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接受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木贵,郑雪辉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20768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接受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令人困惑的“接受”问题1
第一节思想文化史上的“接受”悖论1
一、 “接受”悖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表象1
二、 西方思想文化史上诸种“接受”问题6
三、 思想文化传播史上的“接受”之谜10
第二节 当今科学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接受”问题16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问题16
二、 当今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接受”难题20
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估价中的“接受”问题23
第二章关于接受理论的历史和现状28
第一节 接受理论的先声:中国传统经学和西方古典解释学28
一、 中国传统经学的释义观28
二、 西方古典解释学对理解的探究31
第二节现代西方接受理论的现状34
一、 现代解释学对理解的新阐述34
二、 消解哲学的本文观39
三、 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44
四、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50
一、 经典认识论无法解开“接受”之谜54
第三章作为认识活动的“接受”的发生54
第一节关于接受者与对象本文关系的一般认识论说明54
二、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接受学一般认识论科学原则以及非经典认识论富有建设性的启迪60
第二节接受是一种双重建构的认识活动69
一、 接受主体与思想文化客体的确立和联系的基本条件69
二、 “接受”是接受主体与思想文化客体双重建构的认识活动77
第四章 “接受”的主体性84
第一节 主体的现实社会性和实践性与“接受”的关系84
一、 主体的现实社会性对接受活动的制约84
二、 主体的实践性与对象本文的“问题”关系和生产性关系87
一、 主体传统文化视野的形成92
第二节主体传统文化的视野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92
二、 主体传统文化视野在接受活动中的功能96
第三节 主体个体的理论——经验格局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101
一、 对本文信息的选择功能101
二、 对本文信息的释义作用105
第四节主体心态对接受活动的影响108
一、心态的形成与前述主体因素之关系108
二、 主体心态对接受活动的制约111
一、 思想文化信息的定义和分类117
第五章 思想文化客体的特性117
第一节 思想文化信息的社会性及其与“接受”的关系117
二、 思想文化信息的社会性与接受活动的选择性120
第二节本文的语言与语义的问题及其对接受释义和理解的关系123
一、 语言与语义的同一性和接受理解的可能性123
二、 语言与语义的差异性和接受释义的生产性126
第三节本文的思维品格和逻辑构造特性与接受理解的关系135
一、 思维品格和逻辑构造特性与本文思想的外化135
二、 逻辑构造特性与接受理解的生产性138
一、 作为子系统的本文的内在理论矛盾对分歧性接受理解的影响142
第四节本文的内在理论矛盾和多重属性与分歧性接受理解的关系142
二、 作为母系统的本文的多重属性及其与接受分歧性评价的关系145
第五节本文的“视界”和“意义关联域”的时空特性与接受理解的关系149
一、 历史时间间距与接受149
二、 文化的空间间距与接受152
第六章接受的差异性和同一性156
第一节接受差异性的类型及其评价156
一、 接受的差异性及其主要类型156
二、 接受差异性是接受主体能动性和局限性的双重体现163
一、接受同一性的含义168
第二节接受的同一性及其途径168
二、 实现接受的同一性的途径175
第七章 “接受”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182
第一节 “接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182
一、 “接受”是人类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纽带182
二、 “接受”与社会进步187
第二节 “接受”在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功能193
一、 “接受”是思想文化延续与发展的环节与契机193
二、 “接受”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功能200
一、 关于效应历史原则的重新界说209
第八章接受学的方法论原则209
第一节 以“实践”为核心的效应历史原则209
二、 以“实践”为核心的效应历史原则的方法论功能214
第二节寻求超越的对话原则218
一、 超越的必要性和对话原则218
二、 对话的辩证法222
第三节接受学研究的系统观原则228
一、 “接受”现象的系统特征与接受学系统观原则228
二、 系统观原则与专门科学方法的关系233
热门推荐
- 271231.html
- 620740.html
- 336934.html
- 2331875.html
- 288304.html
- 308444.html
- 1271734.html
- 1537180.html
- 964150.html
- 1623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37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7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3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28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90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6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4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