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 杨子生,刘彦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4762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教育技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产生的背景1

第二节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意义2

第三节 本项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和内容体系框架2

第四节 RS、GPS与GIS技术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4

参考文献5

第二章 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殊内涵6

第一节 国内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与启示6

第二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14

第三节 山区的基本特点19

第四节 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含义20

参考文献22

第三章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法25

第一节 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简况25

第二节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7

第三节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29

第四节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模式33

参考文献48

第四章 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与可持续性评价51

第一节 评价单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51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分析56

第三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总可持续性分析60

参考文献64

第五章 山区典型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案例分析97

第一节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地的修复模式分析——以西畴模式为例97

第二节 水土流失山区的梯田模式分析——以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稻作模式为例105

第三节 水土流失山区的土地生态修复模式分析——以大姚修复模式为例113

第四节 人多地少山区的集约利用模式分析——以大理白族农户精耕细作—多种经营模式为例125

第五节 西双版纳山地民族由“刀耕火种型”土地利用方式向“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130

参考文献132

第六章 山区典型生态破坏型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案例分析134

第一节 陡坡毁林开荒型开发利用模式分析——以彝良坡地耕作模式为例134

第二节 围湖造地型开发利用模式分析——以滇池流域围湖开垦模式为例147

参考文献162

第七章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探析164

第一节 土地整理的概念与重要意义164

第二节 当前山区土地整理的误区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167

第三节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构建170

参考文献175

第八章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体系177

第一节 云南山区典型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与技术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分析177

第二节 建立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的重要意义179

第三节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180

第四节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82

第五节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体系184

参考文献185

第九章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187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187

第二节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190

第三节 云南金沙江流域生态安全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197

参考文献207

第十章 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保障措施体系211

第一节 法律法规措施212

第二节 行政管理措施222

第三节 经济支持措施223

第四节 社会监督措施224

第五节 技术管理措施226

参考文献227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229

后记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