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 吴晓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2323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2

1.3 研究内容3

1.4 技术路线4

1.5 特色创新5

2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与城市6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6

2.1.1 关于流动人口6

2.1.2 关于居住空间8

2.2 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9

2.2.1 我国流动人口概述9

2.2.2 我国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12

2.3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城市”关系的社会学认知14

2.3.1 “对立—同化”模式14

2.3.2 “并存”模式与“联结”模式15

2.3.3 结论与启示16

2.4 本章小结18

3 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19

3.1 西方城市化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况19

3.1.1 西方快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20

3.1.2 西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23

3.2 西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改善实践28

3.2.1 组织机构的建立28

3.2.2 相关法规的制定29

3.2.3 贫民窟的清理30

3.2.4 公共住房的建设31

3.2.5 各类群体的参与33

3.2.6 住房补贴的提供33

3.3 本章小结34

4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宏观解析:以沪宁常为例36

4.1 上海市: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36

4.1.1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现状特征37

4.1.2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区位关联53

4.1.3 个人选择意愿对流动人口聚集空间的影响58

4.1.4 几点结论61

4.2 南京市: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与分离探讨61

4.2.1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空间的分异特征62

4.2.2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空间的分离特征74

4.3 常州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89

4.3.1 流动人口概况89

4.3.2 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现状92

4.3.3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现状93

4.3.4 流动人口对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需求(以开发区为实证)95

4.3.5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善97

4.4 本章小结101

5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解析:以南京市为例103

5.1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评估思路103

5.1.1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相关研究103

5.1.2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指标确立107

5.1.3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数据采集107

5.2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特征108

5.2.1 南京市流动人口概述108

5.2.2 单元层面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考评111

5.2.3 社区层面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考评121

5.3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125

5.3.1 流动人口租居房的影响因素125

5.3.2 流动人口宿居房的影响因素135

5.4 本章小结137

6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特例解析: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例138

6.1 研究对象的界定138

6.1.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138

6.1.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类138

6.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139

6.2.1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外在条件139

6.2.2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内在机制141

6.3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144

6.3.1 区位分布144

6.3.2 人员构成145

6.3.3 就业结构147

6.3.4 土地使用149

6.3.5 空间布局151

6.3.6 居住环境153

6.4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典例调研155

6.4.1 北京“浙江村”:缘聚型聚居区155

6.4.2 北京“新疆村”:少数民族聚居区161

6.4.3 南京所街村:从“河南村”到“安徽村”165

6.4.4 南京红山片区:外来工混居区169

6.4.5 无锡莫家村:业缘型聚居区172

6.4.6 深圳河背村:外来工混居区174

6.5 本章小结177

7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改善策略178

7.1 房源供给178

7.1.1 改革住房租赁市场的运作模式179

7.1.2 改善出租房源的供给渠道180

7.1.3 确立住宿空间的配给制度182

7.2 组织运作183

7.2.1 机构组织183

7.2.2 资金筹措184

7.2.3 建设主体186

7.3 规划设计189

7.3.1 居住空间设计标准的确立189

7.3.2 低造价住宅体系的推广193

7.3.3 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的配建194

7.3.4 社区规划师的参与195

7.3.5 内外居民的融合198

7.4 本章小结201

附录一203

附录二205

附录三207

附录四210

主要参考文献213

后记2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