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军事预防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军事预防医学
  • 王登高,石元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281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0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8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军事预防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军队环境卫生学1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1

第一节 概念1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1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转归2

四、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3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3

一、环境污染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3

二、环境污染引起慢性危害4

三、环境污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4

四、环境污染的远期危害5

一、汞7

第三节 重要环境污染物7

二、镉9

三、砷及其化合物10

四、铅12

第二章 空气卫生学15

一、大气层结构15

二、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15

三、大气污染24

四、室内空气污染与评价28

第三章 给水卫生31

第一节 水与健康31

一、水的生理和卫生学意义31

二、水媒传染病31

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2

一、水源的类型及特点34

第二节 水源34

二、水源的水质和卫生学要求35

三、水源选择36

四、水污染及其检测指标36

五、水源卫生侦察37

第三节 生活饮用水40

一、基本卫生要求40

二、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40

三、军队战时饮用水卫生标准42

第四节 水的处理44

一、沉淀与混凝44

二、过滤46

三、消毒48

一、除铁52

第五节 特殊水质处理方法52

二、除氟53

三、苦咸水、海水淡化53

第六节 军队给水方式53

一、分散式给水53

二、集中式给水53

三、营区集中式给水卫生管理规范55

四、野战给水55

第四章 营区卫生56

第一节 营区规划卫生56

一、营区规划的卫生学意义56

二、营址的选择56

一、建筑物的朝向57

第二节 营舍的卫生要求57

二、营舍通风的作用和方法58

三、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59

四、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60

五、营舍的采暖与降温61

六、营区绿化62

第三节 粪污处理64

一、土壤污染和自净64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68

三、垃圾的处理方法69

四、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及效果评价70

五、野营粪污处理卫生要求74

第四节 污水处理74

一、生活污水处理74

二、医院污水处理77

三、放射性污水处理82

第五章 阵地卫生84

第一节 进驻坑道卫生84

一、坑道环境特点84

二、坑道内空气污染与卫生防护措施84

三、坑道潮湿与防潮89

四、其他90

第二节 敞开式防御工事卫生90

一、敞开式防御工事卫生要求91

二、饮水与饮食卫生91

三、阵地个人卫生91

四、尸体除臭92

二、必需氨基酸93

一、生理功能93

第二篇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93

第一章 军人营养需要93

第一节 蛋白质93

三、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95

四、蛋白质缺乏97

五、蛋白质的互补作用97

六、膳食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98

第二节 脂类99

一、分类99

二、生理功能99

三、必需要脂肪酸100

四、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100

一、分类及生理意义101

二、膳食纤维101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101

五、供给量与食物来源101

三、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102

第四节 能量102

一、能量的单位102

二、能量的来源和生理卡价102

三、能量的消耗103

四、能量的供给量107

第五节 维生素107

一、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108

二、维生素D110

三、维生素E111

四、硫胺素112

五、核黄素113

六、烟酸115

七、抗坏血酸116

第六节 矿物盐与微量元素117

一、钙117

二、磷118

三、铁118

四、锌119

五、铜120

六、碘120

七、硒120

八、镁120

二、我国及我军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121

第二章 膳食营养素供给量121

一、营养素需要量与膳食营养供给量121

三、膳食中营养素质量要求122

四、我军食物定量标准123

五、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125

第三章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126

第一节 谷类126

一、谷粒的结构和营养素分布126

二、谷类的种类126

三、加工、烹调和贮存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127

第二节 豆类和坚果类127

一、营养价值127

二、野菜和野果的营养价值128

一、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128

二、豆制品的营养特点128

第三节 蔬菜和水果类128

第四节 畜禽肉及鱼类129

第五节 蛋类130

第六节 奶类130

一、奶类的营养价值130

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131

三、奶的消毒131

三、紧急备用口粮132

第八节 食物烹调对营养价值的影响132

一、烹调的意义132

一、单兵携带口粮132

第七节 战时军用口粮132

二、集体储备口粮132

二、食物在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情况133

三、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素损失的措施134

二、膳食指南135

三、膳食指南宝塔135

一、合理膳食135

第九节 膳食指南135

第四章 营养调查137

第一节 膳食调查137

一、称量法137

二、查账法139

三、询问法140

第二节 营养状况体格检查140

一、身体测量140

二、营养缺乏病体格检查142

第三节 生化检查144

第四节 营养调查结果及评价145

附表 食物的一般营养成分146

第五章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149

第一节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与分类149

第二节 有毒动物食物中毒150

一、河豚鱼中毒150

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151

三、其他有毒动物组织中毒151

四、鱼胆中毒152

五、贝类中毒152

第三节 有毒植物中毒153

一、毒草中毒153

二、含氰甙植物中毒155

二、霉变甘蔗中毒157

第四节 霉变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157

一、赤霉病麦中毒157

三、霉变甘薯中毒158

第五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158

一、亚硝酸盐中毒158

二、砷中毒159

三、其他非细菌性食物中毒160

第六节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162

一、明确诊断并及时处理病人162

二、中毒原因调查和中毒食物处理162

第六章 食品污染163

第一节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3

一、食品的微生物污染164

第三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与腐败变质164

第二节 防止食品污染的一般原则164

二、食品的腐败变质166

第四节 农药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168

一、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169

二、农药对机体的危害170

三、预防171

第五节 致癌物的污染171

一、真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171

二、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175

三、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178

第六节 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179

一、污染途径180

二、毒性180

三、几种金属元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181

四、防止有毒金属危害人体的措施183

第七章 部队食品卫生管理186

第一节 食品卫生法制管理186

第二节 食品卫生标准186

一、概念186

二、有害物质容许量的制定186

第三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标准187

一、谷类食品的卫生要求187

二、豆类食品的卫生要求188

三、蔬菜和水果的卫生要求188

四、肉类食品的卫生要求189

五、水产食品的卫生要求192

六、蛋类食品的卫生要求193

七、奶类食品的卫生要求194

八、冷饮食品的卫生要求195

九、罐头食品的卫生要求196

第四节 食品卫生质量检验196

一、感官检验197

二、理化检验197

三、微生物学检验197

四、简易动物实验197

第五节 食堂卫生198

一、食堂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及照度198

二、食堂的设计和卫生设施198

三、食堂的卫生管理199

一、体能训练201

第一节 军事训练的卫生学原则201

第一章 军事训练与脑力、体力劳动201

第三篇 军事劳动卫生学201

二、知能训练203

第二节 脑力劳动的生理调节与适应204

一、脑力劳动过程204

二、脑力劳动代谢的特点204

三、学习与记忆205

四、作业环境对脑力劳动效率的影响206

五、脑力劳动效率的评价指标207

六、维护脑力活动,防止过劳208

第三节 训练劳动的生理调节与适应210

一、训练劳动时能量代谢与氧耗特点210

二、影响训练和体力劳动的因素210

四、军事劳动强度分级211

三、心理素质稳定与作业技巧211

五、训练和体力劳动效率的评价212

第四节 训练与体力疲劳的分类及预防214

一、疲劳的意义214

二、体力疲劳的分类214

三、过度疲劳的预防215

第五节 军事训练伤的分析与监督215

一、建立训练伤的报告制度216

二、易致训练伤的科目调查分析216

三、易致训练伤的时机调查分析216

四、训练伤多发部位的调查分析216

五、训练伤的危险因素分析217

六、训练伤的卫生监督217

七、训练外伤的救治原则218

第二章 军事噪声作业与健康219

第一节 声与噪声219

一、稳态噪声与脉冲噪声219

二、噪声的人耳感受和心理影响219

三、噪声与公害220

第二节 声的计量与频谱220

一、声压与声压级220

二、响度级与等响曲线221

三、声的频谱221

第三节 噪声评价指标224

一、卫生评价声级224

二、航空噪声级224

三、统计声级224

四、等效噪声级--LeqdB(A)225

六、语言干扰级226

五、昼夜等效噪声级--LdndB(A)226

七、本底噪声227

八、白噪声227

九、脉冲噪声227

第四节 噪声对听觉的危害228

一、听觉适应228

二、听觉疲劳228

三、听觉损失228

四、噪声性耳聋228

五、爆震性声损伤229

第五节 噪声标准229

二、消声231

第六节 噪声控制原则231

一、吸声231

三、隔声232

四、阻尼与隔振232

五、听力保护器232

第三章 军事振动作业与健康234

第一节 军事振动与等振感觉234

一、军事作业的振动234

二、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234

三、等振感觉236

第二节 全身振动237

一、全身振动在人体的传播238

二、全身振动的不良影响238

三、全身振动的防护原则240

第三节 局部振动241

一、局部振动在人体的传播241

二、振动病241

三、局部振动致病的危险因素242

四、局部振动所致振动病的预防242

第四章 军事激光作业与健康244

第一节 激光的物理特性与计量244

一、激光的概念244

二、激光的特性244

三、激光计量245

四、激光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246

第二节 激光的生物效应246

一、生物效应247

二、激光生物效应的决定因素248

第三节 激光的损伤作用249

一、激光对眼的损害249

二、激光对皮肤的损害250

三、激光对神经系统的损害251

第四节 激光的安全标准251

一、激光对眼睛及皮肤损害的阈值251

二、激光器的危害分极252

三、激光安全标准252

第五节 激光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措施252

一、激光装置的安全防护253

二、激光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253

三、激光器的分级管理措施253

第一节 微波的双重性和特征255

一、微波的双重性255

第五章 军事微波作业与健康255

二、微波的特性256

三、微波量子能级257

四、微波作用场与计量257

五、微波辐射波型257

第二节 微波的生物学作用257

一、热效应258

二、非热效应258

三、细胸效应259

第三节 微波生物效应259

一、影响效应的因素259

三、微波对动物的生物学效应262

二、微波对人的生物学效应262

第四节 微波辐射的卫生标准263

第五节 微波辐射的防护264

一、时间防护264

二、距离防护264

三、屏蔽防护265

四、减源防护266

五、个体防护266

六、抗微波药物267

第六章 信息作业与健康268

第一节 信息作业的发展268

第二节 信息作业的人-机-环境268

一、作业环境269

第三节 信息作业对健康的影响270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70

二、与VDT作业者有关的因素270

二、对眼睛的影响271

三、对骨骼肌的影响271

四、对皮肤的影响272

五、对生殖的影响272

第四节 信息作业的卫生监督273

一、控制VDT室环境卫生273

二、VDT工作台位的工效学273

三、VDT室工作制度273

四、卫生监护274

第七章 特殊地域环境与健康275

第一节 热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热病的防治275

一、我国热区气侯特点275

二、产热与散热275

三、高温作业时的生理反应277

四、热适应与热习服281

五、中暑及其预防282

第二节 寒冷对机体的影响及冻伤的预防287

一、寒冷对机体的影响287

二、寒冷损伤的预防292

第三节 高原环境卫生与急性高原反应296

一、高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296

二、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297

三、急性高原反应及救治原则299

第八章 特种兵卫生302

第一节 坦克兵卫生302

一、噪声来源与防护302

二、振动来源与防护303

第二节 炮兵卫生304

三、灰尘、火药气及废气对坦克内部空气污染的防护304

一、爆震伤与防护305

二、腰腿痛与防护306

三、视力减退与防护307

第九章 行军卫生309

第一节 徒步行军卫生309

一、高技术条件下的单兵要求309

二、影响徒步行军能力的因素及卫生要求309

三、部队移动和徒步行军卫生保障通则311

第二节 不同交通工具运兵卫生314

一、铁路运兵卫生314

二、汽车运兵卫生315

第三节 特殊条件下的徒步行军316

一、夜行军316

二、冬季行军317

三、夏季行军与热带丛林地行军319

四、高原行军321

五、沙漠行军323

第十章 高技术武器伤害及其防护325

第一节 高技术武器概述325

一、高技术常规武器325

二、新概念武器325

第二节 几种高技术武器的基本理论及伤害作用326

一、激光武器的伤害作用326

二、微波武器的伤害作用327

三、次声武器的伤害作用329

四、粒子束武器的伤害作用330

第三节 对高技术武器伤害防护的探讨330

一、定义332

第四篇 军队流行病学332

第一章 绪论332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334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35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336

五、流行病学进展338

第二章 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及病因推断340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340

二、疾病流行的基本条件342

三、病因研究方法步骤344

四、病因推断方法346

第三章 疾病的分布348

一、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频率指标348

二、描述疾病分布的方法351

三、疾病的流行强度352

四、疾病分布特征353

第四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59

第一节 流行环节359

一、传染源359

二、传播途径362

第二节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369

一、疫源地369

二、流行过程370

第三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72

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372

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372

第一节 概述374

一、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374

第五章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74

二、调查的种类375

三、调查的方法375

第二节 个案调查379

一、个案调查的目的与应用379

二、调查方法及步骤381

第三节 暴发(或流行)调查382

一、调查目的382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382

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384

四、暴发调查实例392

第四节 现况调查393

三、现况调查的种类394

一、现况调查的目的394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394

四、现况调查中常见的偏性及其防止办法397

五、现况调查的资料分析397

第五节 疾病的筛检及其评价397

一、筛检的概念397

二、正常值和正常范围399

三、筛检试验的评价400

四、筛检过程中的效果评价404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407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407

三、用途408

四、病例与对照的配比分类408

二、特点408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409

六、研究对象的选择409

七、样本含量410

八、研究因素的选择及调查方法412

九、资料整理和分析413

十、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416

十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420

十二、实例420

第七节 队列研究422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422

二、设计模式423

三、特点423

五、研究的步骤424

四、用途424

六、研究对象的选择425

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均衡性426

八、样本大小估计426

九、资料统计分析427

十、队列研究的优缺点430

十一、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431

十二、实例431

第八节 流行病学实验432

一、概念及特点432

二、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433

第六章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440

一、基本概念440

二、构成自然疫源地的条件及流行病学特点442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与预防445

第一节 疾病监测与疫情预测预报448

一、疾病监测448

第七章 疾病的预防与监测448

二、疫情预测450

第二节 卫生流行病学侦察450

一、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的目的和意义450

二、侦察的种类和内容451

三、侦察的组织实施452

四、侦察的要求453

第三节 疾病自然史与三级预防453

一、三级预防的内容453

二、三级预防的组织保证工作455

一、传染病的防制原则456

第四节 传染病的防制456

二、针对流行三环节的措施457

第八章 医院感染467

第一节 医院感染发生及流行的基本条件467

一、病原体467

二、感染源468

三、传播途径468

四、易感病人470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470

一、流行强度470

二、时间分布特征470

三、医院及各科室的分布特征470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471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471

四、感染部位分布特征471

二、监测方法472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473

第九章 临床流行病学概论475

第一节 概述475

一、设计475

二、测量478

三、评价479

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479

一、基本方法与步骤480

二、常用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480

三、常用评价指标的意义481

四、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488

一、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489

第三节 治疗试验的设计与评价489

二、治疗性研究的评价原则491

第十章 分子流行病学492

一、分子流行病学概述492

二、分子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493

三、分子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495

四、分子流行病学展望501

第十一章 药物流行病学503

一、药物流行病学将回答的问题503

二、研究方法504

三、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实例介绍506

第十二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511

一、概述511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514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515

四、肉毒中毒516

五、葡萄球菌食物中毒518

六、其他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519

第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521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521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527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536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538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539

第一节 原子核及原子核的转变541

二、质量、能量守恒和原子核结合能541

一、原子核541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541

第五篇 防原医学541

三、原子核的转变542

第二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45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45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45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46

四、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546

第三节 辐射量及其单位547

一、放射性活度547

二、照射量548

三、吸收剂量548

四、当量剂量548

一、核武器的爆炸原理及基本构造550

第一节 核武器概述550

第二章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550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552

三、核武器的爆炸景象553

第二节 核武器的4种杀伤因素553

一、光辐射554

二、冲击波554

三、早期核辐射555

四、放射性污染556

第三节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557

一、4种杀伤因素的致伤作用557

二、核武器损伤的伤类和伤情559

三、核武器的杀伤范围559

四、影响核武器杀伤作用的主要因素560

一、核武器的可防性和难防性561

第四节 核武器损伤的防护561

二、对瞬时杀伤因素的防护562

三、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护564

第三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566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566

一、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基本原理566

二、电离辐射对DNA的作用567

三、电离辐射对蛋白质和酶的作用568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568

一、细胞的辐射敏感性568

二、细胞周期的变化569

三、染色体畸变570

四、细胞死亡571

五、细胞损伤的修复572

一、造血器官573

第三节 组织器官的辐射效应573

二、胃肠道574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574

四、心血管系统575

五、免疫系统575

第四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576

一、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576

二、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577

一、定义578

二、发生条件578

三、分型和分度578

第一节 概述578

第四章 急性放射病578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基础579

一、骨髓型放射病579

二、肠型放射病583

三、脑型放射病585

四、中子损伤的特点585

第三节 诊断586

一、早期分类586

二、临床诊断588

第四节 治疗591

一、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591

二、肠型放射病的治疗595

三、脑型放射病的治疗595

第五节 药物预防595

二、小剂量一次性照射效应598

一、小剂量外照射的概念598

第五章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慢性放射病与远期效应598

第一节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598

三、小剂量慢性照射效应599

四、微小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和适应性反应600

五、小剂量外照射的医学处理原则600

第二节 慢性放射病601

一、临床表现601

二、诊断602

三、预防和治疗603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604

一、远期躯体效应604

二、遗传效应605

一、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与吸收607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607

第六章 内照射放射损伤607

二、分布608

三、排出608

第二节 临床特点609

一、选择性损伤609

二、潜伏期较长609

三、病程发展缓慢609

四、病程分期不明显609

第三节 诊断609

一、全面收集病人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609

二、减少吸收610

第四节 救治610

一、消除体表污染610

四、甲状腺和造血功能检查610

三、体内污染的监测610

二、临床症状和详细医学检查610

三、加速排出611

四、综合对症治疗611

第七章 皮肤放射损伤612

第一节 概述612

一、定义612

二、发生条件612

三、影响皮肤放射损伤的因素612

第二节 临床表现613

一、急性皮肤放射损伤613

二、慢性皮肤放射损伤614

三、皮肤β射线损伤的特点615

第三节 诊断615

一、病史615

二、症状与体征615

第四节 治疗616

一、救治原则616

二、急性皮肤放射损伤的治疗616

三、慢性皮肤放射损伤的治疗617

第八章 复合伤618

第一节 概述618

一、定义618

二、战时和平时复合伤的发生情况618

三、伤类和伤情618

四、复合伤的基本特点619

第二节 临床特点620

一、放射复合伤620

二、烧冲复合伤622

第三节 诊断624

一、早期分类624

二、临床诊断625

第四节 急救和治疗626

一、急救626

二、治疗626

第九章 放射卫生防护基础628

第一节 概述628

一、放射防护的任务628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628

三、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630

第二节 放射防护标准631

一、放射防护标准的制定631

二、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标准631

第三节 放射卫生防护632

一、外照射防护633

二、开放型放射性工作的安全防护633

三、辐射监测635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636

五、放射事故及其处理原则637

第十章 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638

第一节 国内外核辐射事故概况638

一、国外核辐射事故638

第二节 核事故的基本特点639

一、事故发展迅速639

二、我国核辐射事故639

二、可有多种照射来源和途径640

三、可释放出多种放射性核素640

四、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640

五、可造成较大社会和心理学影响640

六、需要的救援力量大640

第三节 核事故时的主要防护措施641

一、对环境进行辐射监测641

二、估算人员受照剂量641

三、确定干预剂量水平、导出干预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641

四、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643

一、一级医疗救治644

第四节 核辐射事故的分级医疗救治644

二、二级医疗救治645

三、三级医疗救治645

四、二、三级医疗救治应完成的工作646

第五节 劳动鉴定和长期观察646

一、辐射伤员的早期劳动力鉴定646

二、长期医学观察646

第十一章 防原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647

一、核武器的发展对防原医学提出新的要求647

二、核辐射损伤规律研究的进展647

三、急性放射病诊断治疗研究的进展649

四、抗辐射效应及其并发病的药物研究进展652

五、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进展654

第一节 化学战、化学战剂、化学武器656

一、化学战简史656

第六篇 防化医学656

第一章 防化医学基础656

二、化学战剂657

三、化学武器659

第二节 化学战剂的毒性、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单位664

一、毒性概述664

二、毒剂的剂量效应关系简述665

三、剂量单位667

第三节 化学战剂的毒理学基础669

一、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与排泄)669

二、毒物动力学简介672

第四节 半数效量计算673

一、概率单位图解法673

二、加权直线回归法675

一、神经性毒剂的结构和分类676

第二章 神经性毒剂中毒676

第一节 神经性毒剂概述676

二、神经性毒剂的主要理化性质677

三、神经性毒剂的中毒途径和毒性677

第二节 胆碱能神经生物学概述678

一、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678

二、乙酰胆碱储存库679

三、乙酰胆碱的释放680

四、胆碱能受体及其神经生物学特点680

五、乙酰胆碱的失活683

第三节 神经性毒剂中毒原理和毒理作用685

一、有机磷酸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686

二、神经性毒剂的毒理作用688

第四节 神经性毒剂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691

一、神经性毒性中毒的临床表现691

二、神经性毒剂中毒的诊断693

第五节 神经性毒剂中毒的预防、急救和治疗695

一、中毒的药物预防695

二、现场急救696

三、抗毒治疗697

四、综合治疗措施698

第三章 糜烂性毒剂中毒700

第一节 芥子气中毒700

一、芥子气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毒性700

二、毒理作用703

三、芥子气中毒的临床表现706

四、芥子气中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709

五、芥子气中毒的防治709

第二节 路易氏剂中毒711

一、理化特性和毒性712

二、毒理作用713

三、临床表现714

四、诊断和防治715

第四章 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717

第一节 概述717

一、主要理化性质717

二、中毒途径和毒性718

三、氢氰酸的代谢718

第二节 中毒原理和毒理作用719

一、中毒原理719

二、毒理作用特点720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722

一、临床表现722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723

一、预防724

二、抗氰药物的药理724

第四节 氰化物中毒的防治724

三、急救和治疗725

第五章 窒息性毒剂中毒727

第一节 光气和双光气概述727

一、主要理化性质727

二、战斗状态728

三、中毒途径和毒性728

第二节 光气和双光气的中毒原理和毒理作用729

一、中毒原理729

二、毒理作用730

第三节 光气和双光气中毒的临床表现731

一、分度及诊断标准732

第四节 光气和双光气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732

二、鉴别诊断733

第五节 光气和双光气中毒的预防和救治733

一、预防733

二、急救734

三、治疗734

第六节 氯气、氯化苦和全氟异丁烯中毒735

一、氯气中毒735

二、氯化苦中毒736

三、全氟异丁烯中毒736

第六章 失能性毒剂中毒738

一、主要理化性质738

四、临床表现739

三、毒理作用739

二、中毒途径和毒性73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740

六、预防、急救和治疗740

第七章 军事毒物中毒742

第一节 刺激剂中毒742

一、西埃斯(CS)中毒743

二、西阿尔(CR)中毒744

三、苯氯乙酮(CN)中毒744

四、亚当氏剂(DM)中毒745

第二节 植物杀伤剂中毒746

一、2,4-二苯氧乙酸(2,4-D)中毒746

一、理化性质和毒性747

第三节 化学推进剂中毒747

二、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中毒747

二、体内代谢749

三、毒理作用749

四、临床表现750

五、诊断和防治750

第八章 毒物的侦检、消除和防护752

第一节 侦毒方法752

一、初步判断752

二、毒剂的侦检753

三、侦检器材754

四、毒剂样品的采集和毒剂的分离、提取756

第二节 毒剂的消除757

一、化学消毒757

三、消毒方法759

二、物理洗消759

第九章 化学武器损伤的防护761

一、个人防护器材762

二、集体防护装备766

第七篇 防生物战医学768

第一章 生物武器概述768

第一节 生物战争的定义及简史768

一、生物战争的定义768

二、生物战争简史768

第二节 生物武器概述769

一、生物武器的定义769

二、生物战剂的种类769

三、外军研究生物武器的动向770

四、生物战剂施放方法771

五、生物武器的战斗性能772

六、生物武器攻击目标和使用时机773

第三节 生物战剂的卫生侦察与检测鉴定及诊断774

一、侦察、调查与判断774

二、采样与检验775

第四节 生物战剂的预防776

一、防护原则776

二、个人防护777

第五节 生物战剂所致疾病的防治779

一、污染区的划定和处理779

二、疫区处理780

第二章 消毒、杀虫、灭鼠782

一、消毒782

二、杀虫794

三、灭鼠8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