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的智慧性格 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靖国平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13869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教育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的智慧性格 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引论 教育: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1
一、问题的缘起2
二、现代知识教育中智慧价值的迷失14
三、现代知识教育中智慧价值失落的寻源20
四、教育: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26
第一章 知识与智慧:教育的性格32
一、知识与智慧:问题的引出32
(一)知识与智慧:一个哲学和教育的问题33
(二)知识与智慧:一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问题37
(一)知识的本质涵义与基本特征 40
二、知识与智慧:概念的辨析40
(二)智慧的本质涵义及其相关概念辨析48
(三)智慧的基本特征61
三、知识与智慧:辩证的统一71
(一)知识与智慧的相对区分71
(二)知识与智慧的辩证统一74
四、知识与智慧:教育的性格75
(一)教育的知识性格76
(二)教育的智慧性格80
(三)“二重性格”的统一83
第二章 知识与智慧:教育的历史85
一、知识与智慧:古代教育中的朴素同一86
(一)古代社会知识的基本特征87
(二)知识与智慧在古代教育中的朴素同一90
(三)古代朴素智慧教育的两个案例94
二、知识与智慧:近代教育中的必然分化106
(一)近代社会知识的基本特征106
(二)近代教育中知识价值与智慧价值的必然分化 115
三、知识与智慧:现代教育中的对立与统一121
(一)现代教育中知识价值与智慧价值的二元对立 122
(二)现代教育中知识价值与智慧价值的趋于统一 126
(一)“转识成智”——一种哲学的解读129
四、“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129
(二)“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131
第三章 知识与智慧:教育的型态137
一、知识教育的两种不同型态138
(一)何谓“知识教育的两种型态”138
(二)两种知识教育的冲突与斗争150
(三)两种知识教育的辩证统一155
二、智慧教育的两种不同型态157
(一)何谓“智慧教育的两种型态”157
(二)两种智慧教育的区分与冲突172
(三)两种智慧教育的有机统一177
一、公共知识教育与个体知识教育181
第四章 当代知识教育观念的变革181
(一)反思公共知识教育182
(二)解读个体知识教育187
二、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知识教育196
(一)反思理论知识教育196
(二)关注实践知识教育201
三、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204
(一)反思科学知识教育204
(二)审视文化知识教育207
(一)反思符合知识教育211
四、符合知识教育与批判知识教育211
(二)重建批判知识教育217
第五章 当代知识教育内容的变革221
一、狭义知识教育与广义知识教育221
(一)狭义知识与广义知识222
(二)广义知识教育的时代意义224
二、显性知识教育与缄默知识教育227
(一)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227
(二)缄默知识教育的时代意义230
(一)专业知识与博雅知识235
三、专业知识教育与博雅知识教育235
(二)博雅知识教育的时代意义238
四、法本知识教育与文本知识教育241
(一)法本知识与文本知识242
(二)文本知识教育的时代意义244
第六章 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249
一、“活动—生活”的知识教育250
(一)学习者作为“活动者”250
(二)学习者作为“生活者”255
二、“理解—体验”的知识教育259
(一)学习者作为“理解者”260
(二)学习者作为“体验者”263
三、“交往—对话”的知识教育268
(一)学习者作为“交往者”269
(二)学习者作为“对话者”272
四、“反思—建构”的知识教育274
(一)学习者作为“反思者”274
(二)学习者作为“建构者”278
结束语281
主要参考文献285
致谢299
热门推荐
- 1557495.html
- 2606789.html
- 728311.html
- 3660989.html
- 3863285.html
- 2057122.html
- 3058266.html
- 490769.html
- 457319.html
- 3787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5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6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7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7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4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1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1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