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肖萐父,李锦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0110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奴隶制时代(夏、殷、周至战国初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9
绪言19
第一章 夏、殷、周奴隶制发展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31
第一节 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31
一、“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从自然崇拜到上帝崇拜31
二、“治水平土”的经验总结——从征服自然的神话幻想到认识自然的哲学萌芽35
第二节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和哲学思想的产生38
一、殷末开明政论家的哲学思想38
二、西周初统治集团的哲学思想40
第三节 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哲学思想的发展44
一、怨天、尤人思潮的兴起44
二、五行、阴阳思想的发展48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和史墨、孙武的朴素辩证法53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53
一、季梁、史?的重民轻神思想53
二、叔兴、子产的天人相分思想55
第二节 晏婴、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56
一、晏婴的“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思想57
二、史墨的“物生有两”、皆有“倍贰”的思想58
第三节 孙武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61
一、《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论思想61
二、《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64
三、范蠡的“赢缩转化”的辩证法思想68
第三章 孔丘的唯心主义哲学70
第一节 “与命与仁”的世界观71
一、由尊天思想到唯心主义的命定论71
二、强调主观自觉精神的仁学思想74
第二节 “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78
一、承认上智“生知”的先验论78
二、重视学知,提倡“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79
第三节 “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81
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矛盾和谐论81
二、三代相“因”、“损益可知”的历史发展观83
三、“叩其两端”、“温故知新”的认识辩证法84
第四节 孔丘思想的历史地位86
第四章 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88
第一节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为基准的唯物主义经验论89
一、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89
二、“取实予名”与“察类明故”90
三、“言必立仪”的三表法92
第二节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的思想矛盾94
一、“尚力”、“非命”及对“命定论”的批判94
二、“天志”、“明鬼”的神秘主义思想97
第三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99
一、“尚贤”、“尚同”100
二、“兼爱”、“非攻”101
三、“非乐”、“节用”102
第五章 《老子》的唯心天道观和辩证发展观104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105
一、“道”兼有两重属性105
二、“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107
第二节 “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111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113
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114
二、“反者道之动”116
三、“挫锐”、“解纷”,“归根曰静”117
四、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118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120
第二编 封建制形成时期(战国中、晚期)哲学矛盾运动的展开125
绪言125
第一章 子思、孟轲对儒家哲学的深化发展135
第一节 子思“存诚尽性”的主观唯心主义135
一、对孔丘“中庸”思想的发挥135
二、以“诚”为核心的神秘认识论137
第二节 孟轲“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138
一、性善论——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140
二、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145
三、英雄史观和历史循环论149
第二章 道家分化中出现的两个重要哲学派别152
第一节 《管子》书中《心术》等篇的唯物主义“精气”说152
一、“道”?“精气”的唯物世界观152
二、“静因之道”的消极反映论155
第二节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158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159
二、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162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宿命论168
第三章 名辩思潮和后期墨家173
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174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180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哲学和逻辑理论187
一、后期墨家的哲学观点188
二、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194
第四章 总结先秦百家争鸣的荀况哲学199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00
一、天道自然的思想201
二、“天行有常”的思想202
三、“天人相分”的思想203
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03
第二节 “虚壹而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04
一、“天官簿类”和“心有征知”204
二、“虚壹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207
三、“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210
四、“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212
第三节 “化性起伪”和“明分使群”的人类史观216
一、“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216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219
三、厚今薄古与“古今一度”、“虽久同理”的矛盾221
第四节 对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223
第五章 总结变法运动历史经验的韩非哲学227
第一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论227
一、“不期修(循)古、不法常可”的社会发展观227
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229
第二节 “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观231
一、“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231
二、“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233
第三节 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35
一、反对“前识”,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则235
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236
第四节 “矛盾之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39
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的思想240
二、关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的思想241
三、关于斗争在摧毁旧事物中的作用242
第六章 邹衍和《易传》的哲学思想244
第一节 邹衍的哲学思想244
一、“五德终始”的历史观245
二、“以小推大,以今推古”的方法论248
第二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250
一、《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及其思想体系的矛盾251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的归结254
第三编 封建社会前期阶段(秦汉至隋唐)哲学的发展263
绪言26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273
第一节 秦及汉初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准备273
第二节 汉初黄老之学的朴素唯物论279
一、汉初黄老“无为”思想279
二、《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282
第三节 贾谊政论中的辩证矛盾观292
第二章 汉代正宗神学的奠基者董仲舒的哲学思想300
第一节 董仲舒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300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302
第三节 “深察名号”的唯心主义认识论309
第四节 “物必有合”、“天道不变”的形而上学312
第五节 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315
一、董仲舒的历史地位315
二、董仲舒与谶纬神学317
第三章 战斗无神论者王充的哲学思想323
第一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前提和思想渊源324
第二节 “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对天人感应论的否定327
第三节 “疾虚妄”、“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圣人神而生知论的否定334
第四节 “殊气相革”的朴素辩证法和自然定命的形而上学的矛盾338
一、“同气相成,殊气相革”的辩证法思想338
二、“命不可勉,时不可力”的自然定命论342
第五节 “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观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的矛盾345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论345
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348
第六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地位349
第四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玄学思潮351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及其演变352
一、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352
二、玄学思潮的演变过程354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357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358
二、“静为躁君”的形而上学动静观362
三、“得意忘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364
第三节 郭象的“独化”论367
一、“万物独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368
二、“冥而忘迹”的神秘主义认识论370
三、“大小俱足”的形而上学诡辩论372
第五章 反玄学思潮在斗争中发展376
第一节 嵇康的“名教不合自然”论376
一、“元气陶铄,众生禀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377
二、“求之自然之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379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论381
第二节 杨泉的《物理论》384
一、《物理论》中的气一元论384
二、《物理论》中的自然辩证法387
三、杨泉思想的批判性389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90
第四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392
第六章 东晋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传播和发展396
第一节 佛教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396
第二节 般若空宗的传入及其与玄学的合流399
第三节 僧肇的“般若”学403
一、“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403
二、“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407
三、般若“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411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与竺道生的“涅槃”学413
一、慧远的“法性不变”论413
二、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416
第七章 反佛的战斗无神论者范缜的哲学419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及其思想先驱419
第二节 《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证422
一、“形神相即”的新命题422
二、“形质神用”的新范畴423
第三节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辩证分析425
一、区别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425
二、“生灭之体”的“渐变”与“歘变”的变化观426
第四节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与局限427
第八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的新发展430
第一节 隋唐佛教哲学的社会基础及理论特征430
一、隋唐佛教的社会基础430
二、隋唐佛教的理论渊源432
三、隋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433
第二节 华严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法界缘起论”436
一、“立破无碍”的判教理论437
二、“心尘”互为缘起的唯心主义本质440
三、“四法界”说中貌似辩证法的神学思辨443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顿悟成佛论”452
一、禅宗“革新”佛教的社会根源452
二、禅宗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环节454
三、禅宗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461
第九章 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哲学464
第一节 韩愈的唯心主义道统论464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道统虚构464
二、“顺天”、“合道”,性分“三品”的形而上学467
三、圣人创制立法的唯心史观470
第二节 李翱的唯心主义复性论472
一、性善情邪的僧侣主义人性论472
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474
第三节 韩愈、李翱哲学的历史影响475
第十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体系478
第一节 柳宗元的战斗无神论479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观479
二、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及其对传统神学的批判480
第二节 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484
一、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论证484
二、“天与人交相胜”的朴素辩证法及其对神学根源的揭露486
第三节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492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哲学的历史地位496
热门推荐
- 3644717.html
- 1726753.html
- 470027.html
- 2267020.html
- 2793311.html
- 1775570.html
- 3048510.html
- 3884099.html
- 502312.html
- 1370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1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2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1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55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8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2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7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1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