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家文库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选择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百家文库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选择 下
  • 孙全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750686797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百家文库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选择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缘起1

(一)理论依据2

(二)现实依据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

(一)国外研究现状8

(二)国内研究现状22

(三)城市化道路研究述评47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48

(一)研究方法48

(二)研究内容49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其待深化问题51

(一)研究创新51

(二)待深化问题53

第一章 城市化、城市化道路及其相关理论54

第一节 城市及其功能54

一、城市的内涵55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55

(二)城市的含义63

(三)城市的特征66

二、城市的功能与形态分类70

(一)城市的功能70

(二)城市的形态分类76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测度80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80

(一)城市化的含义80

(二)城市化与城镇化辨析85

(三)城市化的特征87

二、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测度与评价91

(一)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91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93

第三节 城市化道路及其特色96

一、城市化道路的含义及现实选择96

(一)城市化道路的含义96

(二)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96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色98

(一)政府主导型城市化道路98

(二)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城市化道路99

(三)滞后性的城市化道路100

(四)日益科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100

第四节 城市化道路的相关理论101

一、城市化的结构转换理论101

(一)经济结构转换理论101

(二)人口结构转换理论108

二、城市化的道路发展理论117

(一)城乡一体化道路117

(二)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125

本章小结135

第二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13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138

一、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139

(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139

(二)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141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147

(四)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因素152

二、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60年)156

(一)城市化水平过快增长156

(二)劳动力和人口过度流动158

(三)农村劳动力的“挤出”能力不足159

(四)户籍管理的加强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159

三、城市化调整及人口返迁阶段(1961—1977年)161

(一)城市化水平回调161

(二)城市就业减少,城镇人口流回农村163

(三)城乡关系二元化分离的巩固163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167

一、城市化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4年)168

(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68

(二)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步伐加快170

(三)农业改革大力进行,乡镇商品经济飞速发展173

二、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1985—1991年)177

(一)城市化外延发展迅速177

(二)小城镇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179

(三)乡镇经济实力发展壮大181

(四)城乡二元体制有所松动183

三、城市化市场机制发展阶段(1992—2002年)185

(一)市场经济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185

(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调整190

(三)开发区建设蓬勃发展192

(四)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改革194

四、城市化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197

(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提升197

(二)统筹城乡各项事业的发展199

(三)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科学化203

本章小结209

第三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成就及经验教训211

第一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成就211

一、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12

(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12

(二)城市化质量提高214

(三)城市化增长方式提升216

二、城市化发展日益均衡218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日益协调218

(二)城乡差距有所缩小221

(三)城乡产业结构日益合理224

三、城乡各种事业得到提升227

(一)城市吸纳非农人口的能力增强227

(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28

(三)乡镇经济不断发展230

第二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教训232

一、城市化动力的非经济性232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232

(二)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加强234

二、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235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236

(二)城乡空间发展仍有失衡的情况237

(三)城乡民生领域还有一些短板239

三、城市化进程存在不协调因素242

(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43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不平衡245

(三)城市化经济结构有待优化调整247

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250

(一)大城市病日益严重250

(二)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仍需完善254

(三)农村城镇化层次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仍需提高257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成因分析259

一、城市化发展模式需要改进259

(一)城市化集群效应不明显259

(二)城镇建设需要加强科学性264

(三)城市化增长方式需要转变266

二、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仍显滞后268

(一)城市规划理念需要提升268

(二)城市空间规划受资本支配271

(三)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程度低274

三、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仍需加快277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对称性277

(二)城乡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79

(三)城乡公共服务失衡281

四、城市化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83

(一)城乡资源利用存在问题283

(二)城市化引起生态问题286

五、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289

(一)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城市化发展289

(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291

本章小结293

第四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动力机制选择295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95

一、中国城市化道路引起全球关注295

(一)中国城市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296

(二)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301

(三)和谐理念造就中国城市化模式304

二、改革开放催生城市化多元模式308

(一)各类型城市协调发展模式308

(二)市场和政府联合作用的城市化多元机制310

(三)制度变迁推动作用加强312

三、中国城市化道路面临的挑战316

(一)较边缘的全球化地位316

(二)经济转型的压力322

(三)生态保护的压力326

第二节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329

一、城市化与资本增值330

(一)城市化中资本逻辑的矛盾330

(二)资本增值支配城市化334

(三)城市化成了资本增值的工具338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343

(一)城市化与产业要素的流动343

(二)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45

三、城市化与市场行为主体350

(一)市场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50

(二)市场行为主体对城市化的引导作用352

四、城市化与技术创新355

(一)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化355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357

(三)技术理性引起城市异化362

第三节 建构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多元动力机制365

一、发挥产业结构转换的促进作用365

(一)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兴起365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367

(三)发挥产业的驱动机制作用368

二、发挥制度变迁的引导作用372

(一)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约束372

(二)促进城乡治理体系现代化375

本章小结380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模式选择382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道路383

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383

(一)推进城镇化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383

(二)推进城镇化是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388

二、坚持城市空间发展的以人为本391

(一)建立宜居的城市空间环境391

(二)平等分配城乡空间资源394

(三)空间生产方式的人本性400

三、实现统一的城乡人口管理405

(一)完善户口迁移政策,解决身份问题405

(二)完善户口登记制度,解决福利待遇问题407

四、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保障居民利益410

(一)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优势410

(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414

(三)推动城乡居民权利平等416

第二节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424

一、发挥大城市作用424

(一)大城市在城市化中的引领作用425

(二)提高大城市辐射作用427

(三)合理调控大城市规模428

二、促进中小城市发展430

(一)中小城市在城市化中的作用430

(二)中小城市的提升路径431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433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意义433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路径435

第三节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化道路437

一、城市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437

(一)城市能源利用的低碳化437

(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低碳产业438

(三)城市空间生产的低碳化440

二、城市中低碳社区的建设与规划442

(一)城市建筑低碳化442

(二)城市交通低碳化445

(三)市民消费低碳化447

三、建设低碳新城的政策构想450

(一)注重集约发展,建设低碳新城450

(二)城市管理、服务的低碳化454

本章小结458

第六章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提升方法460

第一节 吸取国外有益经验460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轨迹460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462

(二)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464

(三)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466

(四)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提供借鉴468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大基本规律471

(一)大城市化优先发展规律471

(二)城市化发展阶段性规律473

(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475

三、吸收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教训478

(一)尊重城市化发展规律,提高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质量478

(二)突破制度障碍,推动城乡人口自由流动480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空间体系481

第二节 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483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类型483

(一)同步城市化483

(二)过度城市化485

(三)滞后城市化486

(四)逆城市化489

二、实行区域性城市化发展战略496

(一)加快城市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497

(二)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498

(三)统筹区域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501

三、合理优化经济结构505

(一)聚焦重点行业,推动重化工业的减量调整505

(二)推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509

(三)发展新型技术产业512

第三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514

一、推动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市工业化515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515

(二)发展县域经济517

(三)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520

二、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城市化的拉动作用521

(一)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521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24

(三)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调整527

三、城乡互动、循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529

(一)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及建设529

(二)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532

(三)加强制度保障,维护农民利益533

第四节 制度创新535

一、制度创新需要转变理念,采用有效机制535

(一)制度创新的意义536

(二)制度创新需要主体观念革新537

(三)制度创新需要有效的机制538

二、土地制度创新539

(一)建立平稳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人地和谐539

(二)积极探索城乡土地使用制度541

(三)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维护农民工利益543

三、户籍制度创新545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545

(二)加强户籍立法,清除户籍的附加功能547

(三)逐步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549

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551

(一)加大财政投入,探索新型社会保障制度551

(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553

(三)全国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建设555

五、财政金融体制创新557

(一)建立高效的公共财政体制557

(二)完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558

(三)改革城乡金融体制558

第五节 城市化进程的科学发展560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560

(一)建构合理的产业体系560

(二)推动产业的科学发展562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体系564

(一)提高党的领导,完善公共管理制度供给564

(二)建立服务型政府,促进官民互动565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自治体系566

三、构建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567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机制568

(二)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569

(三)规范政府的调控行为570

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模式573

(一)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注重长远573

(二)城市建设要提高技术化水平574

(三)城市建设要低碳环保577

本章小结581

结语 合理分配空间资源,实现空间正义584

一、空间正义的形成及内涵585

(一)空间正义的形成585

(二)空间正义的内涵587

二、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592

(一)空间正义的人文之维592

(二)空间正义的公平之维594

(三)空间正义的发展之维596

(四)空间正义的多样性之维598

三、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600

(一)空间资源分配的正义600

(二)空间生产中的正义603

(三)社会主义空间正义608

参考文献612

致谢630

热门推荐