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准市民论纲 中国农户非农产业群体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吕世辰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093893X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准市民论纲 中国农户非农产业群体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准市民——我国改革时期新生的社会群体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准市民的形成和发展3
第三节 准市民是我国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5
第四节 准市民道路是我国通向一元社会的必由之路8
第五节 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准市民现象1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准市民现象13
第一节 对准市民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界定与描述13
第二节 准市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必然结果1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准市民理论给我们的启示16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的理论和实践19
第一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的理论19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准市民的情况和特点23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理论和实践述评25
第四章 我国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27
第一节 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与实践27
第二节 第二代领导人对我国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32
第三节 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35
第五章 准市民经济模式概述40
第一节 准市民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模式40
第二节 准市民经济的模式效应43
第六章 准市民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45
第一节 我国准市民经济的曲折历程45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准市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46
第三节 现阶段准市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7
第四节 引导准市民经济健康发展49
第七章 准市民的劳动管理与开发51
第一节 准市民与传统的劳动管理体制51
第二节 准市民群体冲击下的劳动管理体制改革55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准市民的劳动管理59
第四节 准市民劳动力开发利用63
第八章 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的关系67
第一节 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的关系及其重大影响67
第二节 国外准市民经济与农民经济70
第三节 我国处理准市民经济与农民经济关系的经验教训71
第四节 理顺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关系的举措75
第九章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78
第一节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的异同78
第二节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的同一性80
第三节 准市民经济向市民经济过渡中的问题及对策81
第十章 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与选择84
第一节 命题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意义84
第二节 早期发达国家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85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88
第四节 我国准市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91
第十一章 准市民的思想政治工作95
第一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95
第二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基础96
第三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99
第四节 强化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100
第一节 准市民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104
第十二章 准市民与我国的社会稳定104
第二节 准市民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其根源105
第三节 强化准市民的稳定功能108
第十三章 准市民与社会主义法制111
第一节 对准市民的法制管理是资本主义法制的历史起点111
第二节 准市民活跃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法制建设112
第三节 准市民违法犯罪的表现及成因115
第四节 准市民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118
第十四章 准市民的政治模式及其社会影响121
第一节 我国准市民群体的政治特性121
第二节 准市民政治模式的基本框架124
第三节 准市民政治模式的社会影响127
第一节 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的相对独立性129
第十五章 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129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131
第三节 准市民科技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135
第四节 积极推进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138
第十六章 准市民群体文化142
第一节 准市民群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142
第二节 准市民文化模式及其特征143
第三节 准市民文化的全新内容145
第四节 准市民文化的消极因素及其原因148
第五节 准市民及其民族文化构建的设想150
第十七章 德、美工业化初期准市民职业技术教育153
第一节 德国工业化初期准市民的职业技术教育153
第二节 美国工业化初期准市民的职业技术教育157
第三节 德、美工业化初期准市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160
第十八章 跨区流动的准市民164
第一节 社会劳动力全面流动的历史必然性164
第二节 跨区流动的准市民的基本情况和特征167
第三节 流动着的准市民的社会作用170
第四节 流动着的准市民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172
第十九章 走有中国特色的准市民城市化道路178
第一节 世界各国准市民城市化的特点和经验教训178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181
第二十章 准市民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186
第一节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186
第二节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利弊分析187
第三节 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设想190
第二十一章 准市民社会生活的组织管理19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严峻挑战193
第二节 准市民社会生活组织管理模式195
第二十二章 准市民与我国改革开放200
第一节 准市民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200
第二节 准市民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206
第三节 充分发挥准市民优势积极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210
第二十三章 准市民实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贡献215
第一节 准市民的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215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特色217
第三节 准市民的伟大实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19
热门推荐
- 1957916.html
- 2214604.html
- 3163961.html
- 957044.html
- 3124960.html
- 828716.html
- 3230407.html
- 2375113.html
- 1035760.html
- 12605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4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8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9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5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1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5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4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4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