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剖生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邱树华,刘国隆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02245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解剖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1
1.2 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方位术语1
1.2.1 解剖学姿势1
1.2.2 人体切面术语1
1.2.3 常用方位术语1
解剖篇1
2 细胞和基本组织4
2.1 细胞4
2.1.1 细胞膜4
2.2 基本组织6
2.2.1 上皮组织6
2.1.3 细胞核6
2.1.2 细胞质6
2.2.2 结缔组织9
2.2.3 肌组织10
2.2.4 神经组织12
3 运动系18
3.1 骨学18
总论18
3.1.1 骨的形状19
3.1.2 骨的构造19
3.1.4.3 肋20
3.1.4.2 胸骨20
3.1.5 上肢骨20
各论20
3.1.4 躯干骨20
3.1.3 骨的理化特性20
3.1.4.1 椎骨20
3.1.6 下肢骨24
3.1.7 颅骨27
[附]鼻旁窦新生儿颅的特征30
3.2 骨连结32
总论32
3.2.1 直接连结32
3.2.2 间接连结32
3.2.3 躯干骨的连结33
各论33
3.2.4 上肢骨的连结35
3.2.5 下肢骨的连结35
3.2.6 颅骨的连结42
3.3 肌学44
总论44
3.3.1 肌的形态44
3.3.2 肌的辅助装置44
各论44
3.3.3 躯干肌46
3.3.4 头颈肌49
3.3.5 上肢肌50
3.3.6 下肢肌52
4 消化系57
概述57
4.1 消化管58
4.1.1 口腔和咽58
4.1.2 食管和胃63
4.1.3 大肠和大肠66
4.2 消化腺69
4.2.1 肝69
4.2.2 胰72
4.3 腹膜73
5 呼吸系74
概述74
5.1 肺外呼吸道74
5.1.1 鼻74
5.1.2 咽75
5.1.3 喉75
5.1.4 气管和主支气管77
5.2 肺78
5.2.1 肺的位置及形态78
5.2.2 肺的基本组织结构78
5.3.1 胸膜81
5.3 胸膜和纵隔81
5.3.2 纵隔82
6 泌尿系83
概述83
6.1 肾83
6.1.1 肾的位置83
6.1.2 肾的内部结构83
6.1.3 肾的基本组织结构85
6.2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88
6.2.1 输尿管88
6.2.2 膀胱88
6.2.3 尿道89
7.1 男性生殖器90
7.1.1 内生殖器90
7 生殖系90
概述90
7.1.2 外生殖器92
7.1.3 男尿道92
7.2 女性生殖器94
7.2.1 内生殖器94
7.2.2 外生殖器96
[附]女乳房97
8 循环系98
概述98
8.1.1 血管的形态和构造99
总论99
8.1 心血管系99
8.1.2 血液循环101
各论101
8.1.3 心101
8.1.4 肺循环的血管107
8.1.5 体循环的动脉107
8.1.6 体循环的静脉112
8.2 淋巴系116
8.2.1 淋巴系的组成116
8.2.2 人体主要淋巴结119
8.2.3 脾120
9 内分泌系122
9.1 甲状腺123
9.2 甲状旁腺124
9.3 垂体124
9.4 松果体125
9.5 胸腺125
9.6 肾上腺126
10 感觉器128
10.1 视器128
10.1.1 眼球128
10.1.2 眼副器130
10.2.2 中耳132
10.2.1 外耳132
10.2 前庭蜗器132
10.2.3 内耳133
10.3 皮肤135
10.3.1 皮肤的结构135
10.3.2 皮肤的附属器137
10.3.3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37
11 神经系138
概述138
11.1 脊髓140
11.1.1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140
11.1.2 脊髓的内部结构141
11.2.1 脊神经后支143
11.2.2 脊神经前支143
11.1.3 脊髓的功能143
11.2 脊神经143
11.3 脑150
11.3.1 脑干150
11.3.2 小脑153
11.3.3 间脑153
11.3.4 大脑154
11.4 脑神经160
11.4.1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160
11.4.2 脑神经的分布160
11.5.1 感觉传导路165
11.5 神经传导路165
11.5.2 运动传导路167
11.6 内脏神经系168
11.6.1 内脏运动神经168
11.6.2 内脏感觉神经173
11.7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173
11.7.1 脑和脊髓的被膜173
11.7.2 脑室和脑脊液176
11.7.3 脑的血管176
[附]脑屏障的形态基础180
12.1.1 内环境与稳态181
12.1 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生理学的方法181
12 总论181
生理篇181
12.1.2 人体功能的适应性182
12.1.3 反馈与自动控制182
12.1.4 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形式183
12.1.5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84
12.1.6 生理学与药理学184
12.2 细胞的基本结构185
12.2.1 细胞的微细结构185
12.2.2 受体187
12.3 细胞膜的转运功能187
12.3.1 被动转运187
12.3.2 主动转运188
12.3.3 入胞与出胞190
12.4 膜电位191
12.4.1 静息电位与钾平衡电位191
12.4.2 动作电位与钠平衡电位192
12.4.3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记录方法194
12.5 刺激与兴奋195
12.5.1 兴奋性与时间-强度曲线195
12.5.2 刺激作用的机制195
12.5.3 阈电位和阈下刺激196
12.5.4 电紧张电位196
12.6.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97
12.6 神经197
12.6.2 神经纤维及其分类198
12.6.3 神经动作电位198
12.6.4 神经的兴奋传导199
12.7 骨骼肌200
12.7.1 骨胳肌的结构特征200
12.7.2 肌纤维收缩的机理201
12.7.3 兴奋-收缩耦联202
12.7.4 终板电位203
12.8 平滑肌204
12.8.1 平滑肌的结构204
12.8.3 平滑肌兴奋-收缩耦联205
12.8.2 平滑肌的电活动205
12.8.4 平滑肌的神经肌肉接头206
13 血液208
13.1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208
13.2 血液的功能209
13.3 血浆209
13.3.1 血浆蛋白209
13.3.2 血浆电解质210
13.3.3 血浆渗透压210
13.4 血细胞212
13.4.1 红细胞212
13.3.4 血浆酸碱度与缓冲系统212
13.4.2 白细胞215
13.4.3 血小板216
13.5 血液凝固216
13.5.1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17
13.5.2 凝血因子217
13.5.3 血液凝固的机理218
13.5.4 纤维蛋白溶解218
13.5.5 抗凝物质及其应用219
13.6 血型219
13.6.1 红细胞凝集219
13.6.2 ABO血型219
13.5.4 Rh血型220
13.6.3 ABO血型与输血220
14 血液循环222
14.1 心脏的功能222
14.1.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223
14.1.2 心肌的生理特性225
14.1.3 心脏的射血机能233
14.1.4 心电图236
14.2 血管的功能237
14.2.1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37
14.2.2 动脉血压239
14.2.3 静脉血压与血流240
14.2.4 微循环241
14.2.5 组织液243
14.2.6 淋巴的生成与回流244
14.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44
14.3.1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因素245
14.3.2 动脉血压与血流量的调节248
14.4 心、脑循环的特点251
14.4.1 冠状循环252
14.4.2 脑循环253
15 呼吸255
15.1 呼吸系统的功能特征255
15.1.1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255
15.1.5 肺循环及其调节256
15.1.4 呼吸膜256
15.1.2 呼吸道口径的调节256
15.1.3 肺泡的基本功能256
15.2 肺通气257
15.2.1 肺通气的动力和肺内压力变化257
15.2.2 胸内压258
15.2.3 肺的容量259
15.2.4 肺的通气量260
15.2.5 呼吸的阻力和呼吸功260
15.3 呼吸气体的交换261
15.3.1 气体交换的原理261
15.3.2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262
15.4.1 运输的形式和运输量263
15.4 呼吸气体的运输263
15.4.2 氧的运输264
15.4.3 CO2的运输266
15.5 呼吸运动的调节267
15.5.1 神经性调节267
15.5.2 机械性反射调节269
15.5.3 化学性反射调节270
15.6 肺的非呼吸功能271
16 消化与吸收272
概述272
16.1.1 唾液分泌273
16.1 口腔内消化273
16.1.2 咀嚼和吞咽275
16.2 胃内消化275
16.2.1 胃液分泌275
16.2.2 胃的运动277
16.2.3 呕吐278
16.3 小肠内消化278
16.3.1 胰液及其发泌278
16.3.2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279
16.3.3 小肠液的分泌280
16.3.4 小肠运动及其调节280
16.4.2 大肠运动与排便281
16.4 大肠的功能281
16.4.1 大肠的分泌与细菌活动281
16.5 吸收282
16.5.1 吸收的部位282
16.5.2 吸收的机制282
16.5.3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283
16.6 肝脏生理285
16.6.1 肝脏血液循环的特点286
16.6.2 肝脏的神经支配286
16.6.3 肝脏的主要功能286
17.1.2 产热形式288
17.1.1 体热的来源288
17.1 体热来源和体热平衡288
17体温288
17.1.3 散热形式289
17.1.4 体壳与环境间热量交换的控制289
17.1.5 体热平衡290
17.2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波动292
17.2.1 人体温度正常值292
17.2.2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293
17.3 体温调节293
17.3.1 反射性调节293
17.3.3 体液调节296
17.3.2 行为性调节296
17.3.4 泌汗及其调节297
18 肾脏的排泄功能298
概述298
18.1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300
18.1.1 滤过作用的证明和滤过率300
18.1.2 有效滤过压300
18.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02
18.2.1 重吸收的方式302
18.2.2 各种物质的重吸收302
18.2.3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304
10.3.3 K+的分泌307
10.3.2 NH3的分泌与铵盐的排出307
18.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307
18.3.1 H+的分泌307
10.3.4 其他308
18.4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308
18.4.1 抗利尿激素308
18.4.2 醛固酮309
18.4.3 甲状旁腺素310
18.5.2 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311
18.6.2 排尿反射311
18.6.1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311
18.6 尿的排放311
18.5.1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11
18.5 血浆清除率311
19 内分泌313
概述313
19.1 甲状腺315
19.1.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315
19.1.2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315
19.1.3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317
19.2 肾上腺318
19.2.1 肾上腺皮质318
19.2.2 肾上腺髓质320
19.3.2 胰高血糖素321
19.3.1 胰岛素321
19.3 胰岛321
19.4 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322
19.4.1 甲状旁腺322
19.4.2 甲状腺“C”细胞322
19.5 腺垂体322
19.5.1 生长素322
19.5.2 催乳素323
19.5.3 下丘脑对腺垂体的控制323
19.6 神经垂体324
19.6.1 加压素(抗利尿激素)324
19.6.2 催产素324
19.7 性腺325
19.7.1 睾丸325
19.7.2 卵巢325
19.7.3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327
19.8 前列腺素328
20.1 突触的兴奋传递329
20.1.1 突触的结构和分类329
20 神经系统329
20.1.2 突触传递的机理330
20.1.3 神经递质333
20.1.4 神经肌肉接头336
20.2 神经元的联系与反射338
20.1.1 神经元的基本联系方式338
20.2.2 反射中枢339
20.2.3 兴奋传递的特征339
20.2.4 中枢抑制341
2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342
20.3.1 脊髓感觉传导的特征342
20.3.2 背侧丘脑及其投射系统343
20.3.3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344
20.3.4 痛觉346
2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48
20.4.1 肌紧张和牵张反射348
20.4.2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350
20.4.3 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351
20.4.4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352
20.5.1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354
2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354
20.5.2 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356
20.5.3 脊髓和脑干对植物性功能的调节358
20.5.4 下丘脑对植物性功能的调节358
20.5.5 大脑皮质对植物性功能的控制360
20.6 大脑皮质的功能362
20.6.1 大脑皮质的电活动362
20.6.2 睡眠与觉醒363
20.6.3 条件反射366
20.6.4 人类的语言功能367
18.1.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901
热门推荐
- 3760993.html
- 734243.html
- 883497.html
- 3698853.html
- 662591.html
- 1313408.html
- 76043.html
- 1523816.html
- 485243.html
- 42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0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7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0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3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6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4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6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