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考古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考古学
  • (苏)阿尔奇浩夫斯基(А.В.Арциховский)著;徐褐夫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54
  • 标注页数:26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考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和对象1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10

一、中国文化的萌发期11

二、中国文化的奠基期15

三、中国文化的成熟期19

四、中国文化的转化期22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25

一、创造性与兼容性25

二、延续性与内聚性29

三、同一性与多样性34

第四节 中国文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8

第五节 中国文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39

第二章 上古神话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42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与分类42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42

二、上古神话的分类45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特点47

第三节 神话与民族精神52

第四节 神话与哲学56

第五节 神话与宗教58

第六节 神话与文学、艺术62

第七节 神话与历史67

第八节 神话与政治制度71

第九节 神话与民俗75

第十节 神话与科学、技术78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83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演化83

一、儒家学派的初建83

二、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91

三、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93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嬗变与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98

一、道家思想的嬗变98

二、墨家、法家的兴衰104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111

一、与政治伦理的紧密联系111

二、唯物与辩证的思维传统113

三、重视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118

一、原始宗教的起源121

第一节 原始宗教及其演变121

第四章 宗教与传统文化121

二、殷商卜筮与《周易》124

三、前兆迷信与占梦术127

四、谶纬迷信与占星术129

第二节 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132

一、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132

二、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133

三、道教的特点138

一、佛教的传入141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141

二、佛教宗派的兴起和发展143

三、中国佛教——禅宗146

第四节 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51

一、佛道二教人生哲学的异同151

二、佛道二教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155

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161

第一节 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维形式161

一、八卦思维161

二、混沌思维165

三、太极思维167

四、体用思维170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174

一、直觉与体悟174

二、思辨与理性177

第三节 古代中西思维方式之比较182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182

二、老子与赫拉克利特190

三、墨家与亚里士多德193

一、特异思维的内涵196

第四节 特异思维与潜能发掘196

二、古代特异思维概述199

三、潜能开发及其意义203

第六章 古代心理思想与自我修养205

第一节 古代心理思想的主要特点205

一、人贵论205

二、形神论208

三、性情论210

四、主客论213

五、知行论215

一、先秦儒家的人格模式217

第二节 传统的人格模式与理想追求217

二、宋明理学的理想追求220

第三节 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224

一、传统的价值取向224

二、传统的国民心理228

第四节 传统的修养之道231

一、儒家的心性修养231

二、道家的虚静导引238

三、佛家的定慧双修242

一、民俗的概念及其范围246

第七章 民俗与传统文化246

第一节 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46

二、民俗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249

三、民俗的社会作用249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产生及历史背景253

一、中国民俗的产生253

二、民俗产生的条件及背景255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民族特点261

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261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所带来的民俗特点265

三、实用性特点267

第四节 民俗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269

一、民俗与文学270

二、民俗与历史学274

三、民俗与社会学的关系275

第五节 移风易俗与社会进步278

一、移风易俗与国家政治的关系278

二、扬善弃陋,倡导社会主义新风俗280

一、天人合一286

第一节 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286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精神286

二、美善合一290

三、情景合一295

第二节 中国艺术美的形态特征298

一、阳刚与阴柔298

二、中和之美303

第三节 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范畴309

一、文与质309

二、乐与悲316

三、雅与俗319

四、音与心322

五、虚与实325

六、动与静327

第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33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331

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331

二、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339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342

一、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思想基础342

二、古代科技整体观的长处与不足34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348

一、实用性与古代国家政治的关系349

二、实用性的具体表现与相互关系351

三、实用性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353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方法论354

一、取象 比类 求故355

二、辨合 符验 解蔽358

三、观变 知常 明理36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存在基础365

一、地理环境365

第十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365

二、人种、民族和人口因素369

三、生产方式373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379

一、宗法制与国家政治结构380

二、大一统政体和传统官制384

三、身分制和等级制389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嬗变396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危机397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99

一、对传统文化落后论的分析与批判405

第十一章 传统文化与两个文明建设405

第一节 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概述405

二、现代新儒学:传统与现代的契合413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前景419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419

二、传统文化的前景421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425

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425

二、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430

后记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