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政治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山东政治史
  • 王克奇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805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98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史-山东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东政治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述1

一、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区域经济与人文传统1

(一)自然环境的特点1

(二)区域经济状况5

(三)悠久的人文传统11

二、山东地区政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特点14

(一)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14

(二)区域政治的基本特点及社会历史地位19

三、齐鲁政治文化概说23

(一)从历史文献看齐鲁政治文化的理念形态24

(二)从社会意识看齐鲁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30

(三)齐鲁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34

第二章 先秦时期相对独立发展的山东政治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区、政权的沿革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40

(二)政区和政权的沿革49

二、虞夏时期夷、夏的冲突与融合66

(一)黄帝与蚩尤的部族战争67

(二)虞夏时期的夷夏关系68

三、商的崛起及商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72

(一)商族的早期发展72

(二)成汤灭夏74

(三)商的统治及其与东夷诸部的关系75

四、西周时期齐、鲁两国的建国77

(一)鲁国的建立78

(二)齐国的建立80

五、春秋时期的齐、鲁政治与山东地区的政局82

(一)齐桓公首霸82

(二)齐、鲁两国的和战关系87

(三)鲁国的“三桓”专政90

(四)春秋后期的齐国政治与晏婴相齐92

(五)孔子的政治主张与政治生涯96

六、战国时期田齐政权的兼并与统一101

(一)田氏代齐101

(二)齐威王的改革104

(三)山东地区的兼并战争107

(四)齐国的灭亡109

第三章 秦汉时期政治大一统下的山东政治11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区沿革11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112

(二)政区的沿革121

二、秦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和秦始皇东巡139

(一)秦朝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政策139

(二)秦始皇东巡141

三、秦朝末年山东境内的反秦斗争143

(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143

(二)齐鲁境内的反秦斗争145

四、曹参治齐及齐地四国叛乱148

(一)曹参治齐148

(二)齐国的分割152

(三)齐地四国叛乱155

五、汉武帝封禅与齐地方士文化的政治影响157

(一)泰山封禅157

(二)方士文化与西汉政治161

六、西汉中后期的山东政治165

(一)昭宣时期的山东政治165

(二)西汉后期山东地区的政治动荡167

七、新莽末年的赤眉军起义169

(一)新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矛盾169

(二)赤眉军起义171

八、东汉初年的山东政局174

(一)山东地区的割据政权174

(二)东汉初年的山东社会175

(三)当地的诸侯国178

(四)光武帝刘秀的封禅179

九、东汉中后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181

(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181

(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184

(三)黄巾大起义中的青州黄巾军186

十、东汉末年山东地区的割据战争18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下的山东政治19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沿革19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192

(二)政权的更迭与政区的沿革198

二、魏晋时期中央政策的调整与山东士族势力的崛起213

(一)魏晋政权选举制度的调整213

(二)山东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215

三、十六国时期山东地方政权的更迭218

(一)汉(前赵)、后赵统治下的山东219

(二)前燕与东晋争夺下的山东地区221

(三)前秦统治下的山东政局223

(四)后燕与南燕对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224

四、北魏统治下的山东政治228

(一)宋魏争夺下的山东地区228

(二)北魏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山东地区的政治发展230

(三)北魏与南朝的和战对山东政治发展的影响233

(四)北魏末年山东地区各族民众的起义234

五、东魏、北齐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矛盾和民族融合23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地位边缘化的山东政治2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沿革2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240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247

二、隋朝的建立与尉迟迥之乱254

(一)平定尉迟迥之乱254

(二)隋朝的建立及对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256

三、隋炀帝东征与隋末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258

(一)隋炀帝东征对山东地区的破坏258

(二)隋朝末年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259

四、唐朝前期的山东政局264

(一)统治阶级的政策对山东政局发展的影响264

(二)泰山的封禅大典266

(三)齐王李祐、琅琊王李冲的反叛267

五、“安史之乱”中山东吏民反对叛乱的斗争270

六、唐后期山东境内的藩镇割据274

(一)平卢镇的割据274

(二)横海镇的割据280

七、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282

八、唐末、五代山东地区的藩镇割据286

(一)唐朝末年朱全忠与山东地区藩镇势力的战争286

(二)五代时期山东的藩镇割据289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下的山东政局294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沿革295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295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301

二、北宋前期山东地区的吏治与抗辽斗争313

(一)以整治贪污和抑制豪猾为中心的吏治建设313

(二)辽军的南侵与山东军民的抗辽斗争316

三、宋真宗、仁宗统治时期的山东政治320

(一)真宗封禅泰山的政治闹剧320

(二)庆历新政与山东政治323

四、熙宁变法时期的山东政治状况327

(一)变法中的山东政局327

(二)曾巩知齐州330

五、北宋后期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332

(一)北宋后期的黑暗政治与京东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332

(二)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334

(三)高托山、张仙领导的起义336

(四)齐州孙列等领导的农民起义337

六、女真武装进占山东与山东民众的抗金斗争340

(一)女真族的崛起与北宋的灭亡340

(二)山东军民的抗金斗争342

(三)刘豫傀儡政权在山东地区的统治344

(四)梁山泊张荣水军的抗金事迹346

七、金中后期山东地区民众的抗金斗争347

(一)金中期沂州、济南等地的抗金起义347

(二)金后期的政治统治和红袄军的起义350

八、金元之际山东民众的抗蒙斗争与地方的军阀割据355

(一)蒙古军队的入侵及山东地区民众的抗蒙斗争355

(二)元朝初年山东世侯势力的割据357

九、元朝对山东地区的统治与元末红巾军起义364

(一)元朝在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364

(二)元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与山东农民的反抗366

(三)明军占领山东地区369

第七章 明清时期政治极权统治下的山东37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变迁37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372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375

二、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381

(一)明朝初年山东地区的移民381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382

三、“靖难之役”与汉王朱高煦的叛乱384

(一)“靖难之役”与当时的山东政局384

(二)明初山东的诸侯王与汉王朱高煦的叛乱388

四、明朝初、中期的民众反抗活动391

(一)唐赛儿起义391

(二)刘六、刘七的起义392

(三)嘉靖年间青州以矿工为骨干的农民起义396

五、山东沿海地区军民抗倭及援朝斗争397

(一)倭寇之害与抗倭斗争397

(二)万历年间山东民众的抗日援朝401

六、明朝末年山东民众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403

(一)临清等地市民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403

(二)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405

(三)崇祯年间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407

(四)山东地区的大顺政权408

七、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与抗清斗争409

(一)孔有德的叛乱409

(二)清兵南下与山东民众的抗清斗争411

八、清朝初年山东各地区的抗清斗争413

(一)鲁西、鲁南农民的反清武装斗争414

(二)鲁中、鲁东农民的抗清斗争416

九、乾嘉时期山东的农民起义417

(一)乾嘉时期山东的政局417

(二)王伦起义422

(三)天理教起义425

第八章 近代社会矛盾冲突中的山东政治历史430

一、山东地区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431

(一)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431

(二)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432

二、鸦片战争后山东地区政治的动荡435

(一)太平军北伐与山东的政局437

(二)转战齐鲁的捻军439

(三)幅军、信和团、长枪会的武装抗清斗争444

(四)鲁南与鲁西北的白莲教军反清活动450

(五)黄崖山惨案454

三、甲午战争时期的山东战事457

(一)战争爆发后的山东政局458

(二)日军登陆荣成460

(三)威海卫保卫战462

(四)战后的山东政局465

四、山东地区的教案与德、英外国势力对山东的占夺466

(一)巨野教案与《中德胶澳租借条约》467

(二)英国强租威海卫470

五、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失败473

(一)山东地区教案折射的文化冲突474

(二)义和团的源流479

(三)义和团运动始末484

六、清末新政与山东政局488

(一)袁世凯主持下的山东新政488

(二)袁世凯后山东地区的新政491

(三)济南、周村、潍县三地的开埠492

七、辛亥革命时期山东反对帝制的革命运动494

(一)同盟会山东分会的早期活动494

(二)辛亥革命中的山东独立496

(三)烟台及胶东各地的武装起义500

八、民国初年山东地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505

(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505

(二)日本对胶州湾的侵占与“山东问题”的缘起507

第九章 山东现代政治史的发展进程510

一、政治发展大势及政权更迭与政区变迁510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基本特征510

(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山东政区区划512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山东政区区划513

(四)山东日本傀儡政权的政区区划515

(五)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政区区划515

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山东政局517

(一)张树元督鲁517

(二)田中玉督鲁518

(三)郑士琦督鲁519

(四)张宗昌督鲁520

三、五四运动在山东的响应522

四、中共组织在山东地区的建立与活动526

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和“济南惨案”530

六、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统治权的确立532

(一)孙良诚、陈调元主鲁532

(二)韩复榘主鲁534

七、山东的工人、农民革命运动53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537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538

八、山东进步学生运动540

(一)“子见南子”的政治风波540

(二)要求政府抗战的请愿活动541

九、乡村建设运动543

十、日军的进攻与韩复榘的败退545

十一、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548

十二、台儿庄战役550

十三、山东人民的敌后抗战553

(一)中共领导的抗战553

(二)国民党的敌后抗战556

十四、山东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斗争558

(一)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决战558

(二)山东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561

参考文献566

后记5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