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增城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增城县志
  • 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20585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005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1070页
  • 主题词:增城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增城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 一1

总 述1

序 二3

凡例4

大事记8

卷一建置区划48

第一章建置48

第一节 位 置48

第二节 历史沿革48

第三节 县名由来49

第四节 县城变迁50

第五节 境域变动50

第二章区划51

第一节 明清两代区划5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52

第三节 建国后区划53

第三章各镇简况69

卷二 自然地理81

第一章地质81

第一节 地 层81

第二节 岩浆岩83

第三节地质构造84

第四节矿产资源85

第二章地貌概述87

第三章山脉89

第一节 南昆山余脉89

第二节 罗浮山余脉92

第四章水文92

第一节 主要河流93

第二节 水资源94

第五章气候95

第一节气候特征95

第二节 气象要素96

第三节 物候101

第六章土壤动植物102

第一节 土 壤102

第二节 动 物103

第三节植物103

第七章自然灾害110

第一节 水 灾110

第二节 旱 灾112

第三节 风 灾113

卷三人 口115

第一章人口数量115

第一节 人口增减1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120

第二章人口结构121

第一节 民 族121

第二节 姓 氏122

第三节 年 龄136

第四节 性 别143

第五节 婚姻145

第六节 职 业145

第七节 文化146

第三章计划生育1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8

第三节 晚婚节育149

第二节政策措施149

第四节 优生优育152

卷四国民经济154

第一章经济综述154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要154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161

第三节居民生活162

第二章经济结构162

第一节地区结构162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165

第三节产业结构166

第四节 商品流通结构171

结构173

第五节 收入与分配173

第六节 积累与消费174

结构174

第七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75

第八节 企业结构176

第三章经济管理177

第一节 计划管理177

第二节 统计管理178

第三节 物价管理179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182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185

第六节土地管理186

第七节 审计监督188

卷五农业190

第一章生产关系与经营体制190

变革190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190

第二节 土地改革19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92

第四节 人民公社193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194

任制194

联合体195

附:国营农场195

第六节 专业户和经济195

第二章生产条件196

第一节耕地面积196

第二节耕地土壤197

第三节农业劳力199

第四节耕作动力199

第五节 农作机具201

第三章作物种植202

第一节粮食作物202

第二节 经济作物206

第三节 园艺作物210

第四章农技农艺214

第一节耕作方法214

第二节植物保护219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220

组织网络220

第五章名优特产221

卷六林业224

第一章森林资源224

第一节 面 积224

第二节 蓄积量225

第三节林种分布225

第二章植树造林228

第二节 造林形式229

第一节 采种育苗229

第三节造林方法230

第四节造林种类231

第三章山林权属235

第四章林场经营235

第一节 国营林场235

第二节 集体林场237

第三节 联营林场238

第四节 林业专业户、238

承包户238

第二节 林木管理239

第五章森林保护239

第一节 护林机构239

第三节 森林防火240

第四节 病虫防治241

第六章森林工业242

第一节 基本建设242

第二节 木材生产243

第三节 木材加工244

第四节林产化工244

卷七荔枝246

第一章栽培概况246

第一节 珍稀品种——挂绿249

第二章品种249

第二节 常见品种253

第三节 新育品种254

第三章产地257

第一节分布状况257

第二节荔枝村选介258

第四章经营259

第一节 购 销259

第二节 加 工261

第三节 保鲜261

第一节 杂 记262

第五章荔枝文化262

第二节诗词265

第三节 荔枝节271

卷八畜牧水产273

第一章畜牧273

第一节饲 养273

第二节 疫病防治280

第二章水产282

第一节养殖282

第二节 捕捞285

卷九水利电力287

第一章水利287

第一节发展概况287

第二节 防洪排涝工程290

第三节 灌溉工程293

第四节增江综合治理301

工程301

第五节 田间渠系整治302

第六节水利管理305

第七节 “三防”工作306

第二章电力307

第一节 火力发电309

第二节 水力发电310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312

第四节 电力管理315

第一节 私营工业317

卷十工业317

第一章工业类型317

第二节 国有工业318

第三节 集体工业319

第四节 其他工业321

第二章主要门类321

第一节 机械工业321

第二节 造船工业324

第三节 化学工业325

第四节 建材工业327

第五节 矿产工业329

第六节 纺织工业330

第七节 服装工业331

第八节 粮油、食品332

工业332

第九节 糖、纸、印刷334

工业334

第十节 塑料、玩具336

工业336

第十一节 竹木工艺337

工业337

第三章工业管理339

第一节 生产设备管理339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340

第三节技术管理341

第四节物资管理342

第五节 劳动管理343

第六节 财务管理344

卷十一乡镇企业346

第一章经营概况346

第一节 直属企业346

第二节镇办企业347

第三节村办企业348

第四节 联办与户办349

企业349

第二章企业门类351

第三章企业选介357

卷十二城乡建设361

第一章县城建设361

第一节建国前县城361

建设361

第二节建国后县城362

建设362

第二章乡镇建设369

第一节圩市建设369

第二节 主要圩市370

第三节农村建设373

第二节房产管理375

第三章房地产管理375

第一节地产管理375

第四章建筑业377

第一节机构377

第二节 建筑设计377

第三节 建筑经营管理378

第四节 建筑质量管理378

第五章环境保护380

第一节 污染监测380

第二节 污染治理383

第一章交通385

第一节古驿道385

卷十三交通邮电385

第二节公路386

第三节 铁 路395

第四节 水 路396

第五节 交通事故400

第二章邮 电402

第一节 邮电机构403

第二节 邮电网络403

第三节 邮电业务407

第一章商业类型411

第一节 私营商业411

卷十四 商业411

第二节 集体商业415

第三节 国营商业418

第四节 联营商业420

第二章商品购销421

第一节 概 况421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425

购销425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426

第四节 糖烟酒盐购销429

第五节 日用杂品购销430

第六节 生产资料购销431

第七节 中西药品购销435

第八节 废旧物资回收436

第三章饮食服务旅游437

第一节饮食业437

第二节 服务业438

第三节 旅游业440

第四章集市442

第一节 集市沿革442

第二节 集市贸易445

卷十五粮油贸易448

第一章 自由购销和议购448

议销448

第一节粮油统购449

第二章统购统销449

第二节 粮油统销452

第三节 票 证455

第三章储运456

第一节 仓 储456

第二节 积谷与民间456

储粮456

第三节 粮油调运457

第四章粮油加工458

第一节粮食加工458

第二节 油脂及饲料459

加工459

第一章对外经济460

卷十六对外经济贸易460

第一节 “三资”企业461

第二节 “三来一补”462

企业462

第三节 境外企业464

第四节 外经企业464

第五节 工业加工区465

第二章 出口贸易467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467

总值467

第二节 粮油食品469

中药材474

第三节 土产品、畜产品、474

第四节 工艺品、轻工477

产品477

第五节 五金、矿类、化工、480

机械产品480

第六节 纺织品、蚕茧480

第三章进口贸易482

第一节 贸易方式482

第二节 主要进口商品484

第二节 口岸联检485

第一节 新塘口岸485

第四章 口岸485

卷十七财税金融487

第一章财政487

第一节 体制、机构487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489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收支498

第四节 财务管理与检查500

第二章税收503

第一节 体制、机构503

第二节 农业税504

第三节 工商各税506

第四节 杂捐、规费510

第三章金融511

第一节 机构511

第二节 货 币513

第三节 管 理516

第四节 存 款517

第五节 贷 款519

第六节 外汇及侨汇522

第七节 代理业务523

第八节 保 险524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526

组织526

发展526

卷十八政党526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增城地方526

第二节县党员代表大会530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532

沿革532

第四节 县党组织历任533

领导人533

第五节 宣传教育536

第六节统一战线539

第七节纪律检查540

第八节 信访工作542

主要活动543

第九节 建国后政治运动与543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增城地方552

组织552

第一节 同盟会员的活动552

第二节 党组织的发展与553

活动553

第三节 党组织领导成员557

更迭557

第三章 民主党派增城地方558

组织558

第一节 民主促进会558

第二节 民主建国会559

第三节 民主同盟560

与拨乱反正56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561

卷十九 “文化大革命”561

第一节运动初起562

第二节 造反派组织活动564

第三节 军队“支左”565

第四节革命委员会567

第五节个人崇拜568

第六节 “斗、批、改”569

第七节 批林整风和清查573

工作573

第九节 “路线教育”574

第八节 “批林批孔”574

第二章拨乱反正575

第一节揭批查“四人帮”576

帮派体系576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577

第三节 转移工作重点577

卷二十政权政协579

第一章清前及民国政权579

第一节 县政权机构579

第二节 民国县参议会581

会议586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586

第一节 人民代表的选举586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586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87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91

常务委员会591

第三章人民政府594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594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599

第四章人民政协600

第一节历届县政协委员600

会会议600

工作601

第二节 工作机构及主要601

卷二十一公安司法603

第一章建国前的警政、检察与603

审判603

第一节警政603

第二节 检察与审判604

第二章公安605

第一节剿匪与镇压反605

革命605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606

活动606

第三节 治安管理607

第四节 消防工作609

第五节看守所611

第三章检察611

第一节 刑事检察611

第二节 法纪检察612

第三节 控告申诉检察612

第四节 经济检察613

第五节 监所检察613

第四章审判6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614

第二节 刑事审判614

第四节 经济审判615

第三节 民事审判615

第五节 申诉复查616

第五章司法行政616

第一节 法制宣传616

第二节 公证业务617

第三节 律师事务617

第四节 调解工作617

卷二十二民政619

第一章优抚安置619

第一节 支前、拥军619

第二节优待抚恤620

第四节褒扬烈士622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62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慈善623

事业623

第二章社会福利62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孤老弱残624

抚养624

第三节 社会福利企业625

第四节殡葬改革625

第三章灾贫救济625

第一节 灾害救济625

第二节 贫困救济627

第四节 收容遣送628

第三节 移民安置628

第四章革命老区建设629

第一节 老区分布与简介629

第二节 扶持建设632

第五章婚姻管理632

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633

第二节 婚姻登记633

卷二十三侨务635

第一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635

和眷属635

第一节 华侨、华人635

第二节 港澳同胞636

第三节 社 团637

第四节 眷 属639

第二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640

的贡献640

第一节 支持和参加革命640

第二节 支援家乡建设640

第三章侨务工作643

第一节 引导侨眷归侨参加644

生产建设644

第二节 安置归侨644

第三节 保护和鼓励侨汇645

第四节联谊交往646

第五节 落实侨务政策647

卷二十四劳动人事649

第一章劳动管理649

第一节 安置就业649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650

乡”与安置650

第三节 职工管理650

第二章人事6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52

第二节 任免制度652

第四节 干部管理653

第三节 干部来源653

第五节 人事制度改革655

第三章工资福利与退职退休656

离休656

第一节 工资福利656

第二节 退职、退休、660

离休660

卷二十五军事663

第一章军事机构663

第一节 明清时期663

第三节建国后6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664

第二章驻军665

第一节 明清时期6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666

附:日军侵占增城暴668

行录668

第三节建国后670

第四节 解放军支援地方670

工作670

第三章地方武装671

第一节 清朝及民国初671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671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673

第四节建国后674

第四章战事纪略675

第一节 古代及民国初67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67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681

第五章民兵683

第一节 民兵组织683

第二节教育和训练684

第三节 战备与生产建设684

第六章兵役68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会688

组织688

第一章工人团体688

卷二十六群众团体688

第二节 建国后的总工会689

第二章农民团体69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会691

组织69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会691

组织691

第三章青少年团体692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692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694

联合会69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妇女695

第四章妇女团体69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妇女695

组织695

第五章工商业团体697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会697

组织69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商业697

联合会697

第六章其他社会团体699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69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700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701

第三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701

联合会701

第五节 私营企业协会702

第六节 残疾人联合会702

第七节 学会 协会 联谊会703

卷二十七教育705

第一章旧制教育705

第一节 私 塾706

第二节 书院、社学、706

义学706

第一节概况707

第二章幼儿教育707

第三节 县 学707

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711

第三章小学教育712

第一节 概 况712

第二节小学选介717

第四章中学教育719

第一节 概 况719

第二节 中学选介724

第五章职业技术教育726

第一节职业学校72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728

第六章成人教育729

第一节扫除文盲729

第二节职工教育730

第三节 农民教育731

第四节 广播电视大学731

第七章教育与教学732

第一节 思想品德教育732

第二节教学与教研733

第八章教师734

第一节教师队伍734

第二节教师待遇737

第四节 培训与进修738

第三节 民办教师738

第九章教育管理739

第一节行政管理739

第二节 经费来源740

第三节 校舍建设741

卷二十八科学技术743

第一章科技机构和队伍743

第一节 管理机构743

第二节 科研单位744

第一节 科技宣传与咨询745

第二章科技普及745

第三节 科技队伍745

第二节技术培训746

第三章科技成果747

第一节获奖成果747

第二节 “星火计划”751

实施751

第三节 申报专利752

卷二十九文化753

第一章文化事业单位753

第一节文化馆753

第四节 档案馆755

第三节博物馆755

第二节 图书馆755

第五节 书 店756

第二章文学艺术757

第一节 文 学757

第二节 戏剧、曲艺758

第三节 美术、摄影759

第四节 舞 蹈760

第五节 电 影761

第三章文艺作品762

第一节 著述目录选762

第二节诗词选767

第三节 文 选778

第四节 歌 谣783

第五节 谚 语784

第六节 民间传说与故事787

第四章报刊广播电视790

第一节 报 刊790

第二节 广 播791

第三节 电视、录像792

第五章地方志编修792

第一节 建国前修志纪略792

第二节 建国后修志纪略793

第一章古代文物798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798

卷三十文物胜迹798

第二节古建筑799

第三节 古 墓801

第四节 摩崖碑匾刻803

第五节馆藏文物804

第二章现代文物805

第三章风景名胜806

第一节 晚清增城八景806

第二节增城新八景807

第一节 文物普查808

第二节 文物保护808

第四章文物管理808

第三节 历史名胜808

卷三十一体育810

第一章传统体育810

第二章群众体育812

第一节城镇体育812

第二节 农村体育813

第三章学校体育814

第一节 体育教学814

第二节 体育锻炼815

训班816

第五节 体育中学816

第三节 军事体育816

第四节 业余体校、体816

第四章体育竞赛817

第一节 县级竞赛817

第二节 参加地区、市以上818

竞赛818

第五章体育队伍和设施824

第一节 体育队伍824

第二节 运动场地825

第三节 器材设备826

第一章机构设置827

第一节 医疗机构827

卷三十二卫生827

第二节 其他机构830

第二章医疗832

第一节 中 医832

第二节 西 医83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833

第四节 医疗设备834

第五节 医疗制度836

第三章卫生防疫838

第一节疾病防治838

第二节 公共卫生840

第三节 学校卫生843

第四节 劳动卫生845

第一节 妇女保健846

第四章妇幼保健846

第二节儿童保健847

第五章医药管理849

第一节 药品生产849

第二节 药政管理849

卷三十三风俗宗教851

第一章风俗851

第一节 生活习俗851

第二节 传统节日854

第三节 婚丧喜庆856

第四节 祭祀诞会859

第五节 陋俗860

第六节传统美德863

第七节新风尚864

第二章宗教867

第一节 佛教、道教867

第二节 基督教、天主教867

卷三十四方言869

第一章方言概况869

第一节 分布概况869

第三节 客家方言分布和内870

部划分870

划分870

第二节 粤方言分布和内部870

第二章粤语增城话871

第一节 音 系871

第二节 语音的内部差异872

第三节词语选录873

第四节 语法特点882

第五节 语法例句884

第六节标音举例887

附:粤语新塘话音系889

第三章增城客家话890

第一节 程乡话音系891

附:长宁客家话音系892

第二节 语音的内部差异893

第三节 程乡话词语选录897

第四节 程乡话的语法特点904

第五节 程乡话语法例句905

选录905

第六节 标音举例907

卷三十五人物909

第一章人物传909

古成之(909) 崔与之910

陈大震(911) 廖金凤912

李肖龙(912) 石文光912

朱光卿(913) 张度913

陈瑞贞(914) 汤文经914

陈政(913) 陈道914

卢纶(915) 湛若水915

胡庭兰(917) 王良心918

邹元忠(918) 湛粹918

郑东来(919) 湛祖贵919

湛菊生(919) 陈维岳920

郑景贵(920) 钟兆清921

黎朝杰(921) 吴荣照921

郭继枚(922) 黄国民922

赖际熙(923) 郑贵章923

徐可生(924) 萧汉924

陈念典(925) 朱简同925

李 明(926) 周淦926

伍来成(926) 徐雨三927

张冠雄(927) 钟若潮928

萧光星(928) 钟西容929

王百宸(930) 尹庭湖930

刘 华(931) 李一民931

王雁门(932) 潘耀年932

魏友相(933) 宋齐933

阮海天(934) 顾亚兰935

李东林(935) 陈宗南936

张恺坚(937) 周天禄937

袁华照(937) 朱倬云938

刘秀勤(938) 王水清939

刘伯群(939) 郑中钧940

黄国梁(940) 陈万古941

陈殿杰(942) 赖汝珰942

王沛松(942) 刘群兴943

苏锡培(943) 李旭初944

钟育民(944) 周树培945

阮峙垣(945) 王达宏946

徐辛雷(946) 刘丽生947

谢鹤筹(947) 单位补948

区一葵(948) 朱荣949

宋岳(950) 黄轶球950

卢章容(951) 王安民952

李潮(952) 崔载阳953

郭金洪(953) 邱艳玲954

吴秀峰(954) 王新民955

陈李中(956) 李记添957

第二章人物表958

第一节 烈士英名表958

第二节历代进士名表966

附录969

一、旧志序选969

二、学术论文978

编后记10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