产业结构309
10.3 城市空间战略的协同310
10.3.1 南京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310
10.3.2 南京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312
第11章 社会支撑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支撑制度的反思318
11.1 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协同解决319
11.1.1 正视公众的多元声音320
11.1.2 关注百姓的基本需求321
11.1.3 确立公共价值优先的原则322
11.1.4 开展市民历史文化教育323
11.1.5 推动市民公众参与保护324
11.2 复杂问题需要综合策略解决325
11.2.1 法律法规建设326
11.2.2 标准规范定制327
11.2.3 行政管理联动328
11.2.4 政策制度协同330
11.3 历史问题需要循序渐进解决334
11.3.1 解决历史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观334
11.3.2 持之以恒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行动计划336
11.3.3 历史研究和保护规划的精心制定及实施338
结语340
参考文献342
致谢362
热门推荐
- 1068219.html
- 3447517.html
- 3464859.html
- 711415.html
- 3790844.html
- 3308135.html
- 2381947.html
- 1308906.html
- 3010145.html
- 3398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91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64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2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1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2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3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1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1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0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