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崔宜明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42316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科技教育1
第一章 儒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3
一、仁智统一的认识论与科技教育的贬值及工具化3
1.仁智统一的认识论的得失3
2.轻视科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工具化6
二、经学方法论和科技教育的拟经化12
1.经学方法论的二重性12
2.科技教育的拟经化14
三、有机自然观和科技教育的哲理化18
1.有机自然观的正负效应18
2.科技教育的哲理化21
第二章 墨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28
一、形式逻辑学说、原子论自然观与科技教育的内容28
1.形式逻辑和原子论自然观的思维方式29
2.科技教育的内容:“工业专科学校的萌芽”34
1.注重经验的认识论39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和科技教育的方法39
2.科技教育的方法:观察和实验41
三、功利主义伦理学与科技道德的教育43
1.“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学43
2.科技道德的教育:以“利民”为核心44
第三章 道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48
一、“自然无为”与道家科技教育的理论前提48
1.“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法则的科学态度48
2.“知常曰明”: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50
3.“虚心以受万物”:客观地认识自然万物51
二、“自然无为”与道家科技教育的独特内容53
1.从宇宙生成的角度展开天文学53
2.从生物演变的角度看待物种的进化54
3.从音声自然性的角度研讨音律学56
4.从生死自然的角度探究医学和养生术57
三、“道常无名”和“纯朴混沌”与道家的反科技教育58
1.“道常无名”:科技知识无法传授59
2.向往纯朴混沌:反对科技发明63
第四章 道教、佛教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67
一、“长生不死”迷狂中的道教科技教育68
1.凭借科技追求“长生不死”68
2.炼制长生丹药与化学72
3.渴求成仙不死与治病养生74
二、“万法皆空”幻影下的佛教科技教育80
1.“万法皆空”对科技教育的拒斥80
2.“普渡众生”与医药学的研究82
3.“三千世界”与探索天体的运行84
4.“轮回转世”与关注生命的起源86
第二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道德教育89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教育鸟瞰91
一、传统哲学中的伦理观和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91
1.从“道”与“德”到“道德”92
2.伦理观:传统哲学之轴心94
3.道德教育:传统教育之首要96
二、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98
1.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98
2.道德价值的应用: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交融100
3.道德价值的导向:强调个体服从整体101
4.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中庸居问102
5.道德价值的标准:重义轻利104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105
1.“德教”与“修身”合一106
2.“知道”与“躬行”合一107
3.“言教”与“身教”合一108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10
一、孔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10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110
2.“导之以德”的道德教育115
1.以“兼爱”为宗旨的伦理观118
二、墨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18
2.“志功合一”的道德教育121
三、老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22
1.以“无为”为原则的伦理观122
2.“使民无知无欲”的道德教育126
四、孟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27
1.发展和完善孔子“仁”的伦理现127
2.“存心养性”的道德教育130
五、荀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32
1.以“礼”为最高行为准则的伦理观132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135
第三章 正统儒学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38
一、董仲舒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38
1.“天人合类”的伦理观139
2.以“性三品”立论的道德教育142
1.以“理”为本体的伦理观145
二、朱熹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45
2.“居敬穷理”的道德教育148
第四章 明末清初反理学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52
一、李贽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52
1.“童心”即“私心”的伦理观153
2.“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的道德教育155
二、王夫之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158
1.“习与性成”的伦理观158
2.“继善成性”的道德教育162
第三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教育167
第一章 审美教育的传统哲学背景169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与审美教育169
1.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与审美教育169
2.“天人合一”蕴含的审美问题172
3.从理想人格的审美特性到审美教育173
二、儒道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177
1.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审美理想——和谐177
2.道家的理想人格与审美理想——虚静179
三、儒道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审美情感182
1.儒家之“志”与审美情感183
2.道家之“志”号审美情感184
第二章 儒道审美境界论——审美教育的宗旨188
一、儒家的“乐”之“和”188
1.儒家之“乐”的内在精神189
2.律之和、性之和、天之和191
二、道家的“天籁”之“虚”197
1.道家之“虚”的境界197
2.人籁、地籁、天籁199
第三章 儒道审美教化论——审美教育的功能202
一、孔子的“兴于诗,成于乐”203
1.诗教:理想人格的启蒙204
2.乐教:理想人格的完成205
二、“比德”说与荀子的“美善相乐”207
1.“比德”:伦理价值呈现为审美价值207
2.“美善相乐”:完整的儒家审美教化论210
三、庄子的“无为诚乐”213
1.道家的师法自然与审美教化213
2.“至乐无乐”与“无为诚乐”215
3.“无我之乐”与“无为诚乐”218
4.《淮南子》对“无为诚乐”的发挥221
第四章 儒道审美情感论——审美教育的途径223
一、孔子的人格境界与审美情感224
1.“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224
2.情志相和与自足超越的人格226
二、《乐记》的审美情感理论230
1.“乐”:审美创造以审美情感为基础230
2.《乐记》对审美教育的历史影响233
三、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审美情感233
1.“真情”与道家之人格234
2.无情与真情的悖论235
3.“满志”的审美创造与“适志”的诗意梦境237
热门推荐
- 1887041.html
- 3390918.html
- 3868419.html
- 1181617.html
- 2380417.html
- 2282358.html
- 1429041.html
- 1608497.html
- 422208.html
- 5254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1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5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3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9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5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0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9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